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潜文本关注表达贴近童心
——以《理想的风筝》教学为例

2017-04-04陈金湘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试教刘老师学情

陈金湘

我开设了一节课题研究课《理想的风筝》,三次试教,反复琢磨第二个活动板块,在一波三折中领略了阅读教学的无限魅力:从沉潜文本到关注表达最后贴近童心,三个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三重门,同样是三道不同的风景。

一、关注文本,触摸心灵

《理想的风筝》通过三个故事让学生慢慢地接近刘老师,触摸一个平凡却伟大的灵魂,而这个灵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勇敢地前行,走过了人生中许多坎儿。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师生互动、适时追问、披文入情,不断反刍,让学生聆听文章的“主旋律”。基于这样的理解,第一次试教时,第二个活动板块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听“我”的故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思考:“理想的风筝”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2.小组交流。

课堂第一次呈现的样态:

在如水般的乐声中,教者纵情地讲述着作者的故事。

师:听了作者的故事,现在你是怎样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呢?(教室一片静默)

师:大家闭上眼,再次走进那个春天,一个腿疾的刘老师放飞着风筝:他笑着,叫着、呼喊着,拄着拐杖奔跑着……大家睁开眼,现场采访大家,站在一旁的“我们”有什么感受?

生:特别开心。

师:被感染了。

生:我会非常佩服他,也想跟着一起放风筝。

师:有行动了。

生:会被刘老师打动。

师:被他的什么打动?

生:阳光自信。

生:坚强不屈。

生:乐观开朗。

生:刚才,老师讲作者生了很多大病,可每次都挺过来了,每次都会想到刘老师。其实作者也是——

生:一只风筝。

生:就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

师:不光是刘老师手中的一只,更是他——

生:心中的……

课上,学生的情感亦如那一只只放飞的风筝一般徐徐升起,渐入佳境。作者和刘老师两个人物的串联在师生对文本的学习中过渡得巧妙而自然,刘老师的形象在一次次的情感反刍中变得丰满鲜亮。本以为可以顺利收官,但研讨中一位教师的发言,让我重新回到了起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一篇文章仅仅是感受人物的品格吗?

二、指向表达,聚焦事例

特级教师黄兴安说:“对文本的理解必须遵循一定的层次,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逻辑。学生的理解大致经历了话语层(文本说了什么)→形式层(文本是怎么说的)→价值层(文本意蕴的发掘)三个阶段。”《理想的风筝》这篇写人的文章,承载着许多的表达训练点:选择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夹叙夹议、环境描写等等。在结合课标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和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并重新思考后,我对教学有了不一样的探索:

1.思考:作者写了与刘老师腿疾有关的三件事,能不能换成写刘老师“关心同学”或者“博学多才”的事呢?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把刘老师写得如此鲜活?

2.小组交流。

课堂第二次呈现的样态:

师:你觉得文章能不能换成写刘老师“关心同学”或者“博学多才”的事呢?

生:不可以。

生:他要写不一样的刘老师。

师:刘老师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根据表2中的孔径尺寸加工试件,在试件的一面压装压铆螺母,从另一面拧对应尺寸的螺钉,与板件保持一定的间距。然后,使用万能试验机对样件进行压缩,如图5所示。试验机后台记录的最大压力就是压铆连接的推出力。

生:腿疾。

(等待生的发现)

生:作者最想写刘老师的坚强自信,所以他要写这三件事(生指了指板书),其他的事情显现不出刘老师的这个特点。

师:这在写作上叫作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趁热打铁,现学现用。)

出示训练:为了表现王老师“爱读书”的特点,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选哪几件重点写呢?

(课件罗列出与王老师有关的十件事,学生很快地进行了选择。)

师: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把刘老师写得如此鲜活?

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在笑谈腿疾的故事中,刘老师的语言很幽默。

生:也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刘老师放飞风筝的那一部分,作者写得特别生动。

师:能给大家读读你印象特别深刻的语句吗?

生:(读)他笑着,叫着……

师:这些叫作细节描写。再读读文章,把打动你的细节多读读。

……

第二次试教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关注言语表达”是一个大转变,这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诉求,但把表达训练点仅放在选择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反复敲打,似乎太过浅显,这样未关注和分析学情。“学情”就此跃入了我的视野,没有从学情出发,让我的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基于学情,追寻童心

教学只有从学情出发,贴近童心,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才是敲打在学生心灵的乐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7》的作文要求是给老师写一封信,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理想的风筝》被安排在这个单元,不正是学生习作的最好例文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写,然后在对比中引发思考,再修改完善,让文本的学习与学习表达融为一体。于是我的教学又悄然变脸:

1.思考:

(1)作者写了与刘老师腿疾有关的三件事,能不能换成写刘老师“关心同学”或者“博学多才”的事呢?

(2)前几天我们刚写了作文《谢谢您!老师》,对照《理想的风筝》,谈谈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2.小组交流。

课堂第三次呈现的样态:

生:《理想的风筝》写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事,写得很精彩,我仿佛能看到一个鲜活的刘老师,可我写的某老师,写的她关心同学和认真批改作业,好像所有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特点,看不出什么特别。

师:谁能给他“支招”?

生:我认为关键不是看你写什么事,而是你想写一位老师的什么特点,你写的事要反映出这个特点。

(生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师:文章最能打动别人的是细节,文中有哪些细节能打动你呢?找出来,自己反复读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旋转板书”中的很多动词用得非常准确。

生:刘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的场景写得特别感人。

……

师:这就是细节的力量。(板书:细节)

师:快毕业了,小明想写写王老师“爱读书”的特点,他想到许多事,结合刚学到的写作方法,你能给他一些建议吗?

(生争先恐后地在小组里讲述着)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课文进行对照,在对比中谈收获,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到了景物描写,有的说到了边写事边议论的句子,有的说到了细节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用一个练习让学生把收获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想自己的三次试教,并不缺乏想法,很多时候我忽略了学生的起点,更忽略了我们的去处。其实,学生的起点恰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找准了起点,教学时我们便不再迷茫。

猜你喜欢

试教刘老师学情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