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孟子正义》中的善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岳麓书社性善戴震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孟子正义》中的善

王婉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焦循在注释《孟子》的过程中,对于孟子所谈及的善的概念做了一定的补充,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主要理由有:人有善端,并且人有知善的能力,这种知的能力能够对善进行评断和系统性的训练。

焦循;孟子;善端

在焦循注本的《孟子正义》中,焦循对于孟子所提到的“善”具有很强的兴趣,焦循曾经这样说过:焦循自谓其治学心得:“著书各有体,非一例也。有全以己见,贯串取精前人所已言不复言,余撰《易学三书》及《六经补疏》是也。有全录人所已言,而不参以己见,余辑《书义丛钞》是也。有采择前人所已言,而以己意裁成损益于其间,余所撰《孟子正义》是也。”[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对于经典文献的注释不仅仅只是严谨繁复的训诂工作,针对经典文献的一些重要内容,学者们常常在注释工作当中加入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因此焦循自己也说了:“有采择前人所已言,而以己意裁成损益于其间,余所撰《孟子正义》是也。”这里的“裁成损益”常常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注疏,一个是释义。在《孟子》当中“善”可以说是孟子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孟子》当中这个重要的概念,焦循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在注疏和释义当中写下了自己的看法,戴震对于焦循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在《孟子正义》中,焦循的著述隐隐有着“六经注我”的影子。

焦循《孟子正义》释孟部分,致力于辨明为什么说人性善。焦循认为:“性,生而然之也。”[2]“举仁义礼三者而善备矣……举智仁勇三者而德备矣,曰善曰德,尽在实之谓诚。”[2]故仁义礼智信即为善。“人之性善,物之性不善。盖浑人物而言,则性有善有不善。专以人言,则无不善。”[2]在这里焦循认为仁义礼智信即为善,并且把人和物相对比,强调了人的善性。清末学者姚永概认为,孟子性善之论,“乃救民之根本也”[3],对于这点,焦循无疑是极其赞同的。

清儒治学,以“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4]。而在通学之中焦循实堪代表。焦循对孟子首先焦循对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善的理由是极其支持,他也认为四端是人性善的重要原因。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焦循很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上文中,焦循用物和人来做比较,在这里用人和禽兽作比较,突出的都是人的性善,由此可以看出焦循认为人相对于其他事物,或者是能动的生物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性善这一点上。

在孟子的话中因果关系是因为没有四端,所以非人。但是焦循的因果逻辑则是因为禽兽不善,所以禽兽没有四端,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两者的因果逻辑是相反的,这样的区别体现了焦循把心和善端放在主位上,强调了人因为有仁义礼智,而成为世界及其特别的存在,故人性善。《孟子》“以情之可以为明性善,此又以心之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明性善也。惟性有神明之德,所以心有是非;心有是非,则有恻隐、羞恶、恭敬矣。”[2]故焦循强调:“人生矣,则必有仁义礼智之德,是人之性善也。若夫物则不能全其仁义礼智之德,故物之性不能如人性之善也。”[2]四端”是人心之所出,性之所有,乃人性善之本质,人性中无此“四端”,人性将如物性,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首先是因为人有“四端”。

在强调人有善端的基础上,焦循又强调了人对于善端的理解和运用,这和孟子这一句:“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的“充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焦循这样说道:“饮食男女,人有此性,禽兽亦有此性,未尝异也。乃人之性善,禽兽之性不善者,人能知义,禽兽不能知义也。”[2]“孟子言良能为不学而能,良知为不虑而知。其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则不言无不能爱其亲也;其言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则不言无不能敬其兄也。盖不虑而知,性之善也,人人所然也。”[3]在这里,焦循强调的“知”是不学而能的知,相当于是一种本能,这种天生的本能能够被人所察觉,并且自觉的应用起来,和动物相比起来,人对善的应用有着自主能动性,能够自主选择,对动物而言虽然也有一些类似于人善的行为,例如乌鸦反哺,但这只是一种本能、类似于一种应激反应。

在知的基础上,人们创造了种种规章制度和礼仪规范,这种团体性的知的体现更是其他生物所不能及的社会制度有序的保证最广大的人群能够依照社会默认的礼仪规范来进行学习,自愿或者不自愿的进行学习和操作礼仪,从而达到最终使得善的本性展现出来的结果。并且在这种知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人具有评断优劣的能力,能够对人的善的行为进行评判,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人们不断改进调整礼仪规范,使善的表现形式不断适应一直在默默变化变化的时代背景,焦循曾这样说过:“知知者,人能知而又知,禽兽知声不能知音,一知不能又知。故非不知色,不知好妍而恶丑也;,非不知食,不知好精而恶疏也;非不知臭,不知好香而恶腐也;非不知声,不知好清而恶浊也。惟人知知,故人之欲异于禽兽之欲,即人之性异于禽兽之性。”[4]焦循认为,人不仅能知声,还能辨音之清浊;不仅知色,还好美恶丑,不仅知食,还好精恶粗,不仅能知,还能一知再知,在这种不断精益求精的前提下,人们会互相促进,互相要求体现出善,所以人性善。

“道性善”,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宗旨和要领,性善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人性善恶问题,是历代思想家们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自孟子、告子人性善恶之辩后,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韩愈倡“性三品”,宋理学家主“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的观点。之所以对人性善恶有不同的判断,一是立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二是论证人性善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三是以个别代一般,将“实然”当“应然”。

清代学者,对孟子性善说的伸发,各个人的方式方法、角度和用力程度都有不同。王夫之、黄宗羲都以心善倡性善,富有特色。戴震以“心知”,倡言“知即善”,自身未构建成完整的人性论体系。他们的性善论对焦循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戴震对焦循的影响最大。焦循的性善之论,是竭尽全力伸发孟子性善说,他在对人性的本质阐释的基础上,承继前贤所论,发展了孟子以心善明性善的方法,以人性的“实然”之善辨明人性的“必然”之善,他认为人的知若是一种实然,那么人趋向于善就必然是一种应然,而不管是应然还是实然,最初的起点都源于人本身的善性,焦循用知在人和人之外的事物做了区分,强调了人和善之间紧紧相扣的对应性,以善是人最重要的唯一性之一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焦循在注释《孟子》的同时阐述了自己对于人性善的一些观点,戴震虽然对他影响巨大,但是焦循却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尽量忠实于《孟子》原文,这是戴震所缺失的。

【注释】

①焦廷琥.先府君事略[M].受古书店藏板,道光戊子年.

②焦循.孟子正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③姚永概.孟子讲义[M].合肥:黄山书社,1999

④焦循.孟子正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⑤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⑥焦循.孟子正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⑦焦循.孟子正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焦廷琥.先府君事略[M].受古书店藏板,道光戊子年

[2]焦循.孟子正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姚永概.孟子讲义[M].合肥:黄山书社,1999

[4]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王婉(199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

猜你喜欢

岳麓书社性善戴震
岳麓书社:以传承为使命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孟子性善研究综述
与党旗合影
题柿子树
咬定青山不放松 致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独寻真知启后人:戴震后裔的学术使命
古典就是每个时代的时尚
易言者:新媒体时代再立潮头
从善的内涵论孟子性善
处境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