APP下载

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探究

2017-04-10汤吉红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激励机制小学班主任

汤吉红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小学班主任承受着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与职业压力,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通过剖析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问题,找出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变革。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 职业倦怠 缓解对策 激励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特别是在新课改的挑战下,班主任比普通教师须承受更多的职业压力,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职业倦怠”即“工作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它形容工作量过大、时间过长、强度过高所致的疲惫不堪的状态。随后,心理学家Maslach又进一步将职业倦怠细分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承受阈限时,职业倦怠就会产生。自此以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与压力相关的重要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教师职业一直是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1]。据媒体统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仅次于警察和医护人员——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由于不能适应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状态[2]。

一、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因素

(1)职业特点与社会期待引发巨大压力

班主任是一班之主,学生及其家长甚至社会对其要求比一般教师更高,迫使他朝着教书育人、道德楷模的完美方向全面发展。为保持自己的形象,他们承受着种种约束。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除日常教学外,小学班主任还担负着学生教育、成绩记录、同任课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等大量的事务性活动,需要全程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相当琐碎。现在的小學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仅有思想、有个性,也有孤僻、任性、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等特点,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大大加深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与压力。既要解决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教育问题,又要解决心理问题,多元化的角色产生冲突不可避免[3]。工作时力不从心,处理事务的能力必然下降,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情绪的低落,使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情感的耗竭,更易产生厌倦心理和职业倦怠。

(2)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导致心理失衡

尽管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体面,近几年在薪资上总体有所提高,但就小学班主任而言,其工资待遇与劳动性质、工作强度和其他行业相比依然没有优势。教师对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动付出应该和社会地位成正比,理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待遇。然而现实却让小学班主任感觉不仅劳累,再加上不被理解、甚至被埋怨、人格被侮辱的个案,因此造成心理失衡、职业成就感降低。

2.个人因素

(1)个体背景

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教龄是影响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具体教龄期限没有定论。通常,从教少于5年教龄的班主任情感枯竭相对最轻微,基本上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10—15年左右教龄是高发期,以后则会缓慢减弱;20年后,职业倦怠较弱,工作起来游刃有余[4]。而职业倦怠的情况在教龄超过23年的老教师身上则明显好转[5]。

不仅教龄,年龄也与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密不可分。三四十岁之间往往最易达到倦怠高峰。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人到中年,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琐事繁多,较易分散精力;加上从教者多为女性,这一时期,她们在生理上也变化较大——个人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要承受着来自教学、同事、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这一阶段的小学班主任情感波动最严重、职业倦怠最明显。

(2)人格特征

虽然性格类型与教师职业倦怠并不存在必然、特定关系,但作为一种“可能”出现的因素,也应引起我们重视。一些研究表明,职业倦怠较易发生于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身上。这类个体往往爱挑战、好竞争、期望值高、事业心强,但也存在易急躁、易动情、喜怒无常、难以面对挫折等特点。当这种人格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受挫或停滞时,很易产生倦怠感。

心理控制能力也对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有着直接影响:内控型把责任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个体内因,外控型则归于环境因素、运气、他人等外因。外控型比内控型教师更易受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3)择业动机

小学教师的择业动机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关联。真正爱岗敬业、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人,较少出现职业倦怠,即便出现,倦怠程度也较低。许多人选择当老师,不仅源于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耀、体面和在社会上受人尊敬,更考虑到教师岗位的稳定、自由和寒暑假时间的集中。当真正踏入这个领域才发现,教育管理学生有快乐、有收获、有成就感,也有心酸委屈、不被理解和失落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烦恼不断堆积,最终产生职业倦怠。

3.学校因素

(1)新课改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班主任在从事繁杂事务的同时,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要求,这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6]。而且新模式的推行需要消耗教师们大量时间去领会教育理念、探索新课程实质、调整课堂教学、预测并把控学生心理。教师们要挑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曾经熟悉的讲课惯性,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方法。但某些教师尤其部分年长者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传统习惯、思维定势和教学方法,不能及时调控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适应不了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职业倦怠油然而生。

(2)考核体制的不完善

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现有考评制度依然实行应试教育评价体制,某一方面的欠缺或不合格就可能抹杀教师多年的心血与付出,使其找不到成就感。评价教师是否优秀,不看其是否为人师表、受人尊重,是否关爱、体谅学生,是否教学相长、发挥学生特长,而把学生考试结果看作是班主任评优、评先的唯一标准,一旦受挫便可能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导火线。

(3)管理的不合理

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讲,小学生过分依赖他们监督课堂,维持纪律,在班级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班集体中必不可少的领导者。但现在小学专业教师比较紧缺,班主任除了教授语文、数学等科目,还要兼品德、自然甚至音乐、体育课。这意味着,班主任一旦有事请假抑或生病,没有其他教师可以用来替代班主任,班级教学和管理相应都会受到影响。而学校统一的教学安排限制了教师讲课的自由,请假又会扣除一些工资,给其收入带来威胁,也容易令这些教师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

二、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1.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教育的优先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提高,客观环境使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颁布,对班主任的地位、权利和待遇等做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的层面进一步明晰了小学班主任、学生及家长的责任,让小学班主任可以依法执教,大胆开展管理工作。在法律的依据、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下,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心理压力和缓解职业倦怠。

2.教师的努力与提高

(1)正确认识职业,不断完善自我

从内在因素看,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源于自身的心理负担。应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了解自己不足,并将其转化为对自己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同時,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与经验丰富的同事交流,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工作之余,尽量锻炼身体,保持精力充沛,以缓解工作带来的疲劳,减轻职业倦怠。

(2)积极调整心态,减轻职业压力

人要学会喜爱自己的职业,并尽量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工作的快乐。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陶冶情操,某种程度上能有效驱除浮躁,使心境变得平静。同时在思想上也要客观地认识职业倦怠,用平常心看待,继而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与调节。还应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向上的工作态度,把当教师看作自己的事业,享受工作的过程,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真正减轻职业压力。

3.学校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1)创建校园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班主任参与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班主任合理控制情绪。邀请专家来校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巧妙疏导心理。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优化办公与教学条件,采用先进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发展其教育能力。

(2)转变管理模式

现阶段,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与改革要求存在差距,在不同程度上让班主任失去了专业形象。建议定期组织培训及研讨交流,选派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

实行分工负责制。把班主任岗位作为主业而非兼职;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工作量,通过一些物化、外显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地位与待遇,吸引更多小学教师踊跃担任班主任。

鼓励班主任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让学生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的参与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教育、规划能力,也显现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3)完善激励机制

小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改变小学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的现状。基础教育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根据教师付出与取得的成就合理发放津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其体会到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减轻工作负担,鼓励优先参与荣誉评选,体现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和认可,从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各学校在执行大政方针时还要根据自身实际,在实践中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激励措施,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学校、教师本身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其研究的深入和完善,相信一定会缓解乃至最终解决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问题,更期待所有的班主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深化变革。

参考文献

[1] 张勇,于跃.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2(11).

[2] 薛文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J].职教通讯,2004(10).

[3] 徐红飚.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4] 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5] 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小学教育研究,2004(5).

[6] 赵宜君.个体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其自我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激励机制小学班主任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