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关于传统中医理论中对痛经的探析

2017-04-01马思佳魏增嵘关林峰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胞宫小腹风冷

马思佳,魏增嵘,关林峰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谈关于传统中医理论中对痛经的探析

马思佳,魏增嵘,关林峰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痛经是当代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小腹部疼痛,或伴腰膝酸软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本文对近年来中医治疗痛经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关于痛经的辨证分型及论治方法,分析其在治疗痛经时的理论思想。

痛经;传统中医;辨证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1]。当前现代西医治疗痛经主要是以止痛、镇静、解痉治疗为主,取效迅速,但副作用较大,不易被患者所接受。而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痛经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明显的止痛效果,并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做到治愈。本文将通过传统中医理论对于痛经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分型和治则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1 相关文献记载

古代记载妇女经行疼痛的文献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记述了痛经的症状及治疗。其认为痛经的病因多为瘀血内阻导致行经不偿,少腹疼痛,且表述出了痛经是随着月经呈周期性发作的特点。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对妇女痛经的病因和病机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其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将患者体质虚弱、感受风冷作为发病的主要原因。到后期的《妇人大全良方》中则认为痛经的病因有寒、有气郁、有血结等,以及《傅青主女科》等书则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化火、痰湿、肾虚等的病因病机,将痛经的病因病机归纳的相对完备。

2 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学理论中认为痛经的发病主要与生活环境、情志因素以及外感六淫有关,认为痛经的病位多在于冲任与胞宫。其病因病机则分虚实,一为实证痛经,不通则痛;一为虚证痛经,不荣则痛[2]。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若是肝肾脏腑亏虚,气虚血少,经期前后血海满溢,气血骤虚,则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通”,发为痛经;若是由于肝郁气滞、寒邪、痰热湿邪阻滞等因素导致实邪瘀阻冲任、胞宫,气血不畅,则为“不通则痛”之痛经。

3 辨证要点

痛经在中医学中的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来明确病位,分析其寒、热、虚、实,以及脏腑、气血。证型上实证有气滞、寒凝、湿阻等,虚证有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经前疼痛多属实证,为气滞血瘀;经后疼痛多属虚证,为血虚、气虚[3]。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在腰骶部,病多在肾。本病在临床上仍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以及全身伴随症状和舌、脉来进行综合分析。

4 分型及治则

痛经一病,临床中医对其治疗时多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经期重在调血之痛以治标,做到急则治其标,或理气,或祛瘀,或散寒,或清热;平时则多为辩证求因以治本,做到缓则治其本,或调肝,或补脾,或益肾。

临床上通常将原发性痛经分为肾气虚亏、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等五型[4]。肾为先天治本,贮藏元阴元阳,肾气通达则胞宫、胞脉气血充盈,冲任通畅,则经血下而不痛。若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久病虚损等原因导致肾气亏虚,失于濡养,则表现为月经来潮时小腹绵绵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临床上多重视温补肾阳、祛寒行气活血,用方以右归丸、温经汤等为主,临床随证加减;若是其人先天脾胃素虚,或大病伤血,则气血化生无权,冲任血海不足,胞脉、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导致月经来潮时小腹隐隐作痛,按压则疼痛稍减,伴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乏力,头晕眼花等症。临床上多以疏肝行气为基本治法,多用党参、黄芪、女贞子、枸杞子等药为基础方,佐以巴戟天、淫羊藿等治疗;倘若其人素性抑郁,或因暴怒伤肝,则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阻滞冲任,导致经行不畅,“不通则痛”,表现为月经来潮时下腹胀痛,胸胁乳房胀痛不舒,月经色暗有血块,伴有嗳气、易怒等症。临床上多采用疏肝理气法,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治疗;若经前或经期冒雨

涉水,或久居寒凉之地,过食生冷,则易导致寒邪倾入人体,阻滞冲任,血遇寒则凝,表现为月经来潮时小腹坠痛,得温痛减,经量少或色暗有血块,面色青白等症。临床上多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采用少腹逐瘀汤,根据病情不同加减青皮、乌药、川楝子等药治疗;而外感湿热邪气,或过食辛辣之品等则会导致湿热蕴结冲任,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不畅,胞脉气血壅滞,表现为月经间期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身体困重乏力,口渴身热等症;临床上多用祛湿清经方,以薏苡仁、苍术、车前子、牛膝为常用药,清热除湿,疗效显著。

5 小 结

上述各治疗方法可谓是各有千秋,而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痛经这一疾病的疗效显著,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辨证论治是临床运用中医学治疗疾病时采用的基本大法,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所在。而痛经这一疾病属于“痛症”的范畴,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种病机。故临床在采用中医理论治疗痛经时,多需辨明痛经的虚实,以及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以及舌苔、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四诊合参,达到“治病必求于本”。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7-88.

[2] 王婷婷,须义贞.痛经中医辨证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7):104-107.

[3] 高 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河南中医,2012,32(02):184-185.

[4] 孙巍巍,张俊学.辨证分型治疗痛经[J].山东中医杂志,2000,(03):153-154.

R271.11+3

B

ISSN.2095-8803.2017.26.010.02

马思佳(1996-),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胞宫小腹风冷
基于Fluent的汽车动力电池风冷散热分析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风冷永磁驱动电机冷却设计及仿真分析
冬天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睡前揉小腹 缓解夜尿多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睡前的养生秘笈
小腹主动脉瘤研究进展
基于FVM的油浸风冷变压器测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