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初探
2017-04-07朱红霞
朱红霞
摘 要: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对班级管理文化进行重新构建,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19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12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贯彻和实施这个理念呢?我们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建立班干部轮流值周制度
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班干部队伍,可以由班长、副班长、团支部成员、卫生委员、文体委员、学习组长、学科代表等10多人组成,分别负责学生的品德、学习、纪律、卫生等工作,形成班级的“网状”管理。建立班干部轮流值周制度,就是让班干部轮流负责抓好班级每周每天的日常管理。其他班委会成员各司其职,将本职范围内观察、检查到的情况向值周班干部汇报。值周班干部根据自己检查和其他班委会成员提供的情况每天进行汇总,并按照班级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每位学生的每天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第二天向学生进行及时通报。计算下来,每位班干部每学期最多值两次周,而且每天都由其他班干部各尽其责,协助管理,对他来讲负担并不很重。这样,就把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班干部也真正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现在大部分学校和班级都建立学生思想品德评分制度,记载学生每周的表现,往往是每周加几分、减几分等,缺乏量化的针对性和精细化,往往由班干部或教师任意所为,而且并不能反映学生每天的具体表现和优缺点,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形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缺乏依据和指導,发挥不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和督促作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全面反映学生每天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就是制定学生在品德、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体现综合素质的加减分的细则。班干部根据细则每天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每周小结,每月小评,每学期总评。这样既能比较全面、细致、客观的反映学生每个时段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管理,又能为学生每年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比较客观、公平、公正的量化依据。同时弥补了班级形式化的思想品德评分的不足,克服了学生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盲目性,达到综合素质管理的量化考核和动态化管理。
三、建立学生表态制度
根据量化考核,值周班干部第二天向学生通报前一天每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量化成绩,并要求扣分的学生阐明原因,表明态度,表白决心。表态时要说明一周或一天犯了几次错误,同样错误一周或一天犯了几次,同时要求表态的学生自愿为班级做好事来弥补过失。这样的表态,既能接受大家的监督又能督促自己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又能主动地承担错误,并用做好事的具体行动来弥补错误,达到以正面教育督促其改正不良行为的效果。以做好事来弥补过错的做法,这样就形成了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班中大小事务有人主动干了,帮助同学的多了,想办法做好事的多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了。表态制度的建立,也是坚持了教师对犯了错的学生以延时处理的原则:早上公布,延期谈话。延时处理的方法避免了教师的一时冲动造成对学生的体罚与伤害,也能通过延时避免学生的冲动,能给他一定时间和余地真正发现和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便于他改正。表态制度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班主任能从班干部的值周检查中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班级中每位学生每天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和针对性的解决班级中的问题。
四、建立学习小组制度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参差不齐,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也千差万别,一部分学生存在不懂装懂,对学习不闻不问的不良习惯。新课程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认为,学习小组的建立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效地制度。刚开始组建时,我们只分了五、六个小组,每组成员有十多人,主要想法是集中。但在后来发现,组长在检查、督促和辅导方面精力根本不够,而且也因为组员太多,很多事情都变成了形式。后来成立了十个小组,每组有六、七人,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再到后来成立了二十个小组,每组有二、三个人,这样效果明显转好。组长有精力负责和指导本组成员,组员也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交流、合作和探究。即便如此,学习小组的功效也还是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学生还是懒于参与。后来我们想,缺乏小组竞争机制,不能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时间和场合,自然培养不起来他们交流的习惯。在什么时间和场合好呢?在每天下午自习课的半小时里,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班主任或班长的监督下静悄悄的学习,我们想这不是个机会吗?与其让学生在监督下被动地学习,还不如让学生“活”起来,主动地学习。我们倡议学生在这半小时里以小组为单位大力合作,自由讨论,充分交流,积极探究。这样,看起来教室里是“混乱”了不少,但那是每位学生在积极的讨论,激烈的争论、专心致志的解决问题。经过半学期的努力,班级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逐渐形成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功效得以真正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昊文,吴志敏.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8(15):38-39.
[2] 刘雄英.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8(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