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猪苓半人工高效栽培模式

2017-04-02徐青松肖晋川骈跃斌

食用菌 2017年2期
关键词:环菌腐殖土猪苓

徐青松 王 华 肖晋川 骈跃斌 刘 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

在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记载也很久,药效也不言而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早在20 世纪末,我国已人工栽培猪苓获得成功,但推广力度甚微。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猪苓课题组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开创省工、投资少、操作简便、产量高、收益大的综合立体化栽培模式,且便于在生产上应用,取得效果极为明显。

现将猪苓生长的基本生态系统和半人工化高效栽培模式介绍如下。

1 猪苓的生态学

1.1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通过对野生猪苓菌生长的环境观察,以及猪苓核与蜜环菌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发现蜜环菌首先侵染猪苓菌核,然后迅速消化掉猪苓菌核的部分菌丝,以取其生长所需营养,形成共生体。蜜环菌的侵染,导致了猪苓菌核的密闭层防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密闭菌层的多带衍生的多级隔离层。与此同时,猪苓菌反侵染蜜环菌菌层的皮层及边缘,蜜环菌菌层内部出现营养通道,阻止猪苓菌核正常发育,蜜环菌在猪苓菌隔离层中溶解,并产生附着效应,二者之间形成共生。实验在野生林下猪苓菌生长的环境下,猪苓菌核添加蜜环菌后,会进一步促进猪苓菌核的生长,而未添加蜜环菌的猪苓菌核几乎没有生长,说明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需要蜜环菌来提供营养。可见猪苓不能直接生长在土里或寄生在树木杆上,不能像有些菌种那样通过菌丝体自养,猪苓与蜜环菌是一种互给共生关系。

1.2 猪苓与伴生菌的关系取野生猪苓菌,在实验室分离猪苓的伴生菌,将伴生菌和猪菌苓共培养,发现猪苓菌丝逐步分化出菌核,在两菌接触间隙形成一条细密、红褐色的拮抗线,并且结构发生变化,稍微隆起,隆起的部分逐渐释放出新的分层,靠近隆起部分的猪苓和伴生菌菌丝细胞逐渐发生膨大,颜色开始变暗,逐渐成为褐红色,此时猪苓菌丝产生出大量菌丝体,菌丝体交织又产生出新的小菌核。伴生菌通过调控猪苓菌产生新的小因子,通过各自释放能量交织反应慢慢形成新的菌核。邢晓科等研究认为伴生菌能提高猪苓菌丝多糖的含量,影响猪苓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但对蛋白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3 猪苓菌、伴生菌和蜜环菌三者的关系猪苓菌、蜜环菌与伴生菌之间是一个相互交融供给反应体系。蜜环菌和伴生菌侵入猪苓菌菌核内部,与其建立共生关系,通过营养协调,共同支配。伴生菌引导猪苓菌核的形成,起着媒介支架作用;而蜜环菌是在猪苓菌核形成后(蒌苓或黑苓)才与猪苓菌层面发生作用,三者时间交替,形成共生体。但蜜环菌不侵染当年新生的白苓,休眠时猪苓菌通过伴生以及周围的营养物质提供生长必需的营养,也是猪苓菌核的一个整合过程,这也是猪苓菌继续生长发育必要过程。总之,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环境、水分、土壤等因素也是猪苓菌生长好坏的关键因素。

2 栽培模式

2.1 苓种栽培

2.1.1 蜜环菌枝+树棒+苓种 选择具有猪苓菌生活习性的环境,开挖坑窖,坑窖深30~40 cm,为150 cm×50 cm 的长方形,有些坑窖的宽窄根据当地环境因素、栽培模式和套栽作物而定。坑窖底部整平,在窖底铺1 层2~5 cm 腐殖层,包括落叶枯枝与当地土壤,压实后排放8~10 根树棒,棒间距10 cm左右,按顺序规律排好,将苓种紧靠树棒的两端和两侧地摆放。用事先育好的新菌枝夹放在苓种两侧和树棒间,菌枝端口最好是一端紧接苓种,一端紧接树棒鱼鳞口。用细枝节填充较大空隙,再用腐殖土填实小隙,再以同样方法摆放第2 层树棒、苓种、菌枝、覆薄土填隙,铺放1层10 cm厚的枯枝落叶后,用土封顶,厚15 cm,最后用树枝、落叶盖窖顶即可。

