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扶贫 扶真贫

2017-04-05黄永和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摘帽教育厅第一书记

黄永和

蓝雁路、万春楼、亚光的鸡和牛……这些词汇或许让人以为是常见的路名、楼名、地名,其实不是。蓝雁、万春、亚光是人名,他们是自治区教育厅派驻来宾市忻城县开展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他们带领村民修路、建楼、发展养殖业,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于是村民们才这样“戏称”,以表达感激之情。

自2003年起,自治区教育厅挂点忻城县开展扶贫工作,先后委派10多批次扶贫干部驻县、乡(镇)、村开展工作,真心实意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受到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称赞。尤其是近几年,自治区教育厅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要求,连续派出3批“第一书记”到忻城县进行实地扶贫,每一位“第一书记”都各显所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开创了扶贫工作新局面。

“忻城是教育厅的忻城”

十三年来,自治区教育厅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带动忻城县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电商扶贫等方面向前发展,实现了全方位扶贫。在扶贫工作中,自治区教育厅与忻城县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地干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忻城是教育厅的忻城”,充分体现了当地干部群众对自治区教育厅的感激和赞扬。

2016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最新工作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委厅结对帮扶忻城县贫困户“四三二”实施方案》,要求委厅领导分别对应帮助1个贫困村党组织,委厅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二层机构干部按厅级干部联系4户贫困户,处级干部联系3户贫困户,主任科员及以下干部联系2户贫困户,所有在职在岗干部职工帮扶忻城县红渡镇和古蓬镇7个村共计731个贫困户。随后,委厅领导、干部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利用周末休息日时间,带上慰问品,像走亲戚一样来到帮扶村入户访贫,聊家常、话桑麻,面对面了解贫困家庭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出谋划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建议。一年来,自治区教育厅整合资金近700万元,重点帮助忻城县的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桑蚕、珍珠糯玉米、养鸡、养猪、养牛、网箱养鱼等,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

为了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自治区教育厅率先在忻城县实施教育帮扶政策宣传试点工作,专门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帮扶政策读本》,内容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学生帮扶以及教师帮扶的主要政策措施,同时收集忻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中考、高考的信息,对这些学生的录取、入学情况进行跟踪,动员初、高中毕业生到更高一级学校就读,为脱贫致富打下基础。

自治区教育厅派驻忻城县扶贫工作队还印制了1万册相关政策读本,发放至各乡镇党政部门、中小学校、幼儿园、村委,宣传国家、自治区的教育惠民政策,并精心设计了9幅教育帮扶政策宣传漫画,确保帮扶政策“一看就懂”。

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教育厅还在忻城县红渡镇建立了全区第一个高校大学生助力脱贫攻坚示范基地,利用高校资源和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助力脱贫攻坚,通过设立试点基地、技术指导、搭建桥梁等方式,促成有实力的公司與当地合作社合作发展,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帮助农户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取得了良好成效。

根据上级要求,自治区教育厅在忻城县帮扶的7个贫困村,2016年脱贫摘帽1个、2017年脱贫摘帽4个、2018年脱贫摘帽2个。目前,忻城县红渡镇雷洞村已于去年12月通过了县、市两级核检,实现了脱贫摘帽。

“第一书记”们各显身手

2016年,自治区教育厅向忻城县派驻了7名“第一书记”、2名广西“美丽乡村”工作队员、1名工作队长。这些肩负使命的工作队员们脚踏实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修村(屯)路,建村委办公楼、老人幸福院,发展扶贫产业,深受村民们欢迎。

上浪村“第一书记”罗锦锋参与制定了“三个100%”脱贫摘帽方案,得到了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上浪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带眼镜的胖书记”。雷洞村“第一书记”姚亚光在去年三月中旬驻村后,克服不会说桂柳话、壮话的困难,请当地村民当翻译,花了一个星期走访了全村136个贫困户,制定脱贫摘帽方案,雷洞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讲普通话的胖书记”。

“第一书记”们进驻各村后,在充分了解贫困户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精准扶贫攻坚作战图的制作,并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举办党员培训班,提高党员素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积极发动基层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引导有文化、有为人民服务意愿的年轻人参与村委工作,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健全贫困村党组织。龙球村“第一书记”韦军领导村党支部在2016年培养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活力。

“第一书记”们发挥自己所能,主动向后援单位汇报,寻求扶贫、水利、民政、交通等单位部门的支持,采取“项目资金+群众集资+厅扶贫资金”三点一线的办法筹集资金。马蹄村“第一书记”魏成集资424万元,为村里建设了6条水泥路、2个篮球场,装修了综合文化楼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自治区教育厅派驻“第一书记”的7个村共筹集资金1 500多万元,用于修建屯级路、机耕路,硬化巷道,建设文化楼、舞台、灯光球场,实施亮化工程,让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了很大提升。目前,7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标。

“第一书记”们还按照忻城县政府脱贫攻坚重大项目要求,发挥本村优势,积极推进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六蝶村“第一书记”李少波、六纳村“第一书记”曹皓依托红水河沿岸优势,实施旅游、网箱养鱼、开办鱼家乐等脱贫项目,带动贫困户利用扶贫贷款资金入股分红,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龙球村“第一书记”韦军为解决当地缺少特色优势产业问题,动员本村经济能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养殖旱鸭,每年给贫困户增加2 200元的收入。雷洞村“第一书记”姚亚光入户摸清情况后,引导60户贫困户养殖土鸡、102户贫困户养殖肥牛,并以养殖项目为切入口,鼓励村民积极申请小额贷款,目前已有70户贫困户获得总额超过200万元的贷款,为雷洞村的脱贫工作探索了新路子。

为了让村民便捷、快速地掌握种养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第一书记”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忻城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和指导。板内村“第一书记”陈亮与广西农职院的玉米育种专家蒋益敏沟通,邀请他到板内村对玉米选种、育苗、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实地指导,发挥了“校地结合”的优势。“第一书记”姚亚光、李少波、曹晧共同邀请了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教授屈达才到村开展种桑、养蚕方面的授课和培训;“第一书记”魏成邀请河池学院相关专家到马蹄村开展养蚕疾病预防培训活动。目前,7个贫困村均已成立了18个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自治区教育厅对吸纳贫困户的合作社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补助群众建蚕房、牛栏、鸡舍所需的费用,使贫困户当年投入、当年见效。

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派驻忻城工作队将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忻城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巩固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竭力帮助工作范围内所有贫困户脱贫致富。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摘帽教育厅第一书记
我的第一书记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摘帽“清零”,未来可期
脱贫摘帽是起点不是终点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2014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年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