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2017-04-06尹洪英权小锋葛盛晓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政策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尹洪英 权小锋 葛盛晓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政策支持,因此,从金融政策的内外部因素协调规划入手,尝试构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协调框架,实现金融与财税政策的良性互动,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44;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24-0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良好的金融支持政策成为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财政资源支持、税收资源支持等多方面内外支持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我国需“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形成了包括银行信贷间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支持多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银行信贷支持

“十二五”纲要提到“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信贷市场等金融体系的支持。从江苏省以往信贷资金的使用来看,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其风险高、规模小、资金少、有形抵押物有限、缺乏市场信任,较多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考核要求。金融机构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资金投入主要放在成熟的大型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较为谨慎保守,主要通过调低贷款利率扶持其发展。

对发展初期的企业,信贷投放给予政策性地支持可适用于其风险高、收益低的特征。发展至中期具有中风险、中收益特点时,政策性支持可让步于市场性信贷支持,两者协同配合。发展到后期,已发展成熟的产业具有风险低、收益高的特征,已无需政策性的信贷支持。

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仍不成熟。因此,国家倡导各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及贷款评审方面对新兴产业适度放宽,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镇江市及苏州市都开展了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试点;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并发展了一批中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能。省内各市还建立了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综合运用了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

江苏省政府设立了奖励基金对新增科技贷款进行奖励。为更好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省政府建立了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无锡市科技局与农行无锡分行达成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了科技信贷“绿色通道”和科技资金监管银行等合作新模式,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苏州市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新增贷款增速。

(二)资本市场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市场直接支持力度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已形成了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的多层次体系。为解决融资难,国家倡导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展初期高风险低收益的企业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可通过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发展中期中风险、中收益的企业,可通过中小企业板获得金融支持。当企业发展成熟具有低风险高收益时,增长速度趋于稳定,主板成为其必然选择。

2010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明确保荐机构应重点推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国家也在加速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三板市场加速推进。完善各级市场之间的转板,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最终实现各层级市场之间能够做到有机衔接,使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得到满足。

在完善证券市场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建立,如私募股权基金、原点基金等,并争取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基金体系。江苏省近年来正努力构建自己的区域股权投资中心。2013年,南京市成立了江苏省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截至2016年4月底,苏州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03家,企业获得直接金融支持的渠道大大拓宽,占比达到30%。

国家还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开拓更多的债务融资渠道,重点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国家倡导扩大其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针对其情况开发信用低收益高的债券、私募可转债等产品,南京、苏州、南通等市均发行了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政策性支持vs市场性支持

我国金融支持可分为政策性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政府通过干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在某些领域开展倾斜性金融活动,使得金融资源优先配置到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领域。政策性金融支持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优惠或政策性担保鼓励金融机构政策性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实现政策性支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加以保障。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支持活动,也是我国金融支持的主体。国家在大力倡导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货币市场信贷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效能。

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相辅相成,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持体系,两者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应通过立法明确政策性金融支持所服务的领域及功能。其支持規模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地区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在新兴产业发展前期,一般采取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市场性支持为辅的策略,使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体现在市场性支持暂时不能发挥作用的时期和领域。然而,长期政策性金融支持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许多项目产生了不良贷款,金融支持财政化的问题日益明显,使资产质量大大降低,不利于信用建设。因此,随着产业壮大及市场金融支持的领域越来越宽,政府应将政策性金融适时地向市场性金融转变,除保留必要的财政补贴,设立创投基金以吸引更多市场金融资本进入,更有效地实现政策性与市场性的协调,并逐步消除政策性金融支持产生的不良贷款、金融支持财政化的现象。

三、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机制

(一)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十二五”规划以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实施400多个专项项目,财政支持超过100亿元,并带动了1 00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金融支持存在财政化现象,这与金融运行的效率和安全存在着不协调问题。针对这一点,江苏省坚持以政府和市场调节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减少财政资金直接无偿支持比例,更多采用产业基金、以奖代补的方式,由地方财政设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对科技贷款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形成金融与财政支持的有效配合。此外,各地级政府也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倍增计划》。苏州市提出,“市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60%以上将用于支持市区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优化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各地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也应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金融支持与财政支持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大手段,具有互补性且相互影响,所以两者的协调机制也是完善金融支持的一项内容。

(二)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协调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在金融支持上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不足,在税收方面可通过相关税收政策来引导其投资机制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潜力。此外,政府也要对该类产业进行税收扶持,鼓励更多的资金进入该类产业。

目前,我国并未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现有优惠政策均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判定。主要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盈亏互抵、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和退税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这一情况,政府已积极开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全面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的研究,优惠将涵盖流转税、所得税等各个税种。税收政策影响到企业的税负,从而影响其盈利、产品开发能力等,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具有整体思想,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处于培育期的企业,帮助其渡过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针对成熟期的企业,可向科技创新方面倾斜,给予一定的优惠,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综上,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与一致性,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政策的执行中,金融与税收密切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 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進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7):98-103.

[2] 胡海峰,孙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新视野,2010,(6):24-26.

[3] 张玉喜.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政策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金融支持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高校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内涵、特征及价值
保育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
中国能源CO2排放峰值方案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