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7-03-30吴晓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图表气候规律

吴晓玲

[摘 要]教师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课本中的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并教会学生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天地,给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教会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地理事物有分布规律、演变规律等。探索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是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合作学习打下基础。以世界地理中“世界气候的分布”为例,如果掌握了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那么学习世界气候就容易多了。我在课上先从纬度变化上给学生讲明白:从赤道到两极,气候由热变冷,出现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变化规律;从海陆位置上看,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气候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的变化,降水由多到少;高山地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出现气候由热到冷的变化,降水也随海拔高度及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而变化(以上内容都要配上相关地图)。这样,在学到亚洲的气候、欧洲的气候、中国的气候时,教师只需预设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大部分问题都可解决。又如,学习中国地理,只要了解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与城市的分布规律,掌握了水源是人口及城市分布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会发现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丰富或河流出山口的地方,呈一条条线状或带状分布,在山前或盆地周围形成一个个城镇、一块块绿洲。在学到西北地区、新疆地区城镇与农业区分布时,教师就可预设问题:城镇和农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水源和交通线有关系吗?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城镇大都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水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许多城镇分布在山麓地带或山前盆地。有些城市沿公路线和铁路线分布。学生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主要农业区以及矿产地。

二、教会学生比较对照、综合分析的方法

地理事物空间范围广大,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复杂多样,各个区域之间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将不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这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时,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互比较,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其异同点,比较两大地区不同的范围、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资源、农业、交通、城市、生活习俗等,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地理事物,既条例清晰,又印象深刻。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给出图表,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又如,在学习长江和黄河时,也可以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直接给出表格,让学生从河源,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两条河流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这几个方面去合作讨论完成学习目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1.我们是怎样利用长江和黄河的,长江和黄河的贡献有哪些?2.面对长江和黄河出现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3.这两条河流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历,讨论完成后面的这三个问题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三、教会学生运用课本中的图表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图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充分使用这些图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地理上册第36页活动题,设置这道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此问题一解决,下面一个问题“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就可轻松总结出来:空间分布不均匀,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又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沿海省区”时,可以利用地图让学生逐一说出每个省的邻省,在图上找出正确的位置,注意与“左邻右舍”的关系,通过多次读图,进一步掌握各省的气候、主要沿海城市及其简称。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類似问题,学生就可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猜你喜欢

图表气候规律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找规律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巧解规律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