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法国歌剧艺术沿革的特点探析

2017-04-06白琰媛

法国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作曲家歌剧法国

白琰媛



近现代法国歌剧艺术沿革的特点探析

白琰媛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法国歌剧是借鉴意大利的歌剧形式,根据法国的政治与文化的需要,在法国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发展而来。经过三百余年的变革,法国歌剧艺术发展成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最为重要的歌剧艺术风格之一。本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对近现代法国歌剧发展的深刻变化和主要趋势作一概述,集中探讨法国歌剧沿革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解析沿革特点形成的深层原因。

[Résumé]Inspiré du modèle italien, l’opéra français s’est bien développé et profondément enraciné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Après une évolution rebondissante de plus de trois cents ans, il se caratérise finalement par une forte identité nationale et est considéré, de nos jours, comme l’un des représentants les plus influents du monde artistique. Dans cet article, en passant en revue la rétrospective de l’opéra français, nous tenterons d’analyser les caractéristiques de cet art au cours de son évolution et à obtenir la véritable explication du point de vue sociologique.

法国歌剧 沿革 风格特点 民族性

【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WUT:项目编号2015VI040)。

一、法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欧洲,是一种以戏剧为基础、音乐为主体、表演为重要手段,将歌、舞、演,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最为人熟悉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意大利歌剧,法国的歌剧文化对于世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陌生。其实,近现代法国作曲家所创作的优秀歌剧作品也非常丰富。从17世纪至今的三百余年间,法国所积累的优秀歌剧剧目已达数十部之多,除了较为著名的《卡门》等剧目,还有梅耶贝尔①的《恶魔罗勃》,古诺①的《浮士德》,奥芬巴赫②的《霍夫曼的故事》,马斯涅③的《曼侬》,德彪西④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等作品,都是享誉世界的巨作。经过法国音乐家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法国歌剧早已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在世界歌剧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意大利、德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法国歌剧的起源可追溯至17世纪中叶,从意大利传入法国,经“本土化”形成了法国歌剧的最初形式——抒情悲剧。18世纪后期,法国喜歌剧迅猛发展。19世纪上,巴黎成为欧洲歌剧艺术的中心,这一时期产生了拯救歌剧与大歌剧两种类型。19世纪中叶,法国歌剧逐渐发展成为轻歌剧和抒情歌剧。进入20世纪,法国歌剧的新思潮不断涌现,形成一个多元并存、互相碰撞、互相吸收的局面。

尽管如此,法国歌剧也确实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要从根本上去理解与认知法国歌剧这一高雅的艺术,我们不能将眼光和视角仅仅局限于音乐技术的层面,更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为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法国歌剧发展的深刻变化和主要趋势进行梳理,集中探讨近现代法国歌剧艺术沿革的主要特点并解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层原因。

二、法国歌剧发展变革的特点

纵观法国歌剧三百余年的发展沿革,无论从体裁还是风格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

1. 观众群从“贵族”走向“平民”

法国歌剧最初为王公贵族服务。在路易十四时代,宫廷音乐兴盛起来。国王非常重视对艺术的赞助,通过年金制等方式以物质诱惑笼络文化人才,将他们与宫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于是,艺术为“人间的神”唱赞歌、以叙述国王及其祖先的伟大业绩为能事。宫廷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艺术家们应该予以歌颂。朱光潜在总结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的特点时,说“堂皇典丽的排场,灿烂耀眼的服装,表现上层阶级的文化修养,高贵的语言,优雅精妙的笔调,有节制的和适中的文雅风度,而这些正是当时文艺所表现的。”⑤

“太阳国王”路易十四遇到了“太阳作曲家”吕利⑥,两者相得益彰。吕利以他的职务和智慧帮助国王树立个人形象与威望,深得国王赏识。到了路易十五,歌剧的豪华、壮观成了贵族追求奢华、肉欲的象征。而舞台上的阉人歌手更是哗众取宠的能手,他们非常适合国王及没落贵族的口味,折射出即将落幕的封建王朝的腐朽生活。

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音乐的社会性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帝王宫廷和贵族沙龙所垄断的音乐,走向街头广场,出现了革命群众庆祝活动的露天演出。同时,随着大大小小歌剧院的建立,法国歌剧终于从宫廷贵族的“玩乐游戏”走向市民大众。代表最高音乐体裁的歌剧,不再成为王公贵族们的欣赏专利,其发展也更迫切地表现为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喜好要求。