2.1.2 蜜环菌材+树棒+苓种 用培养好的新菌种(蜜环菌菌棒)或栽过天麻的菌种,按5~6 根新树棒加3~4 根新菌种铺窖接苓,再按照事先的步骤进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用过天麻的旧菌料来接种猪苓,往往因后续营养不足,生长较为缓慢,产量相对较低,栽过天麻的旧菌料只能用做辅助再生,不能用作主要寄生的生长菌料,在此期间还需要放更多的原生腐殖土以及落叶枯草增加其养料供给。

2.1.3 蜜环菌材+树根+苓种 在选择适合猪苓生长的原始生态处,庇荫的大树下一片开阔空地上挖窖,尽量离树根100 cm 左右,借用树根侧根及须根,并在较粗树根的两侧砍鱼鳞口,根下垫上4~5 cm 的落叶和枯草层,尽量让其产生较好的腐化效果,在有鱼鳞口根的两侧摆放新菌料,对接蜜环菌的鱼鳞口和树根的鱼鳞口,再放苓种于菌料的鱼鳞口对接处,让它们充分接触,然后覆盖1 层树叶枯草,再用周围腐殖土覆盖上,均匀充分压实,等待猪苓自然生长。

2.1.4 蜜环菌种+树棒+苓种 挖坑填料(落叶和枯草)后,将人工培养的蜜环菌种掰成2 cm 左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每窖用种量500 g,树棒摆放在撒好蜜环菌上,树棒间距3~6 cm,用树叶与腐殖土混合物将树棒间隙填平,再将苓种均匀摆放树棒两侧和端头,充分接触,然后再覆树叶和腐殖土,尽量保持原生态生长。

2.1.5 蜜环菌种+代用料+苓种 选择开阔地挖窖或开畦,深度一般为40~50 cm,用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等作栽培基料,一般宜种植2 层,撒播或穴播,用优质的蜜环菌种500 g/㎡。平层撒播先铺1 层树叶或腐殖土,再铺栽培基料均匀撒上蜜环菌,再摆放6~8 个苓种,再用同法进行第2 层播种。畦穴播种,穴距10~15 cm,深20 cm 左右,将蜜环菌种放入穴内,然后摆放6~8 个苓种于蜜环菌穴上。最后覆盖细土枯枝落叶,利用遮阳网及浇水方式保温控湿。

2.1.6 猪苓与天麻混合栽培 采取下栽猪苓上种天麻的栽培方式,窖底铺放上栽培过天麻的培养料和菌料,不要完全使用旧菌材,应加入一些新树棒或新树根与旧材间放,下苓种后用旧的培养料填充空隙,铺盖2 层,再用新旧培养料和新旧菌材栽培2层天麻,之后用培养料填至与地相平。猪苓与天麻混合栽培,可使猪苓与天麻共同生长。管理上要注意保温保湿。此法栽培,天麻可每年采收2次,三年之后猪苓每2年采收1次。

2.2 纯菌种栽培用人工繁殖的纯菌种栽培,通常情况下60~100 d 可形成菌核,100 d 左右菌核可长到100 g,3年后产量可达30 kg/㎡左右,比半野生栽培缩短采收时间2年,产量高出2 倍。纯菌种栽培一年半就可采猪苓。非纯菌种半野生栽培的则要在栽后3年后才可采收猪苓。正常采苓后,可将小块猪苓及与蜜环菌连在一起的菌核继续留在窖内,并添加新树棒和枯枝落叶,再过3年又可采挖收获。

2.2.1 蜜环菌+猪苓菌棒 将已打孔、接种了猪苓纯菌的菌棒,摆放于铺有树叶的窖中,在树棒的间隙中填放新鲜的小树枝,之后在层面上及菌棒两头撒上蜜环菌;也可在所铺的树叶上撒少许猪苓菌种,再覆上3 cm 厚的腐殖土,铺树叶、放菌棒、填树枝、撒蜜环菌、盖树叶和覆土,最后盖上树枝落叶。

2.2.2 猪苓菌+蜜环菌棒 在打孔树棒上,间孔分排接入种猪苓菌和蜜环菌两排。接种的树棒直接下窖栽培,无需再使用任何菌种。对于分排接种的树棒,在摆放树棒时,把接蜜环菌的那排孔朝下埋入腐殖土内,接猪苓菌种的排孔朝上,露在空气中,上层覆盖地膜。

2.2.3 蜜环菌种+猪苓菌种+代用料 同蜜环菌种+代用料+苓种栽培相似,用优质的猪苓菌和蜜环菌种各500 g/m2。下层撒蜜环菌种,上层撒猪苓菌种。穴播交替用种,即一行猪苓菌一行蜜环菌。

