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4-06郁雯颖
郁雯颖
摘 要:宁波—舟山港作为我国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集疏运系统管理的研究和提高上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战略环境,从集疏运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港口集疏运方式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港口集疏运系统的重要性及港口集疏运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宁波—舟山港;集疏运;港口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2.013
1 宁波—舟山港发展概述
宁波—舟山港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中间位置,背靠浙江省及长江中上游核心腹地,处在长江经济带与我国沿海运输大通道的“T”型交汇点,内外辐射便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是我国的天然深水良港。
自2006年1月两港合并以来宁波—舟山港在港口地位、港口物流服务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快速提升,2015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89亿吨,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国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如表1所示。
2016年1-6月,宁波—舟山港总共完成的货物吞吐量为4.58亿吨,同比增长0.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79.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8%,增幅居全球四大集装箱港口首位。
2 集疏运体系对港口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贸易联系密切、迅速发展,商品进出口量急剧增加的大环境下,港口物流之所以能得到较快发展,是因为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港口物流的全程运输包括海上运输,港口装卸和内地运输(集疏运)三个环节,其中港口与内地各种交通方式的分工合作、相互衔接,形成了港口集疏运体系。
港口集疏运体系由水运、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管道及相应的站场组成,为货物全程运输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衔接场所,是港口经济能力传输的动脉,是港口与广大腹地相互联系的通道,是港口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集疏运体系强调集、输、运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间的协调运作,需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实现整体的灵活性、连续性和高效性。具有完善通畅的集疏运系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港口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作用,而建设集疏运系统必须按照服务高质量、运输高效率和经济社会高效益的原则进行,在交通建设上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运输设备配置上做到相互衔接;在组织管理上做到协调高效,优势互补。
集疏运系统的优化对于港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宁波—舟山港在集疏运系统的研究和提高上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从现状来看,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存在管理上的不足,阻碍了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发展。
3 宁波—舟山港港口集疏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集疏运基础设施管理体制问题
港口集疏运能力的增强需要通过港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实现,港口集疏运设施主要包括节点和通路。而宁波—舟山港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不相符的瓶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基础设施供给未与港口现代化发展需求高效接轨;(2)基础设施的建设未与港口吞吐量的增速相适应;(3)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保证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对环境的需要;(4)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能保证供给所付出的成本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宁波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资源并没有使基础建设得到很好的提高,依然没有合理的采用技术含量高的基础设施,使港口集疏运的运输能力不高。
3.2 缺乏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
从目前港口功能发展的管理中看出,港口的管理越来越倾向于供应链方式的管理。但由于宁波港和舟山港原分属宁波市和舟山市管辖,尽管在一体化战略下提出了两港的“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思路,但宁波、舟山两市的港口行政管理仍按属地原则进行,尚未达到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宁波—舟山港港口一体化的进程相当缓慢,尚未形成统一管理的现状也使得宁波—舟山港港口物流供应链运营管理更加复杂。
3.2.1 港口管理与服务能力不足
从整体的管理体制上看,浙江沿海港口存在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宁波—舟山港也不例外。港口涉及的多种运输方式独立性强,各自制定管理体制与发展规划,缺乏系统的协调管理、优化整合和跨系统的相互的合作,造成极大的运输资源的浪费,缺乏系统的协调管理,也必然会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
从宁波—舟山港运营的现状看,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各经营主体仍然将市场调节方式作为其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宁波港和舟山港之间的竞争方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这又使港口的协调统一性不足,导致物流服务运作效率相对低下,难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港口物流服务。
3.2.2 港口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在新经济时代,港口是货物流通的中间环节更是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因此,构建一个以多式联运信息系统为起点,与贸易相关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统一的电子数据交换信息平台是必然的趋势,能够为航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口岸相关单位都在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环节多,信息滞后,信息共享性和电子数据交换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港口发展的需求。且由于舟山港的发展程度滞后于宁波港,从而使得两港在信息化水平、使用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构建一体化背景下,宁波—舟山港需要能够协同运作的信息化平台。
