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 多管齐下 稳步推进
2017-04-05欧金昌
欧金昌
“广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着力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月初,国家义务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广西17县(市、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认定,检查组的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我区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取得的成绩。
2014年5月,我区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学区化管理有效模式,加强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学区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施学区内学校管理一体化,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城镇“大班额”“择校热”问题,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实际,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学区内学校进行捆绑发展,让农村学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说起学区制管理改革,梧州市万秀区夏郢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麦金新侃侃而谈。
麦金新所说的“捆绑发展”,是我区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要体现。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相关方案,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要均衡配置学区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根据这一理念,我区首批9个试点城区进行了改革探索。梧州市万秀区根据本地实际,以地理位置相近、有利于教育資源整合为原则,采用“1+X+Y”模式,把辖区内46所中小学划分为7个学区。其中,1是指1所优质学校,也称为龙头学校;X是指1—3所市区学校,与龙头学校实行紧密型管理;Y是指3—5所农村学校,与龙头学校和市区学校以“互动帮扶”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万秀区实施的学区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城乡帮扶形式”和“学校联盟形式”。其特点是学区内各校原有的法人地位暂时不变,在财务、人事方面相对独立,但在办学理念、教研活动、评价体系方面趋于统一,通俗地讲就是学区内各校向龙头学校看齐,做到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与梧州市万秀区类似,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也采用了“帮扶”“联盟”的形式组建学区。柳北区把“解决学生就近入学”同“优化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名校+弱校”的方式组建了4个教育学区。鱼峰区进行“大学区”探索,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以相对就近、分层搭配、优势互补、区域联动为原则,将部分初中和小学联合成片,划分了3个“大学区”。
“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经验和优秀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合理的分配,让村校、弱校与优质校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使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万秀区教育局局长钟毅平如是说。
目前,我区的学区制改革试点城区基本采用“帮扶”“联盟”两种形式组建学区,少数几个城区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即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柳州市城中区推出“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村校”办学模式,形成以4所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为龙头的四大教育集团。柳南区政府印发教育集团化办学规划,通过组建紧密型、联盟型教育集团等模式,以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动力,科学整合、合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集团化办学与联盟办学、帮扶办学的最大区别,就是集团化办学有更大的自主权。”柳州市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韦莉告诉记者,“开展集团化办学之后,我们根据本集团的实际,自主研究、设计发展思路,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总校的优势。”复制总校的办学模式,成为集团化办学的首选途径。事实证明,像柳州市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宁市滨湖路小学(该校创办了多所分校)等成功例子,品牌效应均十分明显。
在管理方面,“帮扶”“联盟”两种学区类型一般实行学区长负责制,集团化办学则实行总校校长负责制,二者均有利于统筹学区内各类有利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均衡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区域内城乡、校际教育质量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资水平不均衡。因此,均衡配置学区教师资源,是我区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点任务。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过程中,我区各试点城区都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区内教师合理流动作为核心任务,按照学区学校教学需要,逐渐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建立健全学区内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学区内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实现学区学校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那么,均衡配置师资、促进教师流动,会不会带来优质师资“稀释”的问题?综观各试点城区的实施方案,不少地方都把这一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崇左市江州区明确提出要“防止优质教师资源稀释”,为此成立了学区学科中心组,组员由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等组成,负责制订学区内教学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定期开展学区集体备课、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活动,做到备课、教学、教研、培训成果共享,整体提高学区教师教学能力。
“这其实是一个从稀释到优化重组的过程。”说起防止优质师资稀释的问题,江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优秀教师被分流到学区内各校后,这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看似被稀释了,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带动一批年轻教师、后进教师成长起来,这怎么能说是稀释呢?”
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地推进学区制管理的共识。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后,梧州市万秀区组织校长、教师开展蹲点、轮岗、挂点、送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仅2015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就累计1 117人次,占全城区教师总数的82%。该城区还建立了35个QQ群、微信群,成立了24个“集备组”“质监组”,拓宽教师间、校际间、学区间的沟通交流途径。
为了确保“释”而不“稀”,南宁高新区先后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到高新区进行指导,共有2 500多人次参加培训学习,同时组织学区长、校长和骨干教师300多人到上海、广东、柳州等地交流学习,有力地提升了学区内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柳州市则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自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实施学区、集团学校的教师培训,促使全市师资力量、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教师交流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柳州市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蔡亮表示,“集团总校每个学期都要培训5次,还有每月一次的总校大組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各分校小组联动教研,都让我们获得了新的成长。我坚信,在这个更宽广的平台上,无论是我们普通教师还是总校,都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成效初显,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是,探索学区化管理有效模式,实施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学区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努力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实施学区学校教学管理一体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有效破解城区“择校热”问题,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照这一目标任务,各试点城区因地制宜科学划分学区,均衡配置学区内的办学资源,实行学区学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学区教学研究和评价共同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桂林市高新七星区早在2010年便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目前组建了育才教育集团、龙隐教育集团等集团学校。以集团化办学为契机,高新七星区近年来累计投入1.85亿元,对辖区内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校园建设,改扩建7所学校,改造6所学校运动场地,新增教学及教辅用房144间,新增校舍面积2.63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地2.48万平方米,实现了集团内办学资源均衡配置。
2016年秋季学期,来宾市兴宾区新建成了5所中小学。如何让这些新学校尽快步入正轨,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效,兴宾区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进行集团化办学。来宾城南小学建成后,便加入了来宾祥和小学教育集团,集团总部派出11位骨干教师,包括1名副校长、3名主任,以及新招聘的20名年轻教师,组成经验丰富、有活力的管理和教师队伍,充实到城南小学,然后以校本培训为载体,立足规范,突出特色,打造“规范+特色”“合格+特长”办学模式,促使城南小学一开学就展现出良好的风貌。
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以来,区域内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扩增和高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得以盘活、整合、共享、复制,解决了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人手少、资源少、理念旧等突出问题。学区内,教师交流成为常态,骨干教师、名师的教学足迹遍布各个农村学校,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到市区任教,示范引领、取长补短的效应得以充分体现,薄弱学校、边远学校、农村学校的校长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迅速提升。梧州市万秀区工厂学区五坊分校副校长许丽杏表示:“仅仅两年时间,之前散沙似的老师就团结起来了,大家都充满干劲,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学校办好了,教育质量提升了,“择校热”问题逐渐缓解。“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里读书,我完全放心。”柳州市景行小学柳东校区家长秦茂飞由衷表示。据了解,柳东校区三年前还是一所较为薄弱的农村小学,后来加入景行小学教育集团后,办学质量迅速提升。
两年试点,为我区探索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年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标志着该项改革在我区全面铺开,全区各县(市、区)将逐渐实现学区内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学研究、统一学校招生、统一质量评价“六统一”,逐步构建起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