现代歌剧的创新形式——移动歌剧(l’opéra à mobile)①,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更是践行着亲民演出的宗旨:街头路演、亲民幽默、零距离接触、无处不在、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

可见,法国的歌剧发源于宫廷,后来逐渐走向市井,其社会性发生了根本改变。

2. 题材选择与思想内容的转变

(1)题材向多样性与现实性发展

从最早的吕利的《阿尔采斯特》及拉莫②的《双子星卡斯托与波吕克斯》到格雷特里③的《狮心王理查》;从梅耶贝尔《恶魔罗勃》到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以及古诺的《浮士德》和比才的《卡门》,法国歌剧在内容和题材上的发展,基本上是以神话开始,逐渐加入童话、寓言,最后以普通的小人物或异域风情为主题,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道理。

在法国歌剧发展的初期,歌剧题材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主,间有英雄史诗,内容以为君主歌功颂德、为主尽忠为主。如法国民族歌剧奠基人吕利早期创作的二十多部歌剧,其脚本都是剧作家菲利普·基诺(Philippe Quinault)改编的希腊神话。

18世纪早期,法国歌剧开始产生喜剧的形式,内容不再注重神话的改编和历史的重现,转而描写普通小人物的故事,表现其日常生活琐事,如卢梭创作的《乡村占卜师》(),以描写小人物的际遇和生活来展现社会现状。第三阶层开始成为歌剧的重要角色,这是法国歌剧的一个重大变革。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很多抒情歌剧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题材常取自于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如《卡门》()、《浮士德》()等代表作就充分表现了这些特征。

20世纪后,法国现代歌剧呈现多样化特点:一方面,歌剧主人公不是王公贵族和那些英雄化、理想化和神化了的显赫人物,更多是普普通通的人。歌剧表现的重心也日渐集中到剧中人物变化多端、异常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贝尔格(Alban Berg)的《露露》(),作者对那些被社会遗弃的穷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表现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另一方面,许多现代歌剧作家偏爱从古代、中世纪、东方以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中寻找灵感,向过去寻找答案,向古代社会寻找安慰,以此暗示或隐射现实,达到曲折反映现实的目的。

(2)思想政治性倾向不断加强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开始积极地追求现世享受,法国君主专制制度把这一思想推到极致。法国君主对待享乐有独到的见解:“享乐主义的本质是竭力把享乐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如果享乐主义以君主+专制主义的形式出现,那么,这样发挥的目的就不仅是去扩大自己享乐的数量,提高其质量,而且是要通过这个办法向庶民显示其无限的权势。让人家觉得自己的愿望好企求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尽情享用神的盛筵,于是自己在众人的心目中也就成了神的化身。”①路易十四时代,君主为实现这一观念倾其全力,尤其体现在对艺术的支持和赞助。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如实地反映了路易十四君权至上的精神。

18世纪后半期,“喜歌剧之争”促使人们对喜歌剧的爱好成为时尚。许多作曲家开始创作喜歌剧,旨在表达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以及通过政治改革来提高政治地位的强烈意愿。

19世纪,法国歌剧处在一个动荡的发展时期。这时期的歌剧盛行剧情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风格,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歌剧体裁——拯救歌剧,就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经过艺术加工用政治的、历史的甚或传奇故事中的天灾人祸来暗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并用普通人物的自救,与恶势力的抗争并最终获胜来意指人民群众摆脱受压迫的处境而实现“自由”,并调动艺术的各种手段去散布革命精神以便鼓动人们激昂的斗志。②如,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创作的《罗多伊斯卡》()、《两天》()等就具有反专制暴政的倾向,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旨一致。

进入20世纪,法国歌剧的政治性倾向愈发强烈。有的作品直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揭露和讽刺,有的则表现了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3. 音乐表现形式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发展

在歌剧中,观众欣赏到的不只是高质量的脚本,优美的音乐、歌唱演员对主题的诠释、宏大的场面、华丽的服装以及舞美的灯光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观众群的变化以及歌剧艺术音乐表现形式的发展沿革,衡量一部歌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法国的歌剧艺术走过了“作曲家时代”与“歌唱家时代”,如今正朝着“制作人时代”迈进。