3.3 集疏运方式分配不合理
如今,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已经完成,在此情况下,位于舟山各港区后方(如金塘、六横等港区)的集疏运压力也几乎全部落到宁波市路网上。
由表2可见,宁波港域的集装箱吞吐量远远高于舟山港域,体现了宁波港域集装箱化程度高的同时也对宁波地区的集疏运体系带来压力。因此,加强对公路、铁路、内河等方面运输方式的分配管理;对主要运输道路进行升级更新,建设港口专用通道从而完善集疏运网络;增加集装箱的通过量,提高集疏运的效率从而分散某些主要运输道路的压力等相应措施的实施已迫在眉睫。
3.3.1 城市总体规划滞后
就从宁波地区上看,存在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滞后的问题,例如,329国道和穿山集疏港高速公路是缓解宁波市北仑区东西走向的交通压力的主要通道,在城市规划中,平均每日的交通量为12万量小客车。而据有文献统计,2020年的城市规划中,交通量平均每日将会达到24.8万,港口运输能力大大受到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局限。
3.3.2 铁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发展滞后
宁波地区在现有的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比例最大,约占66.7%;这其中包括了远洋运输的31.7%、沿海运输的25.6%、内河运输的9.4%;公路运输次之,约占了25.7%;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分别占据1.8%和5.0%的比例。根据后方集疏运方式,公路、铁路、内河集疏运量分别为1.03亿吨、727万吨、3750万吨,三者之和仅仅占据集疏运总量的36.9%,由此可见,公路运输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运输方式。
宁波港在2010年以及2020年预测的集疏运方式上所占的比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宁波港集疏运的主要以水运和道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和内河水的运输没有得到的充分利用和发挥。铁路运输和内河运输发展滞后使得大运量、长距离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公路运输网必须承受大量原本适宜铁路运输和内河运输的港口货物,从而导致公路运输网络的压力大大增加。
4 解决宁波—舟山港港口集疏运管理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4.1 优化集疏运结构
4.1.1 优化港口集疏运结构
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整合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发展,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的集疏运格局:(1)加强海铁联运,积极开拓海铁联运业务,打造海铁联运物流通道,能够拓展宁波—舟山港的服务腹地,加大港口辐射范围,更好地为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2)加强江海联运,江海联运有利于加强资源整合,促进江海联运发展,提高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2 完善铁路集疏运网络
建设甬舟铁路、甬金铁路与沿海铁路货运通道,提高铁路货运比例,加强与主要货源地的联系。建设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进一步发挥甬舟高速公路功能,形成高速公路疏港主通道,以港区专用道提升疏港交通的便捷性,以杭甬高速公路复线、象山湾疏港高速公路等通道作为主要疏港通道。积极推进沪舟甬大通道方案进程,促使舟山从交通末端转为交通枢纽,同时加强港口北向疏通能力和与上海港的相互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2 加強港口供应链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
现代港口综合物流服务的内容应满足整个供应链的需求。在当前浙江经济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背景下,宁波—舟山港应从经营理念、一体化运作、服务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优化供应链管理。
4.2.1 加强一体化运作
强化港域之间的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港内部门与相关企业做到协调一致,各运输公司之间加强跨系统、跨部门的合作,使货物在各个运输过程中畅通无阻,从而改善物流运作效率。同时促成货物在储、运、销上的一体化运营,形成一条便于管理且成本可控的供应链。
4.2.2 加强集疏港大通关服务
集疏港大通关服务包括四点:(1)负责监督管理的查验部门必须提高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在提高职能的过程中完善服务体制,提高工作效率。(2)执行全年24小时船舶装卸服务以及提供仓储堆存及相关配套的服务是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的职责所在。(3)在港口的各种金融服务单位也需要提供24小时的服务等。(4)可以在原宁波物流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建立具备港口行业与物流行业双重性质的新的宁波集疏港行业协会,让与港口相关的企业都加入到这个协会中来,让企业之间交流更加密切,从而提高企业与港口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力。并且可以建立一个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让协会中的企业在系统中就可以对港口的情况一览无余,充分了解港口的信息,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工作。
4.2.3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为加速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进程,舟山港区以及曾经以舟山港为核心的供应链成员间应该以能够达成有效协同为目标迅速提高信息化水平,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同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宁波港也必须做出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建设。一是建立集疏港的交通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是对“宁波电子口岸”、“宁波港EDI中心”、“东方港进出口物流信息网”、“宁波交通信息网”进行整合,建设成具有宁波权威性的、统一对外服务的“集疏港交通公共信息平台”。二是完善港口的信息化平台,一方面依然要继续获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保证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还能够在港口的一个平台上继续运行,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另一方面,需要在与港口相关的各个企业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以及重点港区之间,建立一个可以统一数据和身份认证的系统,以此来强化集疏港的交通信息,能更好的为宁波港的集疏运系统做出服务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汪长江.港口物流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背景下的探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16117.
[2]顾波军.港口物流供应链优化研究[M].浙江:海洋出版社,2014:80100.
[3]李肖钢,郑静,闫国庆.港口商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96112.
[4]方煜东.浅析宁波港港口物流的集疏运系统[J].物流技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