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2017-04-02李旭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外渗药液输液

李旭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李旭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时产生外渗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患者73例,其均在输液过程中产生了外渗的症状。对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总结,分析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记录护理后恢复情况。结果 刺激性药物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几率最大,占比36.99%(27/73);其次是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占比24.66%(18/73)。经临床护理后在3 d内痊愈者39例、4~8 d恢复者34例。结论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保障临床输液护理的安全。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临床输液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治疗方法,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当中,通常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可避免动脉压强过大导致药物无法正常滴注的问题。输液外渗则是这种治疗方法中产生的并发症,药液由血管渗漏到周围,对皮下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本文即是研究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护理措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患者7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为(49.61±2.83)岁,其中采用外周静脉输液者68例,采用中心静脉输液者5例。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均发生了静脉输液外渗并发症,注射点周围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红、肿胀等症状,皮肤表面温度明显上升,且具有未触碰性疼痛感。

1.2 方法

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分析,并与负责输液操作的护理人员沟通,判断患者发生输液外渗的各类原因和比例。同时为患者采用相关护理干预,对护理后的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常规药物外渗护理

如患者注射点周围组织不存在明显的肿胀,主观感知疼痛感较弱,则可直接采用冰敷的方法促进组织收缩,防止药液继续渗入到组织间隙当中,并将受累肢体抬高固定,降低该肢体血液循环速度,缓解临床病症。如患者注射点周围组织具有轻度肿胀、疼痛感明显的情况,则可使用热敷的方式进行缓解,促进皮下血管的软化,使得药液能够被重新吸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将马铃薯切片或硫酸镁(浓度为50%),将其敷在注射点周围消肿[1]。

如患者输液外渗情况明显,且出现了局部水疱症状,则需根据水疱大小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体积较小的水疱如未发生破溃的情况,则不允许将其挑破,可直接使用碘伏进行涂抹,促进水疱的吸收;如水疱体积较大则需先使用消毒后的注射器将疱内的液体抽出,然后再涂抹碘伏,并可使用透明敷贴进行隔离,防止外界病菌的感染。

1.2.2 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如患者因注射化疗药物产生了外渗情况,则需立即停止药物的注射,但在更换输液导管后仍可保留静脉通路。将注射器与静脉通路连接,抽出部分血液,降低药物在循环系统中的浓度,大约5 mL即可。然后在静脉通路周围皮肤进行冷敷护理,每次冷敷时间不得超过30 min,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进行适当间断,并将静脉通路上肢抬高固定[2]。如患者外渗情况严重,则需要使用普鲁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2 mL和2.5 mg,将其溶解在10 mL生理盐水内,在外渗区域周围进行环形注射,从而阻止药液继续向外扩散。同时对外渗区域使用硫酸镁(浓度为50%)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湿敷,延迟组织对药液的吸收程度。如外渗部位已经形成了溃疡病变,则必须采取外科护理干预,即对溃疡病灶进行处理,清除坏死组织或细胞,然后使用中药敷料进行外敷,并以保鲜膜覆盖病灶区域,使用医用胶带固定后每隔2 h更换1次,每天治疗两次即可[3]。晚睡前则需要使用消炎软膏对病灶创面进行涂抹,同样使用保鲜膜进行覆盖,以免睡眠时无意识动作蹭掉药膏。如溃疡性病灶因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则需使用超短红外线进行照射治疗,每次照射30 min,每天治疗两次即可。

2 结 果

患者中因刺激性药物导致静脉输液外渗者2 7例(36.99%);因穿刺部位不当者18例(24.66%);因输液工具使用不当者16例(21.92%);因操作不当者8例(10.96%);因患者自身因素者4例(5.48%)。经临床护理后在3 d内痊愈者39例(50.68%)、4~8 d恢复者34例(46.58%)。

3 讨 论

静脉输液外渗属于临床输液操作中的常见并发症,如未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外渗范围扩大,并影响注射点周围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健康,严重时可造成溃疡性病灶,增加患者的病痛。

导致这一并发症的原因复杂,其一为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影响,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本身对细胞的生长和稳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后难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损伤,其中最直接的便是血管内皮细胞,就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且在产生外渗后会造成周围组织的坏死,也是静脉输液外渗中发病情况最严重的类型[4]。其二是穿刺部位不当,部分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周围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较薄,如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很容易造成针头随血流位移的情况,加之老年患者静脉血管难以寻找,就使得这类原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其三是患者自身因素,也就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本身循环系统存在疾病,例如静脉炎、血管硬化等。其中静脉炎是由于病菌感染血管内壁导致的循环系统炎症,受累及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产生了药液外渗的症状;血管硬化患者血管外壁脆弱,在穿刺过程中就会对内膜产生损伤。其四是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静脉穿刺时为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同时未控制一次成功率,在输液巡查时马虎大意,对输液外渗并发症的估计不足,导致病症的产生。其五是输液工具使用不当,护理人员在输液使并为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身体状态等严格挑选注射用针头,导致药液短时间内流过血管量增加,造成了血管内膜损伤,从而产生了外渗性病变。

[1] 张世艳,王 红,陈惠霞.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10):409.

[2] 章丽丹.52例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特别健康(下),2014,(03):271.

[3] 王 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2):224-225.

[4] 章彬彬.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02):397-398.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2

B

ISSN.2096-2479.2017.11.179.02

猜你喜欢

外渗药液输液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治斑秃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颈枕输液袋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