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2016-06-28范中健冯艳丽
范中健+冯艳丽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强势推进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研究和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传播特点与影响,探索切实有效的管控和应对措施是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和确保学生权益与成长成才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传播路径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网络事业建设(包括网民数量、网络产业等)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根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20亿。网络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网络媒介的广泛运用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当前,以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形态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网络等新媒介进入主流媒体行列,以信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为主要特征的传播大行其道。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追求,丰富了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细化了市场的分配与需要。新媒体在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总的来看,新媒体的影响力已不可小觑,在其盛行的背后,特别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背后的网络信息传播,对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越来越不容忽视。
高校网络舆情指以在校大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对校园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新媒体时期下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根据高校网络舆情所关注和涉及的不同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发生在校园内且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和事件,如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师生关系冲突问题;(2)由国内外热点事件或问题所引发的舆论事件,如南海岛屿争端问题、国内官员贪腐问题;(3)校园或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涉及学校形象、声誉的舆情事件,如上海某高校研究生投毒案。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涉及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它与学生们的利益相关联,同时,高校学生生活密集、文化程度较高且缺乏社会经验,导致校园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大。因此,重视和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传播特点,探索切实有效的管控和应对措施是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维护学生权益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1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电子邮件、微博、微信、播客、即时通讯、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和跟帖、校园公众号等。其中,学校新闻网、校园BBS等校园网络媒介是目前学生讨论、表达意见的最主要场所,也是校园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新闻网站和学生网站上,评论类信息内容有两种存在形式:(1)网站新闻栏目中的新闻评论;(2)新闻栏目后面的网友评论。在校园BBS上,公共信息版面和各类专题讨论版面是评论类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由于校园BBS具有使用方便、信息传播快捷、用户群数量大、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所以与学校网站相比较,校园BBS是评论类信息内容在校园网上的主要传播途径。
总的来看,以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校园舆情建设既带来了新机遇,也迎来了新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校园舆情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使得校园舆情的传播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单向线性传播”走向“双向互动传播”,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并且随着网民意见表达步入“众人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信息不对称中的鸿沟正在不断缩小,网民俨然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自媒体”。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由性、广泛性为一些西方腐朽观念的传播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与分散性,创造和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形成过程的迅捷性、舆情内容的复杂化、传递过程的互动性、舆情扩散的难控性等特点,给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和管理逐渐演变成摆在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校园和谐稳定建设的重要课题。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的事前研判与引导、事中干预与处置、事后分析与总结,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制与机制是当前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当务之急和有效策略。
(1)建立联动应急机制和立体管控体制,强化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首先,高校应搭建多元意见表达平台,如举办校长或领导接待日活动,权威对话;学校相关部门要增加信息公开和透明度,避免过度管控。其实,要建立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结合经典案例开设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和讲座,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从理论与事实普及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性认识。最后,高校还应发扬民主,建立学生代表组织,积极开展咨询、讨论活动,倾听学生的关注和意见。加强对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和意见结构、趋势,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监测和分析技术,做到有效监测。
(2)创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搭建多元信息合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承担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沿阵地,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手段,拓展舆情引导方法和艺术,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应对能力,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守职业道德,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大力宣扬社会主流和科学的价值观,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公信力。高校管理部门要科学构建信息发布制度,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要紧密配合、良好互动,避免出现信息发布时间不及时、发布内容前后矛盾等不利状况,要积极开发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有效地发布舆情进展,接受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2] 东磊.网络舆情的三个基本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3] 增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
[4] 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5] 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6] 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
[7] 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及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