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数学建模思想组织教学
——《“两积之和结构”的应用问题》教学设计

2017-04-01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变式玻璃面积

陈 慧

【教学内容】

浙教版四年级应用问题之“两积之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今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类——“两积之和结构”的应用问题。

(板书课题:“两积之和结构”的应用问题)

师:看到“两积之和结构”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什么叫“两积之和结构”?

生:“两积之和结构”的问题有哪些?怎么解决?

二、新授

1.逐步呈现“两积之和结构”。

第一环节:

师:老师家的两块玻璃不小心打破了,现在老师想配这两块玻璃。要想知道应该付给玻璃店老板多少钱,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

生:要想知道总价钱,我们需要知道玻璃的单价,以及待配玻璃的总面积。

(出示课件,单位cm,下同)

师:现在能求出玻璃的总面积吗?怎么求?

生:要求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可以先分别计算出长方形A和B的面积,也就是12×20和15×10,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算式是:12×20+15×10=39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结构,得出“积+积=和”的结构,也就是“两积之和结构”)

第二环节:

(出示课件)

师:和前一幅图相比,这幅图有什么变化?你还能求出A、B的面积和吗?

生:这道题没有直接给出A的宽。

师:这个问题是“两积之和结构”吗?

生:是两积之和,只是其中的一个信息要间接求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展示并讲评:15×10+(30-10)×12]

第三环节:

(出示课件)

师:这回又有什么变化?有发现吗?

生:第一幅图告诉我们A、B的长、宽,求它们的面积和;现在A、B的面积和,B的长、宽以及A的长知道,要求A的宽。

师:还是这几个数量,只不过把原来未知的变成已知的;把原来已知的一个信息,变成未知的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教师指名展示、讲评)

生:(390-10×15)÷20=12。

生:10×15+20×?=390。

师:我们先看“10×15+20×?=390”,能看懂吗?

生:10×15就是 B的面积,20×?就是A的面积,合起来是 390cm2。

师:那么“(390-10×15)÷20=12”是什么意思呢?

生:390减去B的面积就是A的面积,然后用面积除以长求出A的宽。

生:这两种算法是一样的。“10×15+20×?”表示了题目本来的意思,“(390-10×15)÷20”就是求解“?”的过程。

师:你们认为这道题是不是“两积之和结构”的问题?

生:是“两积之和结构”的逆向问题。

板书:▲×20+10×15=390

▲=(390-10×15)÷20

2.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图:观察已知和未知)

生:15×▲+12×●=390。

生:15×▲表示B的面积,12×●表示A的面积,390是面积和。

生:图中还告诉我们▲+●=30,所以我建议把等式改成:15×▲+12×(30-▲)=390。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解释等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怎么来求▲表示多少呢?

(视班级基础,结合图形引导求解)

3.比较与联系。

师:(整体呈现四个问题)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都是“两积之和结构”,可以把直接信息变为间接信息,也可以从正向求和变为逆向求取其中一个数量。

小结:数学中有很多问题实质上是同一类数量结构,只是做了一些变化,我们只要抓住本质,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三、巩固应用

1.读一读,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和前面“两积之和结构”的图像有什么联系?

商品 单价 数量A 20 12 B 15 10总价 ?

生:A的单价和数量相当于A长方形的长和宽,A的总价相当于A长方形的面积;B同此理。本题和第一幅图表示的结构一样。

师:第一幅图除了可以表示总价和,还可以表示什么?谁能再用图里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问题?

工作问题:师傅每小时做20个零件,做了12小时,徒弟每小时做15个零件,做了10小时,师徒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

行程问题:一艘小货船,先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12小时,又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10小时,终于从A地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

2.买8件羊毛衫和7件衬衣共付1646元,1件羊毛衫120元,1件衬衣多少钱?

师:你会做吗?和“两积之和结构”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生:这道题是“两积之和”逆向问题。

师:你能用题目里的这些信息,通过间接条件或者方向变化,改编出哪些应用问题?又分别如何求解?请在作业本上写一写,算一算。

四、全课小结(略)

【编辑点评】

多步应用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基本数量关系一经复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张天孝老师经过长期研究,梳理出小学数学应用问题复合关系的三大基本结构——“两积之和”“两商之差”“正反比例”。并基于这三大基本结构,通过情节性、扩缩性和可逆性变换,演绎出了绝大部分小学数学复合应用问题。这就以简驭繁,帮助广大教师抓住了应用题教学的“牛鼻子”。

陈慧老师这一节课,教学的正是其中的一种基本结构——“两积之和结构”。陈老师依托教材,牢牢把握住了其中的数学逻辑,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做了一些创造性的设计,使得教学情境更富童趣,教学层次更加丰富,值得学习。

引入部分,陈老师设计了一个“配玻璃”的现实情境,这个情境既真实又概括,可谓轻重合宜,一举两得。真实,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概括,可以较快切入面积图的分析与学习。

展开部分,陈老师借助面积图与等式表征,成功强调了“两积之和结构”及其变式。其中有三个细节显示出教的主导性和有效性。其一,面积图层级递进,设计得比较合理,变式落在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数学生有尝试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其二,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沟通,用代数解法去点明结构,用算术解法锻炼逆向推理。其三,以多图整体呈现,比较联系作为课堂小结,引领学生跳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梳理问题的结构和发展脉络,做更高层次的反思和概括,培养批判性思维。

练习只有两题,内涵却很丰厚。第一题,发散思维,情境变换;第二题,逻辑推理,可逆变换。在变换中进一步强化“两积之和结构”,积累数学变式的经验,体会模型思想。

数学课有数学味:概括,使数学简明;变式,让数学丰满。在概括与变式之间自觉穿行,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聪明!

猜你喜欢

变式玻璃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巧用面积求坐标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