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食用菌发展现状及新时期发展策略探讨
2017-04-04李长群
熊 飞 李长群 刘 辉
(1 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湖北竹山442200;2 湖北竹山县蔬菜办,湖北竹山442200)
湖北省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林木资源较为丰富,是传统的食用菌产区,过去主要以生产段木香菇、木耳为主,产品主要外销到大中城市。随着段木资源的减少以及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段木栽培食用菌逐渐停止,少数农户开始探索使用木屑、农作物秸秆等代料栽培,种植的菌类主要有香菇、平菇、金针菇等,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产品主要满足本地市场消费。但从2016年开始,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受到竹山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种植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在产业貌似“欣欣向荣”的背后,也潜藏着许多危机和隐患。
目前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形势到底如何?竹山县发展食用菌到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竹山县到底能不能把食用菌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目前发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果发展今后必须采取什么策略与方法?回答这些问题,对正确的决策有重要帮助。
1 目前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形势
竹山地处偏远山区,食用菌如果规模生产,绝大部分产品必须外销,这就必须考虑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形势,为自己的产品做好市场定位。
目前,世界食用菌消费需求,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大化、品种多元化趋势,人们对食用菌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数量持续增加,消费种类也由传统的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延伸到姬菇、茶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以及野生菇等多种菌类。尤其是香菇消费,随着交通、信息、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干菇为主向鲜菇为主转变、由国内为主向国外拓展转变、由高端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市场对香菇的需求量都大大增加。这些对发展食用菌产业,都是极为有利的。
但市场扩大的同时,生产也在扩大,竞争更加激烈。食用菌出口,为国内食用菌产品销售创造了机遇,同时也给国内食用菌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产品质量控制上,“绿色壁垒”成为新时期国内食用菌能否走出去的关键。另外,国外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能力、资金实力与技术优势,也加快了食用菌发展步伐,其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较高的种植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我国食用菌在出口时,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和巨大的销售压力。
从国内来看,生产区域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食用菌领域,使食用菌的生产格局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由政府全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则使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有调查显示,以云南、甘肃、陕西、大别山区、太行山区、秦巴山区为代表的贫困山区,选择的扶贫项目70%是食用菌,其中又有70%选择了香菇。预计最近三年中,全国因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新增香菇10亿袋以上。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量大了,食用菌产业的参与者也多了,产品的供给量也大了,机遇其实与压力并存,对此我们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
如此形势下,竹山县发展食用菌产业,主攻方向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对自己的产品应该如何定位?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竹山县的自身条件,找准自己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进而寻求市场突破口。
2 竹山县发展食用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
笔者认为竹山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既有很多有利因素,也有很多不利方面。
首先看有利因素。
一是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这应该是竹山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最大的优势。好产品必须有好环境,食用菌生产也不例外。竹山县地处偏远山区、秦巴山腹地,这是竹山县经济发展的劣势,但对发展高品质食用菌来说,这却是一种优势。虽然目前没有具体检测化验数据,但近年来一些外来商贩对竹山县所产香菇质量评价较高,也证实了这一点。正是因为这种优势,湖北随州的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才在竹山投资建设了从事香菇、茶叶生产加工与出口业务的“裕源食品公司”。