与意大利歌剧大量咏叹调①串联的“歌唱”相反,法国歌剧发展初期所确立的“抒情悲剧”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咏叹调。“18世纪,当声乐艺术在意大利异常繁荣的时候,它在法国却遇到了危机,当时的声乐水平相当低……他们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叫”②。为此,以吕利为代表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大都属于合唱歌剧类,另外就是少量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吟唱性质的朗诵调。为丰富和美化歌声部分,法国作曲家设法运用支持和衬托人声的器乐来伴奏,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法国带有普遍性。

歌剧院时期,音乐高度风格化,作曲家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丰富和深刻的个人色彩,作品的辨识度高。作曲家们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歌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进入19世纪,法国作曲家在咏叹调上的创作使得对声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法国歌剧的声乐艺术开始兴起与繁荣,声乐演唱水平进入全盛时期,造就了许多专门从事艺术歌曲演唱的歌唱家。歌唱家用自己的歌声塑造剧中的角色,成为歌剧的主角。这一时期,观众对歌唱家的“崇拜”与日俱增,直至上世纪50年代抵达顶峰。

如今,人们听歌剧的观念在改变,看歌剧的环境在改变,观众对歌唱家的要求远不如当年那么苛刻,歌剧的明星时代渐渐远去。观众希望从其他方面弥补对歌剧欣赏中的缺失,这时导演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要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典名著,同时,还要求导演在懂音乐的前提下开拓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与众不同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歌剧,法国的现代歌剧迈向“制作人时代”。

4. 民族化的探索与追寻

法国的歌剧艺术一经引入就深深扎根于法兰西的沃土之中。从最初歌剧语言的变革到音乐结构的创新,再到审美表现方式的提升与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法国的歌剧艺术终于在19世纪彻底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成熟艺术形态、完整艺术架构,极具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法兰西精神及法兰西气质的歌剧艺术风格。近现代法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变革就是一个民族化和重新寻找民族性的过程。

(1)语言风格的民族化

法国歌剧民族化最初体现在歌剧语言的使用上。

众所周知,意大利语在相当长的欧洲歌剧发展历史进程之中都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流官方用语”。法国歌剧事业的开拓者——诗人皮埃尔·佩琳(Pierre Perrin)和作曲家罗贝尔·康贝尔(Robert Cambert)从1659年开始尝试用法语创作一些带有歌剧特色的田园剧,开创了法语歌剧的先河。继佩琳和康贝尔之后,吕利便开始完全运用法语进行歌剧创作。自此,法国作曲家们在歌剧创作的语言选择方面便不再犹豫,更加坚决。

(2)歌剧结构的民族化

法国歌剧鼻祖吕利将意大利的宣叙调引入法国歌剧结构,并根据法国波旁宫的喜剧特色和朗诵调、根据法国的语言特点,创造出了法国式的宣叙调,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法国歌剧结构。

一方面,在吕利的带领下,法国早期的音乐家们将大规模的芭蕾舞蹈和合唱加入到歌剧表演之中,这是法国歌剧与其他国家歌剧的主要不同点。法国是芭蕾的故乡,早在意大利歌剧传入法国之前,芭蕾舞、王室仪仗等所有辉煌、华丽和高雅的场面,都赢得法国人由衷偏爱和喝彩。①大多作曲家会根据观众的审美习惯将自己作品的舞剧场面进行安排,使它更符合法国人的欣赏习惯。因此,芭蕾舞这一法国传统艺术对法国歌剧民族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乐队的巧妙运用。“法国艺术很讲究表达的方式和风格。意大利作曲家长期以来只满足于与人声无关的简单的乐器伴奏,而法国作曲家则总是设法用支持和衬托人声的器乐伴奏来丰富和美化歌声部分”②。法国歌剧的乐队除为歌唱伴奏之外,尤其重视乐队自身单独演奏曲目的选择。很多法国作曲家努力地在乐队描绘力方面进行设计,让乐队演奏的舞曲成为旋律的主要部分,甚至直接采用本国民众所熟悉的民间音乐曲调来取悦观众。

(3)审美表现方式的提升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

到了19世纪,从梅耶贝尔的《先知》,古诺的《浮士德》,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马斯涅的《曼侬》以及比才的《卡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和观众在创作和欣赏自身民族歌剧的过程之中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自我民族语言在歌唱之中的运用,以及民族歌剧风格的确立,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开始更加注重审美表现方式上的提升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更深层次挖掘。

