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的媒介传播路径现状研究

2017-04-09王倩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

【摘要】文化传播的发展出现相互碰撞交融、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特征的今天,传播方式的变化也赋予了其新时代的特征。闽南文化是地域性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通过对其在传统传播方式中的历史建筑遗产地域性文化特色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传承及保护、基于典故影像式的大众传媒、文学史册里文本传承这四个方面论述其传播路径现状。通过对以第四媒体为代表的新传媒方式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优势的介绍,对闽南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进行路径拓展研究。

【关键词】闽南文化;传播路径;第四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化形成方面,我国因地域辽阔且民族众多等因素,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相互碰撞交融、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特征。而极具代表性的是:鉴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区域化、历史发展沿革、民族鲜明自身特色等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区域,而以地域性特点进行划分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地域性文化也因其长时间传承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性等差异而显现出其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殊性。以传播的重要性而言,文化是经由传播进而不断前进发展的。而我们现今所获知的一切文化,其实都是在传播中所不断被受众经过认知、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形成一个地域内共有的价值观。

闽南文化由于其所在地域的特殊性,表现出了多源又复合的鲜明地域特性特色和丰富内涵。闽南优秀文化的脱颖而出,其形成及发展都离不开其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尤其是其东南沿海地带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而成的独特地理环境。《山海经》中有文言“闽在海中”,而恰恰是这句“闽在海中”说出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子孕育着闽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基因不断影响着闽南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这样多源又复合的特性不仅是闽南文化地域特性,亦会是我们现行媒介传播方式的新趋势。文化传承到媒体时代的现如今,福建的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大多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历史建筑遗产地域性文化特色与保护

爱默生曾经说过:“城市依靠记忆而存在”,而历史建筑恰恰是我们所传承下来最宝贵的记忆所在。我们记忆中的骑楼、红砖大厝、生土建筑,到如今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所保留下来的建筑格局。从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这都是我们对历史建筑发展痕迹的见证。通过切身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氛围,以面对面的形式去捕捉其内在的建筑文化与人类文明精神的发展历史。而这是现如今的人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去了解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建筑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特性、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宝贵财富。

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传承及保护

福建省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项众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列信息当中我们发现,福建地区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国家级124项,省级364项。现如今,我们有了专项的保护方式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维护和传承,但由于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留存于普通群众甚至是极少数群体之中,且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特色,也就直接影響了其遗留区域多分布于各少数民族群居之地或是边远地区。而正是因所属地域较为偏远甚至封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变化中得以保留下来,且有鲜明的地域性、家族性和个体性特征。随着我们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民族风俗逐步同化趋于一致;科学技术的更新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先相对的封闭性生存环境已经逐渐破坏,传统手艺逐步失去了其原有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而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发表了题为“让互联网在人文传承中变得有温度”的主旨演讲,提出了借助互联网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新主张。可见在信息传媒普遍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借用媒介互动的传播方式更好地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通过提高地域文化的极具特色的传播力量,来增强地域文化的软实力才是我们需要借助的新力量所在。

三、基于典故影像式的大众传媒

古有“南音”“南戏”“南管”被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引以为“乡音”,现有《闽南神韵》《陈三五娘》《惠安女美》等节目表演,都是由极具闽南特色的典故衍生。而这种传统的传媒形式有其最直观的表现力和强大渲染能力,所以能最直接地传达地域特色本身,使得受众能自然而然地透过体验感受进而去了解文化本身。但其传播也因此受限,虽表演艺术丰富但所涉及的意识层面更多的流于表相;在传播的广度而言,多是小范围演绎,传播区域也极为有限。除了地域影剧之外,在我们的日常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对闽南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也是一大传播路径。新闻媒体就其特点而言,良好的公众形象、有效的传播力度、广泛的社会效应等能够很好地为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传播内容则大多以类新闻事件或是代表性人物为主,在整体上缺少系统的讲述和深入的了解。

四、文学史册里文本传承

古老岩穴壁画始,虽表现方式在不断变化,但传承的概念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从古至今,文学史册里的文本传承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极具考古价值和借鉴意义。且在电子储存广泛之前,我们获取的大量信息都是靠着文本史册不断流传下来,才有了今日光景,其重要意义可见一般。但在现如今这“人手一部机,未有一本书”的社会形态中,普及化文化传承都未必能够,何况是极富传承意义的价值信息。此外,其传播方式也受到了无纸化阅读模式的挑战。文本传播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我们从单纯的文字输出逐渐进入到了信息图表化(视觉化)时代,正如人们更愿意通过扫描式的阅读对信息内容进行快速读取。

在西方文化视觉化传播中,如图研所这样的信息图表化传播平台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色的设计案例以及图表化设计不断地被应用在对文化的传播和再现当中。再比如,我国著名景点莫高窟对新技术的应用,由此而产生了3D莫高窟,这就是借用新媒体技术在文化发展上进行多维形式表现的个例之一。当然,这只是表现形式手段上的数字化新形式。但这无一不在说明,与时俱进,进行传播载体的扩大及多元化表现已是现今趋势使然。

以第四媒体为代表的传媒方式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优势:现如今,在科技的不断变革和信息全球化的驱动下,第四媒体的普及已使得多设备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我们发现其较之纸质媒体,在传播区域、时效性和普及度等方面上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我们再也不需要通过固定的空间进行信息交流,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移动智能设备获取庞大的信息資源。而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研究发现,除了最直接的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传播的途径以外,对待没有进行过亲身体验的 “他文化 ”,人们则是更多地去选择通过大众传播的途径来获取信息和传达,也更容易相信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源。由此可见,以第四媒体为代表的传媒方式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出了其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和庞大的受众基础。

在现行的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路径的扩大及多元化表现已是必然趋势使然。而闽南文化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对第四媒体传播的应用上并没有满足现行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在传承闽南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的影响,将闽南文化与多种传播路径相结合,各取长短进行有效整合。在保持闽南文化中的自有原生态特色的同时,针对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加强对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进而探索闽南文化传播新途径,以适应新形势下闽南文化传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任玮.跨地域文化传播与媒介使用情况调查[J].新闻世界,2010(4):82-83.

[2]马建华.闽南文化述略[J].艺苑,2012(2):6-10.

[3]李虎.论闽南文化的海洋特色[R].第五届青年海洋科学研讨会,2011.

[4]陈支平.闽南文化的历史构成及其基本特质[J].闽台文化研究,2014(1):27-43.

[5]罗微.201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J].艺术评论,2014(3):38-44.

[6]许英凤.城市化进程中闽南文化与城市特色的传承[J].城市学刊,2015(5):82-86.

[7]王健.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9(6):34-36.

[8]王海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标准导报,2016(8):42-43.

[9]陈文婷.关于闽南地区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6-129.

[10]中华文化通志委会,方宝璋,方宝川.闽台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王倩(1990-),女,江西赣州,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助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学生中有效传播的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英文学术期刊办刊策略与传播路径研究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