二是山场较大,林木资源丰富。竹山县与素有“华中之肺”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毗邻,是国家南水北调最重要的水源地和水土保护区,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等替代能源,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禽养殖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些都为发展木腐、草腐类食用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是需要闲散劳力多,可解决山区农民就业问题。公司化、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虽然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很多环节还必须依靠大量人力,特别是香菇生产,还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但食用菌生产,对劳力要求不是很高,劳动强度不是很大,只要勤劳吃苦、踏实肯干,老人、妇女都可胜任。目前山区留守农民,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妇女,种植传统粮油作物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恰好可改为种植食用菌。因此,如果单从劳动力来讲,发展食用菌可解决山区农民在当地就业问题,确实是适合山区农民的好项目。
四是精准扶贫需要短平快项目。目前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使贫困农户在短期内脱贫致富,是竹山县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与其它适合山区的农业项目相比,食用菌栽培具有投资不大,周期短、见效快,对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适合多数农民参与,产品需求量大等突出优势,因此许多山区贫困县都将食用菌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项目,竹山也不例外。抓好此项目,能为精准扶贫工作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发展食用菌产业。竹山县地处丹江口上游,流经全县的堵河是汉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从长远看、从国家大局看,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清水进京,将是竹山今后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虽然发展香菇、木耳等木腐菌需要砍伐树木,但发展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平菇、草菇等草腐菌,主要使用农作物秸秆、杂草、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发展草腐菌正好可解决规模养殖粪便污染和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两大难题,因此大力发展草腐类食用菌,有可能赢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六是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近年来,竹山县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农村交通条件也大为改善,同时信息、网络、物流业也得到空前发展,这就拉近了竹山与外界的距离,打破了山区食用菌销售难这一瓶颈,将高品质鲜菇通过冷链运输直销大中城市成为可能,这为山区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增添了“底气”。
再看有哪些不利的方面。
一是竹山有树难砍。为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竹山县必须限制甚至禁止砍伐林木,这就使竹山县发展香菇等木腐菌面临两难选择。虽然确实有丰富的资源,但不准砍伐,需要的主要原料就必须从遥远的外地购进,这必然会加大投入,抬高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准许砍伐,发展食用菌效益好的话,口子一开就很难收住,这在竹山县过去已经有深刻教训。同时竹山县山大坡陡,适合种植香菇等木腐菌的麻栎、栓皮栎等阔叶树砍伐运输困难,就地取材成本也比较高,与一些资源丰富同时又山势平缓的地区相比缺乏优势。
二是市场竞争对手多,压力大。过去竹山县食用菌基本依靠自产自销,几个种植户能够以销定产,产品销售不存在问题。如今大规模生产,必须到外地开辟市场。但竹山县地处深山,虽然交通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远距离外销必然会加大运输成本与路途损耗。更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各地纷纷将香菇等食用菌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产业雷同导致产品供应量激增,2016年之所以销售顺畅、价格稳定,是因为当年罕见的高温天气,导致许多地方种植成品率低、单产下降,同时香菇出口势头较好。2017年如果气候正常,即使我国食用菌种植规模不再扩大,产量也将明显增加。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我国香菇出口至国外,至今一直实行征收17%退15%的出口退税政策,这就使香菇出口成为利润很高的行业。为了出口退税,有的商家甚至愿意赔钱销售。但2017年市场保护到期,香菇出口退税政策有可能被取消。一旦税收政策改变,将会对香菇出口带来巨大影响,香菇出口价格必然下跌,进而影响到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是起步晚,差距大。多年来,竹山县对食用菌产业未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来虽有少数农户种植,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真正规模化生产,2016年才刚刚起步。国内仅香菇而言,河南西峡、湖北随州、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重点产区,目前从原辅料供应到种植、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条已非常完整,技术也非常成熟。同时,由于我国南方老产区经过多年发展,资源已日渐枯竭,整个食用菌产业已逐步由南方各省市向林木资源丰富、富余劳力较多、气候比较冷凉的北方转移,其中喜冷凉气候的香菇“南菇北移”之势更为明显,东北、华北等地发展食用菌优势更为突出。即使同相邻的湖北房县相比,竹山县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起步较晚,竹山县目前既缺乏优秀的技术人员,更缺乏大批技术熟练的劳务人员,整个产业链形成更需要一定时间,这些最终都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影响到生产效益。
