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2017-03-31张丽
张丽
[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具有“生长性”,而教学目标是决定一堂课是否具有“生长性”的关键。本文立足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以人物故事类课文为例,按照年段递进、单元内递进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人物故事类 课文 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是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契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并通过组织教学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这就启发我们,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具有生长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生长性”,是决定一堂课是否具有“生长性”的關键。
一、立足学生关键能力,制定年段递进的教学目标
既然“生长性”的语文课堂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那么“生长性”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核心就应该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年段递进。
1.低年段:给予支撑,渗透概括意识
新课标在第二、三学段才对概括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学习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第一学段就不要涉及概括能力的培养了吗?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中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学生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肯定要基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因此,在低年段教师就可以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
从教材分布来看,从二年级开始,学习的重心正由识字向阅读过渡,人物故事类课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逐步增加。这类课文大多通过生动有趣、具体真实的故事体现人物的精神,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与童话、儿童诗等相比,在表达方式上出现了一般记叙文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阅读体悟的方法,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低年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而概括是抽象逻辑思维中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因此,概括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进行无痕的渗透。
由此可见,低年段渗透概括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能读懂自然段的意思;其次,学生能依据板书、填空、讲故事等形式,清晰地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明晰人物的经历。
2.中年段:给予方法,理清概括思路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对概括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该年段学生的特点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目标“初步把握”进行分解:三年级概括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意义段上,通过初步了解意义段,学习用找关键词、关键句等方法进行意义段的概括。到四年级则重点由关注段到篇,通过对文章结构的了解,能理清文脉,将相同信息进行意义段合并,进而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中年段开始,人物故事类课文在教材中出现的篇目增多,成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到中年段,这类文章开始采用一定的表达顺序,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更有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文章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更加细腻,情节更加曲折,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简练提供了资源。
中年段作为低段向高段阅读的过渡衔接阶段,该年段的概括能力培养也应侧重于对重点段落进行信息的梳理、提炼与表达训练。而且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中年段学生开始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其思维建构的过程比较零散,缺少整体性。概括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一篇课文,中年段学生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确实不易。因此,教师此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引领,渗透概括的方法策略,降低难度,帮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
因此,教学此类文章时,中年段概括能力的教学目标提升点在于:第一,使学生能按文章的表达顺序进行文脉的梳理。第二,使学生能采用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准确概括自然段和意义段;第三,使学生能用段意合并法,主要人物加主要事件法等方法概括全文,凭借表达顺序复述故事内容或故事主要场景。
3.高年段:给予空间,提升概括能力
随着年段的增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都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新课标在第三学段对于概括能力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由上述表述不难看出,高年段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高年段更多关注篇章训练,这就要求学生能从文章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对语言表达要求更高,要做到精炼。
高年段人物故事类课文在故事情节的体现、主要人物的刻画、表达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同时,高年段的概括逐步过渡到以本质、抽象层次为主,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该年段主要指导学生在整篇文本中根据主题寻找信息、提炼信息、重组信息后进行归纳表达,而丰富多样的教材资源,能进一步丰富学生概括的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由此,高年段概括能力教学目标的提升点在于:第一,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梳理文脉的方法策略;第二,使学生熟练运用方法结构准确、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三,使学生学习以小标题、诗句等形式进行意义段或主要内容的概括,提升综合提炼、言语表达运用的能力。
二、立足学生关键能力,制定单元内递进的教学目标
1.实现单元内能力点的递进
苏教版语文教材多以“主题”来组织单元,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在主题的表达上具有有机关联性,其知识和能力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在立足于综合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点上制定教学目标,就能实现学生在一个“主题”的学习中其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百折不挠”这个主题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即《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天火之谜》的教学重点,概括是复述的基础,依据文本特点及课后习题设计,“能抓住典型事件,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就成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后两篇就可迁移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概括训练,本单元第四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学习时,前三篇概括的人物事件可以化作这篇说理文的例证。
2.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由一篇课文带多篇文章或带整本书的阅读是教师推进课外阅读指导常用的方法。只有我们在教学时对一篇课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能进行整体思考,才能真正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双向滋养。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能“抓住关键词,正确复述故事梗概”。在引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这一整本书的阅读时,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迁移运用课内阅读概括的方法“关注小说的目录,抓住关键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概述故事”。实现由单篇文章的概括,到对一部小说的概述。
3.实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都能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助力。
学生在中年段“人物故事类课文”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梳理文脉,概括段意、主要内容的能力,进入高年段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把“按一定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意义段的段意”作为预习课文的要求之一,既迁移巩固了中年段概括的方法策略,又为高年段概括时,方法的进一步优化,语言的进一步凝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