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
——基于DEA-BCC和DEA-Malmquist两步法的实证分析

2017-03-31黄森慰郑逸芳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华东沿海地区变动

唐 丹,黄森慰, 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a.公共管理学院;b.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福州 350002)

半岛经济研究

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
——基于DEA-BCC和DEA-Malmquist两步法的实证分析

唐 丹a,b,黄森慰a,b, 郑逸芳a,b

(福建农林大学a.公共管理学院;b.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福州 350002)

通过对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测度,得出生态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华东沿海地带2005~2014年,生态经济效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各个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山东、上海和福建生态经济效率为1,其投入和产出处于最优状态;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940和0.910,生态经济效率DEA相对有效。从2005~2014年,MPI指数平均保持在0.949左右,整体变动稳定。

生态经济效率;区域差异;数据包络分析

随着国家宏观环境和政策的不断调整,华东沿海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华东沿海地区改变传统的依靠大量资本、能源和人力的投入,将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上海、福建地区自贸区的建立为华东沿海经济的腾飞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一路一带”的战略布局也为其提供难得的发展平台。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程度以及动态演变趋势如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利用DEA模型对华东沿海地区5个省份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测度,了解综合效率即生态经济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提供对策建议。

一、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的效率测度

(一)研究方法

1.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用来进行效率评价的常用方法,是一种不必考虑投入和产出之间函数关系的非参数方法,由于它不做任何的权重假设,不用事先估计参数的显著特点,在进行效率评价时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忽略各个指标的单位差异,不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评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投影理论计算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量,为形成改进方案提供参考[1-2]。DEA-BBC的线性方程为:

(1)Maxu.U

Subject to

(3)X’λ一xk,≤0

(4) λ>=0(DEA——CCR)

(5)eλ’=1(DEA-BCC)

本文选取DEA-BCC模型评价华东沿海地区5个省份的生产经济效率,其模型如下:

2.Malmquist指数是Malmquist(1953)在分析消费的过程中首次提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种指数与DEA的理论结合,它表示的是从t到t+1时期生产经济效率的变化情况。其公示如下所示:

(1)

(二)指标的选取

本研究在坚持科学性、可量化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体系[5-8]。

表1 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数据来源:本研究中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统计年鉴(2005~2014)、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环境公报。

(三)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

从表2可知,华东沿海地带2005~2014年,综合技术效率即生态经济效率平均值为0.970,表明生态经济效率总体水平处于较高状态。5个地区中,生态经济效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山东、上海和福建生态经济效率为1.000,达到最优,其投入和产出处于最优状态;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940和0.910,没有处在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上,生态经济效率DEA相对无效。在华东沿海的5省中,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为0.971,没有达到最优的状态,而其他的4个地区纯技术效率均为1.000,从整体看,纯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就规模效率而言,山东、上海和福建达到最优的规模,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940和0.938,未达到最优规模,因此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规模报酬处于递减趋势,今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生态经济的发展要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并通过制度安排提升生态经济效率。

根据非有效程度,可以将DEA相对无效的地区划分为三类[9]:第一类是生态经济效率值在0.9以上的,被称为非有效程度轻微;第二类是生态经济效率值为0.85~0.9之间的,被称为非有效程度中等;第三类是生态经济效率值低于0.85的,被非有效程度严重不足。从各个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测度结果来看,江苏和浙江都属于第一类,而浙江省0.910接近于0.90,非有效程度较差。

表2 华东沿海地区2005~2014年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根据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不同程度,可将其分为最优规模、短期改善、规模相对较大、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无效5个类别,如表3。研究发现:华东沿海5个地区生态经济效率水平总体较高,但是各个地区的规模经济效率还是存在着差异。2005~2014年间,山东、上海和福建三个地区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达到最优状态,江苏和浙江的0.90.9,整体规模水平较高,只要稍加完善,在短期内可以达到最优状态。

表3 2005~2014年华东沿海地区规模经济效率状态分类

二、华东沿海地带生态经济效率的动态演变

(一)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演变情况

通过对2005~2014年,我国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测度发现,近10年生态经济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2011年和2013年,生态经济效率为1.000,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几年绿色GDP的提出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契机,各地区政府通过政策机制和科技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客观的反映华东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很好的进展。与此同时,华东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的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窗口,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两岸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结构的转型为华东沿海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图1 2005~2014年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效率的演变情况

YearEffchTechchPechSechTfpch2005~20061 0250 9561 0061 0190 9792006~20070 9850 9751 0000 9850 9612007~20081 0040 9371 0001 0040 9402008~20091 0090 9871 0001 0090 9962009~20101 0010 9691 0001 0010 9702010~20111 0080 9161 0001 0080 9232011~20121 0000 9161 0001 0000 9162012~20131 0000 9291 0001 0000 9292013~20140 9990 9341 0001 0000 933mean1 0030 9460 9991 0030 949