四是熟悉食用菌产业的人员少,发展食用菌的氛围不浓。要稳定地发展一个产业,必须有一批熟知该产业的人员,才有可能形成共识、共谋发展。目前在竹山县,无论是在领导层还是在一般干部群众中,熟知该产业的人很少,甚至很多人以为食用菌就是香菇,发展食用菌产业就是发展香菇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食用菌产业,无论是在领导层还是在一般干部群众中,都存在种种疑惑甚至分歧,难以统一观点,形成发展合力。没有一批深谙此道的行家,食用菌即使有超常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盲目发展;没有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食用菌产业即使在短期内能够“做大”,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竹山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可谓有利有弊,其中一些不利因素中潜藏着有利因素,一些有利因素也可转变为不利因素。要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必须设法扬长避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险中求生、难中求进、后来居上、稳步发展,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由此,笔者对竹山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作出以下基本判断。
一要谨慎发展,不能急躁冒进。尤其是香菇生产,2017年面临的竞争对手多而且强,风险因素较多,发展更需谨慎。
二要将发展重点放在草腐类食用菌上。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山地芦苇等为主要原料的草腐类食用菌。
三要把销售目标确定在大中城市与出口上。如果不能打开外销市场,仅靠内销竹山县食用菌难有大的发展。
四要坚持品质当先。只有发挥竹山环境优势,生产高品质产品,锁定高端消费人群,实现优质优价,才能适当抵消生产远离市场带来的劣势,提高产业效益。
3 竹山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多年来,食用菌产业在竹山县领导层与干群中,都未引起足够重视,仅有几个散户种植,经营规模小、水平低,产品主要满足本地群众消费,很少外销。2014年,随州香菇出口企业裕国公司入驻竹山,注册成立“裕源食品公司”后,食用菌产业才逐渐在竹山县领导层引起重视,并开始起步发展。2016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强力推进下,竹山县香菇生产在全县迅速铺开,种植规模由过去的不足30 万袋,突然暴增到240 余万袋,成为各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虽然发展势头迅猛,成效非常显著,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是很高。2016年,竹山县对发展香菇的企业和农户,出台了极为优惠的政策。凡是种植1000~3000 袋香菇的贫困户,每袋补助2元;非贫困户按实际种植数每袋补助0.5 元。另外,企业与合作社建设食用菌基地,其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给予一定补贴。尽管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展香菇的热情很高,政策支持的力度空前,但不少群众却怕担风险,对此仍持谨慎、观望态度。
二是种植户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一般都成立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比较高,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都共同进退,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竹山县的食用菌生产,各企业与种植户尚处一盘散沙状态,原料自己采购、品种五花八门、技术各行其是、产品千差万别,没有形成一个“拳头”,导致生产成本偏高,制袋成品率偏低,产量、效益不太理想。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雇工价格较高。2016年,竹山香菇种植规模一年中扩大了8 倍以上,虽然事前开展了一些培训,也聘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巡回指导,但一些从未接触过食用菌栽培的农户,突然大规模种植技术性较强的、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代料香菇,技术、管理上失误自然较多。同时,竹山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雇工每日工价一般都在80~100 元,大量雇工,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导致生产管理难、技术不到位。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竹山县香菇栽培的产量和效益。调查显示,目前竹山县栽培香菇的农户,最好的每袋平均毛收入能够达到10 元左右,净收入能够达到5 元以上;但一般的净收入只在1~2元;有的因技术管理跟不上,栽培几年后竟然从“小康户”变成了“贫困户”。
四是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一些食用菌基地选址不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抗灾能力较弱,严重地影响到食用菌生产的效益。2016年竹山县遭遇历史罕见的夏秋持续高温干旱,导致不少基地的菌筒在越夏期间,因水源没有保障造成“上烧”(菌丝因高温死亡)成批报废,就给种植者造成重大损失。
