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练式”教学的契合与融合
2017-03-29陈爱华
陈爱华
论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练式”教学的契合与融合
陈爱华
红色文化资源和我校的“研练式”教学存在内在契合,两者都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红色文化资源属于教材之外的拓展性内容,更适合“研练式”教学。通过扩建“红色文化资源”专题研练室、开发“红色文化资料库”,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练中心”。教学目标上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对党和领袖的“情感认同”;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直观感性的图片、富有感染力的诗歌以及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教学方法包括演讲、演唱、辩论、讲故事、情景剧等等。
红色文化资源;“研练式”教学;融合
2017年7月18-24日,笔者赴山东省临沂市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我们深入学习、了解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沂蒙精神。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笔者尤其关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课的促进作用,并尝试将其和我校思政课改革联系起来。2009年,笔者所在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简称“研练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研练式”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其独立的平台、丰富的资源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方法。笔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练式”教学存在内在的契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练式”教学,将进一步丰富“研练式”教学的教育资源,推动“研练式”教学的完善和发展,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一、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练式”教学的契合
(一)育人目标一致
红色文化资源由“红色”“文化”和“资源”三个概念有机合成,其中“红色”标示了其特定的内涵和性质。近代以来,“红色”在中国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往往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革命精神,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长期称为“红军”,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政权称为“红色政权”,社会主义中国要培养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据此,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1]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革命者的著作、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实物形式,更表现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沂蒙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目标任务,就是要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尤其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讲清这段曲折多舛的奋斗史、讲活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唱响这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使他们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仰,找准个人奋斗的历史坐标,充满奋进的正能量。”[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校的“研练式”教学就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心理课兴趣为切入点,以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设特殊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研讨练习、辩论竞赛、教师点评、个别辅导、校外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实现由让‘学生学’到‘学生喜欢学’的转变,最终达到让大学生在启发感悟中提高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的目的。”[3]可见,红色文化资源和我校的“研练式”教学在育人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相得益彰的。
(二)内容和方法契合
“研练式”教学是契合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方法。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练式”则主要是教学方法。不同的教育内容适合不同的方法,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首先,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参观学习、现场教学,而这就涉及到经费、时间以及学生安全等问题,结果是参与度不高,覆盖率不大。而“研练式”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将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研练中心”,创设红色文化氛围和环境,设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研练式”教学方案,保证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当前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其次,高校思政课有专门的、固定的教材,一般来说,教材的内容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适合传统的理论教学,即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而课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则主要适合拓展性的、教材以外的内容,一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很显然,红色文化资源不在教材范畴之内,其内容丰富,包括革命遗址、革命者遗物、著作,其中包含很多动人事迹,红色歌曲的特点是感性直观,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研练式”教学“为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景式、启发式、互动型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4]其教学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如学生可以自行制作ppt,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拍摄微电影,讨论、演讲和辩论等。
二、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练式”教学的融合
如前所述,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练式”教学在育人目标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完全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到“研练式”教学中。
(一)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练中心”
1.扩建“红色文化资源”专题研练室。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并纳入“研练中心”整体的空间设计,塑造红色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即“环境育人”。我校的“研练中心”在空间上由“一廊五室”组成,“一廊”指一条宽敞的走廊,“五室”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练室”“修德守法研练室”“形势政策判析研练室”“健康心理培育研练室”和“网上实践研练室”。总体而言,“研练中心”的空间和内容相对比较固定。现在学校决定对“研练中心”进行扩建、升级改造,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增加一些专题性的“研练室”或展板区域。如今年增加了“社会主义五百年”专题的展板区域,这个专题总共19块展板,用精炼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向广大师生描绘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画卷。还计划建设一个“红色文化资源”专题研练室——“红色文化学习室”,作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课堂和基地,内设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展板和实物,可以播放红色电影,让他们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学习红色文化,更好地继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开发“红色文化资料库”。“研练中心”设有“网上研练室”,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和我校自行建设的各种资料库来搜索所需资讯,也可以在电脑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资料库是“网上研练室”的核心所在,要不断地更新才能满足教学、学生的需求。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有些地区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但是更多地区虽然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建设了相关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但是高校并没有积极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来,没有编写红色文化教材,没有开设红色文化课程,也缺乏全国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库或网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要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将红色文化资源以数据、文本资料、声音、图片等形式分门别类地放入资料库中,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协同工作。同时,各地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众多,有些纪念馆比较远,师生们难都能亲临现场,但是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库就可以了解和学习到丰富的资料,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更大程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建设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库还是综合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库,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建设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库,其优点是因内容较少,所需时间精力相对较少,建设周期快。我校多是广东本地学生,可以以暑期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到家乡去搜集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红色文化资源。此外,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感染力。其缺点是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学习全国各地比较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练式”教学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教学内容的“研练式”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明确的定位。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对党和领袖的“情感认同”。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情感上对其产生肯定、喜爱、赞同、追求和积极的态度。”[5]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以传统的理论教授为主,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但是却没有将“情感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研练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课)应该以“情感认同”为目标,理论认同、道路认同都需要通过情感认同才能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在一定情境下转化为外在实践行为。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坚定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道路认同,更在于培养他们对党和领导人的情感认同,即在对党和领导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之后从情感上对其产生肯定、喜爱、赞同、追随等积极的态度。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直观感性的图片、富有感染力的诗歌以及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教师的理论讲授主要是强调理论性、逻辑性,“研练课”则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即“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学习专题、课堂点评、师生互动等方式驾驭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6]“研练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对感性的图片、歌曲和故事更感兴趣,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如演讲、演唱、辩论、讲故事、情景剧等等。
一是红色歌曲。红歌是革命战争年代传唱的歌颂党、党的领袖、祖国和革命的歌曲。“红歌的传唱仿佛能把人带到那战火连天、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让人追忆那些为革命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英雄,更让人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7]“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8]因此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学习、演唱红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是红色电影。“作为审美欣赏对象,电影艺术运用声音、色彩、画面、蒙太奇等表现手段,通过视觉造型将艺术还原为真实,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9]红色电影富有感染力,能让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情感共鸣。比如宣讲“沂蒙精神”,可以选择电影《沂蒙姐妹》或党性教育视频《力量》,而宣讲“延安精神”,可以选择经典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电影《延安保卫战》。
三是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嫂,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有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精神,用乳汁救了小战士的明德英,照顾80多个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用身体搭建人桥的沂蒙六姐妹,这些故事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1][2]陈始发.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3][4][6]韩光道.引领高职院校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7][8]陈爱华.毛泽东思想教学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的方法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9]赵勇.论红色电影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J].电影文学,2009(20).
G41
A
1671-6531(2017)11-0053-03
陈爱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广州510300)。
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