从歌剧主题的人文性、歌剧脚本的戏剧性、歌剧制作的规模与规格上等方面来说都是如此,可以说,骄傲的法国人在19世纪时,在自身民族歌剧艺术实践活动中,早已脱离了确立和证明自身的阶段,不需要再与意大利歌剧进行更多的比较和参照,而上升到了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挖掘与自我表现的阶段。

随着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为代表的印象派主义音乐在法国的兴起和达到顶峰,法国的民族歌剧艺术在欧洲古典音乐界的艺术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世纪之后,法国的现代歌剧面临着广阔的前景,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法国音乐家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努力着,力争继承传统歌剧艺术,采用现代思维、现代技术,勇于创新,将民族化的特征与现代化的人文精神完美结合。

三、法国歌剧沿革特点形成的因素

音乐源于生活,没有生活音乐将难以发展,而社会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在所有音乐艺术形式中,歌剧是最为敏感的体裁。举凡一个时代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尚上的巨大变化,总会在这个时代的歌剧艺术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法国歌剧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诸多特点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

1. 政体的演变及政局的影响

近现代历史上,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政治体制演变过程复杂,这样的社会现象给当时寻求另一种创作源泉的歌剧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养分与基地,加速了法国歌剧的变革。

17世纪中叶,经过路易十四强有力的改革,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鼎盛阶段。之后,由于连年征战,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路易十六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腐败透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此后,法国政治风云多变。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人民在为摆脱封建桎梏庆贺的同时,对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产生了迷茫、失望的情绪。加之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一时期的高涨和相继失败以及持续恶化的外交形势,将法国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在作品体裁、思想内容上,大多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并贯穿反封建专制、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美好愿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和各种社会矛盾,对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从20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和政治的动乱以及个人精神状态的疯狂中可以看出一种复杂化的理解和表现,这也导致法国现代歌剧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2.社会阶级结构的嬗变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①

17世纪是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于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王公贵族和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

18世纪初,法国内部一直进行着阶级斗争,民权不断挑战王权。得益于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18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开始强大起来。而贵族也不肯放弃他们的权利,于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这种阶级矛盾的尖锐直接促使法国歌剧开始向“民众化”发展。

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末发生的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法国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从而又一次使法国社会结构产生变动。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法国歌剧的题材选择与思想内容,推动着法国现实主义歌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社会成员工薪化、社会结构中间化和阶级界限模糊化的特点。法国中间社会阶层引领着消费时尚,成为大众文艺消费的主体。中间社会阶层力量推动着现代歌剧的创新发展,其作用不容忽视。

3. 文化思潮的影响

法国历史上近现代文化思潮为法国歌剧的发展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和文学素材,深刻影响了法国歌剧艺术的思想内容、心理特征、艺术倾向和音乐风格。

文艺复兴的思潮促使了歌剧体裁的诞生,产生了古典歌剧,使之饱含了人文主义的特质。而喜歌剧,作为启蒙运动在音乐领域的直接成果,不仅是创造了一个新体裁,更重要的是宣扬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表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

19世纪以来,法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开始在思想上向非理性方向发展,在艺术上向纯形式方面发展。法国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暗示和对音乐性的强调。浪漫主义注重灵感、想象和直觉,逃避现实和追求神秘主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现实主义的蜕化物——自然主义也以其对于人的生物性本能和社会畸形病态的描写,为非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形成提供了养料。①这些都对以理性为核心内容的传统艺术形成很大的冲击力,加上哲学、心理学中的反理性思潮和其它因素的作用,促使法国现代歌剧继承了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强调,以及现实主义艺术的民主、人道和批判精神。

4. 政府文化政策的影响

在法国,政府很早就涉足文化领域,其文化政策可上溯至16世纪的王室庇护传统。经过数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法国形成的国家主导型的文化政策模式对法国歌剧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

(1)普及文化教育,重视对歌剧观众的培育

歌剧的观赏和理解不是出于“自动的”本能,而是出自长时间、有意识地“教化”与引导。鉴赏和理解歌剧,需要充分的文化准备和耐心的音乐培训,这不仅是由于歌剧是一门综合了音乐、戏剧、文学和美术的复杂艺术,更是因为歌剧承载着各个时代和民族的文化抱负、人文追求与生命体验。

