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本质处理教学细节
——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2017-04-01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圆的认识本质平面

程 思

人们对于“圆”很熟悉,它是平面几何图形。而日常生活中,篮球常常也被人们描述为“圆圆的”。在这两种表述中,“圆”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将之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像这样数学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相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该如何处理呢?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应基于数学本质来处理教学细节。

张奠宙教授在《更多地关注数学本质与细节处理——以圆的定义为例》一文中,发表了三个观点:生活中表述的圆,不是圆的数学本质;改进课本对圆的定义;关注圆与圆形之细节处理。文中也提到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小学阶段只涉及圆的直观表象,不出现圆的定义。”但张教授建议教学时,在画圆的活动后顺势提出一个圆的定义。这个改进建议是否可行呢?效果又如何呢?

根据张教授的设想,我从定义、教材、教学活动这三个方面对圆的定义的教学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辨析定义,明确圆的数学本质

圆的定义是什么呢?通过查阅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数学教材,查阅《解析几何》《几何原本》等著作,发现有关“圆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在教材中通常引用以下三种:

集合论(定义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作圆。

轨迹论(定义2):在平面内,线段OA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一周,它的另一端点A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作圆。

极限演变论(定义3):圆可以看作是正n边形,是无穷正多边形。(你想画多圆,就可以用多少边的正n边形来代替)

在解析几何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圆的定义,设定点C(a,b)表示圆心;定长 r表示半径;那么圆的标准方程为(xa)2+(y-b)2=r2。

假设M为平面内任意一点,d为M到圆心的距离。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当d=r,M在圆上;当 d>r,M在圆外;当d<r,M 在圆内。

由此可见,圆是d=r的点的集合,是一条封闭曲线,即是一维的几何图形。

圆盘是包括了d=r及d<r的点的集合,是由这条封闭曲线所围成的平面区域,可以看作是二维图形。圆盘与圆具有不一样的数学本质。

而球体一般方程为(x-a)2+(y-b)2+(z-c)2=r2,可见球体是三维立体图形。

在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光滑、饱满、匀称性质的形状统称为:圆的。但在数学领域,他们切不可混为一谈。

二、对比教材,理解圆的数学本质

由圆的定义可知圆与圆盘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考虑到圆的数学本质。什么素材有利于区分圆与圆盘?为此我对比了人教版1990年、2006年、2014年不同时期的教材:

年份 引入方式 素材1990先复习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再引出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圆硬币、钟面、圆桌面的实物图2006 单元主题图 公园情境,学生找圆形物体2014 从自然景象到建筑物 水滴形成的水纹,天坛、摩天轮等

三种不同时期的教材都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与1990 年教材相比较,2006、2014版教材更注重让学生去发现圆。在2014新版教材中先直接指出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再以水纹、摩天轮等引入,素材更加丰富。新教材虽没有将圆的定义形成文字,但在素材处理上更注重圆的数学本质,事实上呼应了张奠宙教授的观点。

通过查阅大量教学案例,发现在教学中仍然常见以硬币、钟面等实物引入。在探究“圆的特征”活动环节,会让学生以圆纸片为学具。这样与刚刚谈论的“圆的数学本质是一维曲线”相违背。

为使学生对圆形成清晰的表象,笔者建议:1.先出示如自行车轮、手镯等更接近圆的本质属性的实物。2.再出示硬币、光盘等实物图让学生找一找圆。3.最后再以圆纸片为学具探究圆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

三、参与活动,接受圆的数学本质

张教授文章中提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近少年时期,完全有能力弄清圆的几何学定义”,学生是否可以接受呢?效果如何?

通过整理相关教学案例,发现许多小学数学名师都上过这节课,后起新秀们也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在此从中选择三节具有代表性的课进行观察分析。

1.【集合论】公平的游戏。

教师出示三个套红旗游戏的实景图,学生思考游戏的公平性。

接着,进一步将实景图抽象出三个相应的教学示意图:

得到结论:直线和正方形上的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并不是都相等;圆上的所有点,到一个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得出图3最公平。

此案例中,学生通过游戏找出了“圆”。教师自然、形象地引出“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陈述性定义:圆上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2.【轨迹论】美妙的图案。

在平面图形的世界里圆与其他图形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正三角形,以中心旋转,旋转后成了一个近似圆的图形。

正方形,绕着它的一个顶点旋转,还是近似一个圆。

不仅是直线图形旋转后能找到圆,曲线图形甚至是线段通过旋转也能找到近似的圆。

通过拓展,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本质,也了解了圆的另一个定义: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使掌握知识与发展数学思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3.【极限演变论】。

《周髀算经》中有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处处相等,具有这样等长线段的却不只是圆。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从中心出发,连接顶点,这些线段的长度也一样。

想象一下,正一千边形、正一万边形,直到无穷无尽,这时就越来越接近一个圆。在欣赏直线逐渐逼近曲线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正多边形无限逼近于圆,“圆”可以看作是无穷正多边形。

以上三位教师围绕着圆的本质,来处理教学细节,以贴近生活的游戏或者活动,将圆的动态形成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充分参与、充分体验中理解并接受了圆的定义。由此可见,张奠宙教授提出的“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出示简单的‘圆的定义’”,这个设想是能被学生所接纳的。

在张教授这篇文章的引领下,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分析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了从不同角度来设计的教学案例。在研究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数学思辨的魅力。我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教材,更应该敢于质疑,通过不断的探究,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论证的精神与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从教学细节入手,在阅读中反思,在思考中思辨,在实践中验证,在历练中提高,才能带领学生领悟数学的本质。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本质平面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童年的本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参考答案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