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变革
2017-03-31徐雪峰��
徐雪峰��
关键词:泛在信息环境;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变革
摘要: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内容、获得方式和阅读行为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空间服务模式面临困境,如场馆面积普遍不足、技术更新较慢、经费投入不足、馆员素质不高等。文章认为图书馆的变革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拓展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增加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加强馆员素质培养,提高泛在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39-03
泛在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信息,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依赖性有所降低,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在人们获取信息、学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
1泛在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电脑、网络日益普及并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了看不到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环境,即泛在信息环境。泛在信息环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建立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与网络连接的信息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1信息需求内容产生变化,冲击传统的图书馆空间设置
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更感兴趣的是数字化资源,他们进图书馆不再只对图书、期刊进行浏览、借阅,而是希望借助一个交互平台,能够自由存取、检索、借阅数字化资源,实现对电子资源和学习空间的个性化需求。在学习空间方面,读者进图书馆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自由、舒适的查阅场所,而是更倾向于能够有一个安静、温馨的阅读空间,对空间的私密性与个性化需求提高[1],希望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自由阅读、欣赏、沉思、喝茶和做任何不影响他人阅读的事情。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需求的信息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针对性、正确性、明确性更高,同时希望能支持读者的知识增值。这对以馆藏为主、一切围绕印本资源借阅来开展服务,主要进行藏书、借阅、采编等传统空间设置的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冲击。
1.2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挑战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功能
泛在信息环境下,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人等有机组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系统的、数字的开放型与服务型信息交互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丰富的知识信息开放存取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知识和信息存储在各种智能终端,读者不需要亲自去图书馆就能获取所需的资源。任何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以较低的费用,通过互联的智能系统,随时随地灵活获取和应用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各种智能终端也能准确识别读者的需求并给予满足,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自由、开放、自主。这对主要服务进馆读者,提供印本图书及以藏书为主要功能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提出了挑战。
1.3读者的阅读行为产生变化,影响传统的图书馆空间服务
泛在信息环境下,读者的阅读方式日益增多,纸质书籍、期刊阅读日益减少,阅读活动也不一定发生在图书馆内,只要网络无处不在,阅读就无处不在。读者已经不再局限于通过高校图书馆的实体空间获取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一个数字化共享空间,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地选择和借阅馆藏资源[2]。纸质文献资源借阅量逐渐减少,图书馆失去了信息资源的独享优势,如果其仍然单纯依靠纸质资源为读者提供阅读空间和借阅服务来定位功能,将无法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2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困境
泛在信息环境拓宽了知识信息传播的方式,实
现了信息阅读与获取的泛在化,让读者享受到信息化在多个领域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泛在信息環境没有、也不可能取代图书馆的角色与功能,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是集中性学习的学生群体,依然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场所和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空间,只是这种空间服务需要重构与变革,在重构与变革中会面临一些困境。
2.1场馆面积不足,文化氛围不浓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大楼,表面上看图书馆是独立的,实际上许多高校都把机关办公室、院系办公室、计算机教学中心、学术报告厅,甚至舞蹈健身房等都设在图书馆大楼里。因此,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利用面积并不多,其对现有的馆藏空间的挖掘改造也不充分,加上借阅空间光线不足、色调单一[3],从设施配置到环境布置都缺乏自由、舒适、安静、温馨的感觉。因此,高校图书馆场馆面积紧张、文化环境不浓等因素都降低了进馆阅读对读者的吸引力。
2.2技术更新速度慢,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高校图书馆普遍意识到只有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空间设计、拓展空间功能才能在数字时代确保图书馆继续成为文献存储的知识中心。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但设备老化,技术更新速度慢,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宏观规划不系统,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还不能将资源和技术很好地整合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信息的实用性、全面性不强,存储空间的不足与浪费并存,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泛在化的发展进程。
2.3经费投入不足,协作意识不强