法国政府部门、音乐学者、媒体、剧院、学校以及所有的歌剧从业者等都担负起责任对观众进行到位和正确的引导与普及。例如,法国各地26家歌剧院,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以高质量的节目、适当的票价,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每年的“法国歌剧日”,各大歌剧院更是敞开大门,向观众提供参观歌剧院戏服、道具与背景作坊、舞台幕后,歌剧知识问答比赛,免费观赏歌剧剧目排演等活动,让观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歌剧盛宴。

(2)国家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经费支持

法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歌剧事业的发展。为保护歌剧文化遗产、鼓励歌剧艺术的创新,法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更重要的是制定了一套保护和发扬歌剧民族文化遗产的财政政策。除增加政府拨款资助及政府贷款外,还设立了文化工业信贷制度,鼓励银行及财政机构对歌剧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另外法国政府还对一些国家文化机构、团体每年发放固定补贴,同时文化部设有专项预算,如“资助歌剧作家”等津贴,保证及促进歌剧文化机构不断进行艺术创作,鼓励歌剧艺术的健康发展。

(3)积极向世界各国推广法国歌剧文化

法国的外交政策和法国的歌剧文化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7世纪,那时的跨国交流活动往往是由私人发起。直到18世纪,法国歌剧文化在欧洲得到了发扬光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法国政府对“对外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视。也是从那时开始,法国的歌剧对外传播政策具有了强烈的国家参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法国的对外文化政策将重点放在了国家间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上,积极邀请其他国家的文化组织来法国进行交流活动。文化的多样性促使当代法国歌剧工作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歌剧文化的民族性发展”,强调歌剧艺术与国家形象的互相结合。可见,法国政府的对外文化推广政策不仅将法国的歌剧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更是促进了法国歌剧“民族化”的进程。

结语

法国歌剧自诞生以来,在走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之后,终于从无到有,从幼稚走向成熟,也从本国走向了世界,并令世人称颂。在三百余年的发展变革中,法国的政治体制、社会阶级结构、文化思潮以及文化政策塑造了近现代法国歌剧沿革中的诸多特点:观众群体平民化;题材选择多样化、现实化;思想内容政治化;音乐表现形式自由化以及歌剧艺术民族化。

今天的法国歌剧拥有着广阔的前景,又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歌剧比其他音乐形式更容易墨守成规,依赖传统。未来的法国歌剧将走向何方?法国歌剧艺术体现出法兰西民族深厚的艺术底蕴、卓越的艺术天赋及充分的民族自信心,笔者相信,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在法国政府强有力的文化政策的推动下,法国音乐人对新题材、新内容、新音色和新形式的探求还会继续,法国歌剧的音乐戏剧潜力仍将吸引着广大作曲家和观众。

(责任编辑:王力)

①贾科莫·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①夏尔·古诺(Charle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是歌剧《浮士德》、《教宗进行曲》。

②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德籍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

③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曼侬》、《黛依丝》等。

④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⑤涂江涛:《法国歌剧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⑥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法国歌剧的创始者,他创造的法国歌剧结构一直沿用至今。代表作有《阿尔采斯特》、《爱神与酒神的节日》等。

① 2013年,在法国巴黎街头诞生了一种新型的表演形式——移动歌剧。演出打破了古典歌剧数百年来的剧场内演出的“殿堂”形式。青春靓丽的专业演员,带着一个小型的交响乐队直接走上街头,与人群穿插互动,讲故事、说白话,让观众成为了演出中的一部分。

②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法国歌剧大师。

③格雷特里(Andre Ernest Modest Gretry,1741-1813),比利时籍法国作曲家,是18世纪后期改革法国喜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被誉为“音乐界的莫里哀”。

①涂江涛:《法国歌剧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②韩乐:《论法国大革命时期“拯救歌剧”的没落》,载《运城学院学报》,2005。

①咏叹调即抒情调,一般是主角的独唱。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结构完整,需要演员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

②廖辅叔:《音乐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1,56页。

①Emmanuel Pedler,. Paris, L'Harmattan, 2003, p.180.

②廖辅叔,《音乐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1,86页。

①吴国庆,《列国志——法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71页。

①刘红柱,《试论二十世纪西方歌剧发展的主要倾向》,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作曲家歌剧法国
小小作曲家
法国(三)
法国(一)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