五是急功近利,贪功冒进现象比较明显。一些种植户虽不懂种植技术,或对种植技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看到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就想“赌一把”,盲目扩大规模,一上手就是几万袋甚至十几万袋,希望能够早发财、发大财,结果却事与愿违,亏得一塌糊涂。也有的农户种植多年仍然效益平平,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种植食用菌需要大量用工,规模过大就得大量雇工,而管理跟不上就会导致有产量、无收益。不能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种植食用菌就难以获得很好效益。
六是种类过于单一,对草腐菌重视不够。目前竹山县种植的食用菌,基本上都是香菇,当然这与政策引导有关,同时也与群众认识有关。事实上食用菌种类繁多,有野生菌类、有人工栽培菌类,而且适宜山区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起码有十多种。竹山县种植香菇主要原料需要外调,主要产品需要外销,这种“两头在外”的产业无优势可言,一旦没有了政策扶持发展非常困难。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山地芦苇为主要原料的草腐菌,更易争取国家长久支持,同时原料能够就地解决,但却很少有人知晓,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七是产品上市集中,价格波动较大。山区发展食用菌,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利用海拔、坡向不同,气候差异较大特点,实施反季节栽培。但竹山县目前这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香菇绝大多数种植在交通便利的低山公路沿线,且种植时间集中,出菇季节基本相同,导致大量产品几乎同时上市。淡季每千克价格在20 元以上,但很少有货;待到产品集中上市时,由于短期内市场供过于求,每千克价格迅速跌至10 元以下,这也是多数种植者效益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
4 新时期竹山县发展食用菌的策略与方法
竹山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种植者对此产业还是持乐观态度。与其它产业相比,山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还比较明显。另外,从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考虑,山区也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必要。但要提高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根据当前形势,必须坚持以下策略与方法:
一是调整发展重点。将以香菇为主的木腐菌,逐步调整为以双孢蘑菇、大球盖菇为主的草腐菌,同时积极开发山区特色菌类、野生菌类,走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道路。将食用菌产业与秸秆粪便利用、发展有机农业、环境建设保护相结合,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循环经济。
二是突出主要区域。改“遍地开花”式发展为突出重点乡镇、重点基地、重点村、重点户。这样在发展初期便于整合资源,集中指导与管理,统一采购和销售,进而降低成本,减少失误,提高效益。此外,突出重点还能够很快在局部范围内,形成较为浓厚的发展氛围,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周边辐射。
三是改变发展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采取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办法,改大户分散制袋为重点支持一、两家企业集中制袋,农户分散管理出菇,企业再集中收购、加工、销售。将食用菌生产中适宜机械化操作,对相关技术与设施,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农户一时难办到或办不好的技术工序,交给企业完成;将风险较低但费工费时,适宜一家一户分散管理部分交给农户打理,依靠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图1 代料栽培的香菇
四是规范技术,提升品质。竹山县食用菌发展,必须立足差异竞争、品质制胜。要提升品质,就必须通过试验示范,明确主导品种,规范栽培技术,统一质量标准,打造产品品牌。要依托重点企业成立食用菌研发中心,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引进试验与示范,建设菌种厂,保证优质菌种按需生产、供应及时、质量可靠。要尽早制定技术规范,完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进村入户提供的便利条件,拓宽竹山县食用菌外销、出口渠道,实现优质优价,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五是突出差异竞争。充分发挥竹山县海拔高差悬殊,高山气候冷凉湿润优势,在高山建设食用菌反季节栽培基地,科学安排食用菌的种类、品种与种植时间,主攻反季节栽培,争取产品在价格较高、市场供不应求的高温季节上市,通过冷链运输直接供应到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此外,要抓好山区特色食用菌、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差异发展避免与产业发达地区直接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六是坚持规模适度。虽然产品外销必须集中规模生产,但具体到每个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必须规模适度。香菇生产农户重点抓好菌袋转色后出菇管理,农户经营规模依据家庭劳力状况、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量力而行。一般农户管理数量宜控制在1 万袋以内,贫困户管理数量控制在3000 袋以内。坚持精细管理,提高每袋平均收益。
七是形成发展合力。要加大食用菌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尤其是要提高领导层对食用菌产业的认知,这是科学判断决策、形成统一思想的基础。要成立县级食用菌协会或合作总社,整合全县相关资源,实现统一原料采购、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市场销售,通过风险共担、合作共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