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疼痛医学研究专题·栏目介绍
2017-04-06
麻醉与疼痛医学研究专题·栏目介绍
麻醉(Anesthesia)是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可逆性抑制,使病人的感觉特别是痛觉暂时丧失以达到满足手术或治疗需要的一种无痛状态。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汲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了麻醉学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临床麻醉学、重症医学和疼痛诊疗学。目前麻醉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临床麻醉主要是围绕病人手术所采取的麻醉方法和技术。广义的麻醉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又包括吸入和静脉全麻。迄今为止,产生全麻作用的机制尚未阐明。局部神经阻滞、硬膜外以及蛛网膜下腔阻滞等均属广义的局部麻醉范畴。临床工作中需根据病人情况、手术方式和具体的麻醉条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和内环境的稳定,降低麻醉风险,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是麻醉医师的崇高职责。“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足见麻醉工作的重要性。
疼痛诊疗学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学科。疼痛涉及外科、内科、神经科、妇产科、皮肤科和肿瘤科等许多临床学科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许多临床学科所采用的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神经阻滞、中医针灸、心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而微创介入技术则是现代疼痛诊疗的代表技术。开展疼痛诊疗,缓解患者痛苦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医疗道德和医疗保健事业进步的体现。
本期专题栏目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对剖宫产病人蛛网膜下腔使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达到满意麻醉平面的最佳注药时长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剖宫产病人的麻醉,避免注药过快引起麻醉平面过高产生呼吸和循环抑制以及注药过慢引起麻醉平面过低不能满足手术需要的不足,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母婴安全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在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中观察布托啡诺复合瑞芬太尼对七氟烷阻滞肾上腺素能反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影响的研究,发现静注布托啡诺可使患者七氟烷MACBAR降低,肯定了布托啡诺作为麻醉辅助性镇痛药对应激反应的较好抑制作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依托咪酯的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少依托咪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药浓度,二者联合应用时应适当减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生物电刺激可增强治疗神经病理性癌痛的止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另外在大鼠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抑制炎症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的表达,具有超前镇痛效应,但在人体的作用尚有待试验证实;在小儿使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的比较发现,手术前后血糖、转氨酶、肌酐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在小儿应用均是安全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麻辅助使用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患者气道峰压,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和保护肾功能。这些研究论文的发表,将对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麻醉与疼痛医学研究专题栏目策划专家杨小霖简介
杨小霖,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川北医学院高坪医院院长,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南充市麻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专委会委员。1989年本科毕业于泸州医学院医学系。2002年及2005年分别获得麻醉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心脏手术的麻醉及吸入麻醉药的研究。临床擅长心脏、神经及小儿外科等疑难复杂手术的麻醉。2009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师从美国著名麻醉学专家Eger教授,从事吸入麻醉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发表期刊有《Anesthes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及《BMC Anesthesiology》等。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及二等奖各一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编及参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