3 猪苓的栽后管理

3.1 环境的管理由于猪苓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在栽培种植猪苓以后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特殊管理,为了防止猪苓遭到各种破坏搭建防护网是必要的。经常观察猪苓的土质层、覆盖物的情况,如有破坏或雨水冲刷等及时补漏调整,温度、湿度、光照、营养要定期查看,及时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精心管理,为以后猪苓的良性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湿度管理猪苓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果土壤水分达到40%~50%菌核萌发率迅速发展,生长新苓,如果土壤水分低于30%或干旱,猪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土壤过分湿润也会导致猪苓的腐烂,因此湿度的管理对猪苓生长至关重要。

在山坡林地合适的苫盖是水土保持的必要条件。如果杂草生长过密,就会影响猪苓对水分的正常吸收,此时须进行人工除草;如果土壤干旱,要及时喷灌水,以达到猪苓对水分的最佳要求;如果猪苓在平地栽培则不能大浇大灌,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其透气性。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尤其土壤凹陷之处,确保土壤水分稳定在50%~60%。

3.3 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只要温度条件和周围环境适宜,猪苓菌新苓萌发早,生长快,10月下旬白苓仍会继续生长,白苓的生长期延长,经济产量提高。高寒山区及阴坡温度低、猪苓的生长期短、生长发育缓慢、产量低。新苓在平均地温达到9.5℃才可萌发生长,菌丝在10~30℃都能生长,18~25℃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或超过30℃猪苓停止生长。根据此特性,可以进行适时合理的田间管理,调节猪苓生长适宜温度,夏季遮阳网降温、适量浇水降温,冬季栽培窝覆盖树叶、秸秆保温,栽培窝表层盖土稍厚等。因此,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遮阳,在无天然屏障的山坡上、平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遮阳网、覆盖树枝、树叶、秸秆等方式遮阳。

3.4 营养的管理猪苓需要蜜环菌提供营养,而蜜环菌的主要营养都来自周围的土质层、杂草、落叶、树根,因此合理的苫盖极为重要。苓窝上部土质肥沃,有机质多则氮元素含量就高,如果简单检测缺磷,则应及时适当补充,以免造成猪苓生长过程由于缺乏营养发育畸形或不能正常发育。

3.5 病虫害的防治猪苓在生长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杂菌,还有螃蟹、白蚁、鼠类等啃咬食材,以及土壤中的杂菌都危害蜜环菌和猪苓的生长。

①猪苓在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主要有:加盖在栽培窖顶部的树枝、树叶、杂草、秸秆,最好喷90%敌百虫晶体1000倍稀液,以杀灭杂菌。②如果发生虫害用90%敌百虫稀释成1000 倍液,窖内喷洒。③栽培前在窖内或窝内均匀撒放磷化铝防治鼠害。④收获猪苓菌以后所用的木棒、菌枝、菌材、枯枝落叶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 h 以上,以杀灭杂菌。⑤白蚁可用白蚁粉拌土诱杀。⑥栽种猪苓每一生长周期结束后更换一次穴位(即猪苓收获后)。⑦栽培点选择最好是远离人口聚集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⑧种植区域最好设置隔离设施,以免遭到人畜的破坏。

4 采收加工

4.1 采收时间半人工栽培猪苓一般3年即可收获,而野生猪苓采收是开挖观察,黑苓上不再生长白苓或生长很少,甚至猪苓已呈开花散状时,可及时采挖。半人工栽培模式下,如果蜜环菌菌材的木质较硬,或使用的段木较粗,未腐化,可以只收获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的白苓继续生长,若因段木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继续为其提供营养,则必须全部起出,重新进行处置。

4.2 采收季节如果是规模化栽培,三年以后可分批采挖,也可随用随挖。但是,北方地区在冬季采收时,应选择晴好天气,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以防冻伤。北方夏季与南方除雨季外随时可采收。

4.3 采后处理收获后的猪苓,首先必须进行分级,按大小色泽统一归类,蒌苓可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将不慎采挖破损的黑苓用作分离菌种,个体完整无损的,则晒干,含水率达13%时,即可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

猜你喜欢

环菌腐殖土猪苓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红杆天麻共生蜜环菌筛选初探
不同腐殖土用量对野牛草生长的影响
猪苓汤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女性复发性下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来一口“超级蘑菇”嘛
陈腐垃圾填埋场腐殖土好氧堆肥-浸提技术工艺研究
腐殖土活性污泥技术中的填料研究
蜜环菌的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
猪苓汤治疗肾系疾病验案3则
猪苓微粉浸膏提取工艺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