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神话传说对美国华裔文化之影响
——以《喜福会》为例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族裔

张 丽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论中国神话传说对美国华裔文化之影响
——以《喜福会》为例

张 丽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中国神话传说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应用,体现了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本源。因此,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传说进行研究,不仅能对中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起到辅助作用,且更能为华裔文化之根源追朔,对华裔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中国神话传说;美国华裔文化;文化影响

神话传说,作为家喻户晓的一种传播方式,对一族、一国的文化,影响力有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对这些神话有一定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支,华裔美国文学近年来已成为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支独秀。[1]而对华裔文学、华裔文化及华裔作家的研究,就一定少不了作为美国华裔作家代表之一的谭恩美。

谭恩美的作品,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化和美国华裔文化、以及中国原文化产生的冲突、影响与交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其“作品中的新原始主义元素揭示文学创作,尤其是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创作,与充满神话性的原始色彩元素的关系”[2];其成名作《喜福会》更“是近些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的一个范本”[3]。

所以,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成名作亦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喜福会》中神话的研究,不仅能对中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起到辅助作用,且能为华裔文化——中美文化交际下的产物——之根源追朔,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甫一问世即因其所展现的独特的东方文化,深受西方读者关注:“《喜福会》真是中国的魔箱——变化莫测,神秘诱人”[4](p3)。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亦多有涉及。

如书中写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向月神倾诉内心的希望。”[4](p61)。

……她兴奋地说:“今晚的典礼上你能看到月亮神。”

……我拽着奶妈的衣袖,问:“谁是月亮神?”

“嫦娥。她住在月亮里,只有今天你才能见到她,她能满足你一个秘密的愿望。”[4](p63-64)

《喜福会》中,这个问“谁是月亮神”的小女孩顾映映,长大后因种种原因,移民到了美国。作为第一代华裔,在背井离乡之后,从本身的中国原文化中被连根拔起;而在美国的异文化土壤中,因接受移植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不服,让她格外思念家乡故土,并在对第二代华裔的女儿的教育中,带入了中国的神话传说。

如顾映映母女,《喜福会》的主人公是四对美籍华裔母女。四位母亲移民到美国后,在美国文化的不断撞击下,一方面,美国文化的刻痕在这些母亲们身上越来越深”[5],而另一方面又希望坚守中国文化传统,因此四位母亲组织了名为“喜福会”的聚会,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聚会。

“喜福会”的这种聚会,让母亲们得以找到机会,互相交流情感与文化归属,并以神话传说故事的形式,将之带入到了对女儿们的教育中。

然而,自幼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作为第二代华裔的女儿们,对中国文化其实是较为隔膜的;她们基于中国文化的联系,是通过自母亲处听来的神话传说间接建立起来的。因此,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心中,这种间接模式,有时难免会引起某些偏差。中国父母传输的中国神话故事,对子女们没有产生感性印象,从而在某种角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女儿心中留下的印象,不过是难以理解的戏剧,对于中国戏剧中由男人来扮演嫦娥这样的女性角色更是无法理解。

由于第二代华裔土生土长于美国,自幼接受的是美国的、西方的文化,导致他们不可能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去看待中国的、东方的文化;甚至就神话传说而言,当他们接触时,因缺乏大的中国文化氛围的影响,变成了鬼怪,并因此产生恐惧。如顾映映的女儿琳娜,小时候母亲的神话故事给她带来的影响是: “从此以后,我开始看见那些可怕的东西。……我看到魔鬼在我挖的沙坑下面欢快地跳舞,我看见闪电睁着眼睛寻找小孩要把他们击倒……”[4](p101-102)

母亲们传扬中国神话传说,代表的是他们想要传承给女儿们的传统中国文化;而女儿们身处美国这个大环境下,因从小受的教育,代表的是现代的美国文化。女儿们对母亲们讲的神话传说的不理解甚至曲解,在某一程度上,代表的不仅仅是第二代华裔对于中国文化记忆的混乱与误读,更代表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美国华裔,尤其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身处美国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从小接受的是美国文化的教育;而对于父辈所传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上是片面的、有偏差的、甚至狭隘的。作为少数族裔,不可避免,会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碾压,甚至会觉得美国主流文化优于自己父辈的本族文化。如另一位母亲苏安梅的女儿罗丝,最初被自己的丈夫泰德吸引,是因为“被泰德与我兄弟们及其他中国男孩们截然不同的气质吸引住了……还因为他父母来自纽约泰勒城,而不是中国的天津。”[4](p118)

罗丝最初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根本上是华裔的认同问题。后来,因为婚姻破裂,罗丝去接受心理治疗:“起初我以为那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承受一切,随波逐流,而不掀起波澜,跟随‘道’的意志。”[4](p161)但是心理医生给她指出:“为什么指责你的文化和你的民族?”

学者徐颖果指出:“华裔所认知的中国文化是在美国语境中的中国文化,是既非纯粹意义上的美国文化,也非纯粹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而是第三种文化——美国华裔文化。”

第二代华裔在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原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最后认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文化——美国华裔文化。美国华裔文化虽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美国西式文化;既传承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又与之有一定的偏差。

因此,美国华裔文化要想不在文化归属性上缺乏指向性,被压抑在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原文化的夹缝中,以致无法成长,那就需要在适应美国主流文化的同时,去延续中国的本源文化。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华裔文化所受中国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美国的发展,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延续。

[1]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p.86-92

[2]张敏,凌建娥.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综述 [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p.174-176

[3]程爱民.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主题内容 [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p.50

[4]谭恩美著.喜福会[M].田青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文中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_括号内为引文页码。

[5]易红.《喜福会》中文化身份寻求的博弈论解释[J].电影文学.2009年18期.p.107-108

1.美国华裔文化之现状与发展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项目

2.中国神话对美国华裔文化之影响 四川教育厅项目编号:15SB0019

张丽 (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族裔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论《喜福会》中麻将游戏的文化建构意义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浅论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