在一般高校预算中,图书馆的经费开支不是重点,有的高校图书馆经费仅够购置纸质文献,无力购买数据库及进行软件更新、硬件改善、系统建设等,馆员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科研会议等更是难以保障。此外,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计算机、软件、通信、网络、图书馆及其他行业的共同协作,但国内高校图书馆协作意识不强,缺乏共建、共享、共知的理念,结果造成重复建设。同时,有些高校图书馆因网站规模小、系统标准不统一、彼此互不关联等原因造成信息不能共享或资源闲置,使馆际资源共享难以真正实现[4]。
2.4馆员素质不高,泛在化服务能力不强
泛在信息环境下,馆员要向读者提供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信息服务,即泛在化服务,这就要求馆员能够操作多终端综合服务平台,将服务直接送到读者面前,以保证其能够及时获得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泛在化服务意识还不强,还停留在坐等读者上门的传统服务阶段,被动、消极、有限的服务理念还占据主要地位,没有围绕读者的差异化需求开展创造性服务工作;对泛在知识环境下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发现能力不强,无法识别用户的需求变化,对服务项目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还不熟练,数字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方面的建设也不完善,不能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3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变革
3.1以读者为中心,拓展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思路,改变目前以纸质文献为主、学生自习为辅的空间功能布局,对空间功能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读者实际需求,挖掘空间潜能,打造更适合学生学习、教师科研与读者阅读的全新空间。
3.1.1从满足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设施和空间进行调整,为读者提供优雅、高效的学习环境。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空间上开设公共学习空间、典藏资料空间、专业学习空间和馆内工作空间,各空间之间采用移动隔断,共享贯通。
3.1.2从构建“第三空间”的角度出发,优化图书馆空间功能。“第三空间”是美国社会学家R·Olden-burg提出的除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以外人类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购物休闲空间[5]。高校图书馆从建筑设计、功能规划开始就要科学规划各功能区的空间,如:书库、查询区、阅览区、休息区、自修室、聊天室、多媒体视听室、影视播放厅、音乐欣赏厅、学术会议室等的空间比例,配备计算机、扫描仪、多媒体制作设备、无线网络等学习研究设备。各功能区内应光线明亮、装饰简洁、格调优雅、温馨舒适,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落地窗户、景观区域、各层走廊等附属区域,集展示、讲座、交流、服务于一体,使图书馆具有阅读、教学、互动、休闲、展示及开发创造等多元化功能。
3.2增加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
泛在信息环境下,构建集教学、学习、休息、娱乐、社交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与协作式学习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除通过建设校内共享、馆内共用的图书馆物理空间构建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以外,还必须从虚拟环境、技术支持、馆际协作角度入手,利用图书馆门户网站,开设学习社区、兴趣社区、实践社区、知识社区和社会网络社区等虚拟社区,构成虚拟空间;向读者提供各种在线交流与学习工具,如在线学习软件、通信软件、信息共享软件、多媒体使用与制作软件、搜索引擎、知识导航工具以及其他网络软件等;引进最新的信息技术,如Web2.0、Web3.0技术,分别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个性化服务平台,使读者可以自由开放地获取图书馆资源,同时也为各区域的读者跨越时空汇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共享资源、协作学习提供便利。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单靠一个图书馆无法完成,高校图书馆之间、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之间可以建立区域联盟,资源共享,网络互连互通,服务高度协同[6]。
3.3加强馆员素质培养,提高泛在化服务能力
3.3.1加强馆员培训。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讲座、邀请专家授课或者定期派遣馆员外出进修等途径,培训馆員的现代化信息处理能力,使馆员树立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管理理念,掌握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检索推送技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迅速、准确、全面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成较强的信息收集、判断、分析、识别、整理等能力,让不同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各种信息资源,灵活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7]。
3.3.2优化馆员结构。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年轻馆员,其要具备较好的外语译读、文字处理、网络维护等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热情接待读者咨询,摆脱知识老化的困境,以提高图书馆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培养专业馆员,高校图书馆既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校内外聘请专家做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方面的馆员,参与院系专业与课程建设,定点定向提供专业服务,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服务态度好、工作能力强、业务技术精的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兹恒,孟晨霞.ISO和IFLA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对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J].图书情报研究,2015(1):4-11.
[2]孔莉,郑晓红.图书馆空间环境的重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3):22-24.
[3]张盛强.网络学术传播媒介融合性对图书馆的影响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3):26-28.
[4]刘绍荣.大学图书馆空间功能拓展探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4):32-36.
[5]马慧生,李蓉,吴玉萍.从“悠·图书馆”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新馆建设思路的转变[J].图书情报工作,2014(S1):113-114.
[6]吴明明,刘华.转型期学术图书馆的空间再造[J].图书馆杂志,2015(7):32-36.
[7]刘凤兰.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升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