从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来看,2005~2006年,纯技术效率PTEC>1,表明这个时期,纯技术效率得到提升,2006~2014年度,PTEC=1,表示效率不变。10年纯技术效率的年均值为0.999,大于技术进步变动指数的平均值0.946,这表明华东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从规模效率的变化情况来看,只有2006~2007年,SEC<1,表明每个决策单元的实际生产规模都远离最优规模,其他的时间段,除了2011~2014年规模效率变动指数保持不变外,其他时间均大于1,接近最优规模。从整体上看,要想继续保持要素配置的合理性,提升规模效益,还应该不断的提升专业化水平,向规模化的方向集聚。

(二)生态经济效率的TFP指数及其分解结果

Effch、Techch和Tfpch分别代表综合技术变动指数,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从图2可知,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基本保持同一变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7年间,两条线波动形式发生变化,说明这段时间技术效率对TFP的增长起主导作用。综合技术变动指数变化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围绕1上下波动幅度大。从年均值的情况来看,2005~2014年,Effch、Techch和Tfpc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003、0.946和0.949,从每年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来看,技术效率的变动波动很小,非常接近,技术效率的变动又称为“追赶效应”,可以解释为2005~2014年的“追赶效应”不明显。

图2 生态经济效率的TFP指数及分解

FirmEffchTechchPechSechTfpch山东1 0000 9361 0001 0000 936江苏1 0070 9801 0001 0070 987上海1 0001 0091 0001 0001 009浙江1 0110 9251 0031 0070 935福建0 9990 8841 0001 0000 884mean1 0030 9461 0011 0030 946

从表5可知,华东沿海地区生态效率的区域Malmquist指数差异显著,从规模效率变动指数来看,山东和上海的规模效率变动指数为1.000,达到最优的规模,江苏和浙江大于1.000,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缩减规模,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福建的规模效率变动指数为0.999,虽接近最优规模,但小于1.000,应该适当的加大投入。从技术进步变动指数来看,只有上海大于1.000,表示生产技术得以提升,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其他4个地区均小于1,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的趋势。从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来看,除了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提升外,其他几个地区均保持不变。SEC表示规模效率变动带来效率的相对变化,江苏和浙江接近最优规模。

三、研究结论

华东沿海地区2005~2014年年均生态经济效率为0.970,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着提升的空间,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仍然需要各地区政府加大科技的投入和财政资金的支持。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华东沿海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明显的上升。从空间分布来看,华东沿海各地区生态效率差异明显,5个地区中,山东、上海和福建生态经济效率为1,其投入和产出处于最优状态;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940和0.910,生态经济效率DEA相对有效。江苏和浙江省生态经济效率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生态资源分布不均,如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有效的配置生态资源是今后着重解决的问题[10]。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华东沿海各地区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转变传统上的以破坏环境、掠夺资源换取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走新型产业化道路,逐步淘汰消耗多、对环境破坏严重的部门与企业,通过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11]。华东沿海各地区区域差异性较大,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自身有力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1]侯林春,丁继国,彭伟,等.基于DEA的家庭农场生态经济效率评价:以公安县长江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5):35-37.

[2]张煊,王国顺,王一苇.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及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12):153-160.

[3]陈黎明,王文平,王斌.“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基于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合图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2):96-109.

[4]武赫.基于DEA模型的生态经济效率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5,(11):70-72.

[5]冯兰刚,赵国杰,魏晓瑞.基于效率——效果综合指数的钢铁企业生态经济绩效测度[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4):82-86.

[6]朱天龙,吕君.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J].财经理论研究,2014,(2):28-33.

[7]李英,王球琳,付磊,等.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经济效率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黑龙江省林区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5,(11):51-55.

[8]鄂慧芳,杜金柱.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5,(4):55-63.

[9]孙玉峰,郭全营. 基于能值分析法的矿区循环经济系统生态效率分析[J].生态学报,2014,(3):710-717.

[10]黄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生态学报,2014,(11):3107-3114.

[11]王云,周忠学.多功能性的都市农业用地效率评价: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7):129-134.

[责任编辑:刘 炜]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1.005

2016-10-09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点项目“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FJ2016A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国生态城市发展机理及建设评价研究:福建案例研究”(2015M57197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生态城市治理评估研究”(FJ2015B194)

唐丹, 1990年生,女,四川泸州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环境治理,(电子信箱) hnjyhww@163.com。黄森慰,1982年生,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农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 与农业经济。郑逸芳,1960年生,女,福建古田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 态文明与农村社会治理。

F062.2

A

1672-5956(2017)01-0028-06

猜你喜欢

华东沿海地区变动
2018年广西北海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华东销售在一线
相华东:走在欣欣向荣的田野上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多丝量新品种华东×春晨的引进推广
民国时期无“华东”称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