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学生中有效传播的路径研究
2017-03-24刘岩周亦颖
刘岩+周亦颖
摘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章主要探讨习讲话精神在高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角度来探讨讲话精神的有效传播路径。
关键词: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传播路径;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专业知识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政治素养则是其发展的基石。当代大学生应该紧随社会步伐,了解时事,学习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及文件精神。
一、讲话精神在高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传播者方面,高校党团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传播责任。但是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来自党团组织的学习任务往往属于政治任务,他们面对此类政治任务会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和抵抗情绪。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指标性任务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从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目前,部分学生群体对讲话精神的认知仍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第二,从传播渠道来说,一方面,校园活动并没有成为学生学习讲话精神最主要的渠道,特别是一些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学习活动极为匮乏。如何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另一方面,随着通俗文化在网络界大行其道,一些反对“又红又专”的个性言论反而能博得网友满堂喝彩,而勤勤恳恳宣传“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平台却无人问津。在訪问量上显示出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出教育者在设计层面没能够考虑到“90后”大学生的特点,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效果较差。
第三,从受众层面来说,受众范围面较为狭窄,多集中在团员和党员,普通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较少,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游离感——即学习讲话精神、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无关,这种情绪的蔓延容易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讲话精神在高校有效传播路径的建议
第一,从传播者来看,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另一方面,由于传播过程具有互动性和双向性的特点,高校在传播讲话精神的同时需要发挥学生作为传播主体的作用,依托学生社团及优秀学生个人,促进“90后”青年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有效减弱活动表面“又红又专”的色彩,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畏难情绪和抵抗情绪,增加讲话的趣味性,达到讲话精神传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二,从传播渠道看,学校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的途径仍需多元化。高校大学生对视频党课等新媒体形式抱有较大的兴趣。因此,高校在传播讲话精神时必须注重搭建全媒体平台,打破传统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束缚,积极使用在线语音、视频、社交软件等,发挥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控,将不良言论引导转化为良性舆论。
第三,从受众的角度来说,高校学生作为讲话精神的接受者,要在校园丰富的文化实践中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样也有助于实现讲话精神的有效传播。因此,高校更应该把握机会,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理性批判、积极创新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面向广大高校学生有效地传播讲话精神,有利于其更加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孙灵魁.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实施途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2]王 辉,张建欣.新媒体时代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路径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