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理工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3-29陈绍东
陈绍东
(南阳理工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通识教育背景下理工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陈绍东
(南阳理工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结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依据“有用、有效、先进”的教改原则,对《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等数学;通识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各理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本科层次要求,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扎实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方法、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数学模型观念和创新意识,能在各个部门一线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目标培养还是生源质量都有别于其他高校,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会走向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继续深造.为实施培养计划,确立能力为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我们主要考虑如何培养一批面向社会,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其他通识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属于渐进式提高,不同阶段对学生知识储备有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理工类专业学生素质情况看,抽象思维能力强、理学素养高、对工科学科爱好的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学习会自然进入状态;也有一些学生各科均衡,全面发展,学习目标明确,会为理想而好好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要通过上大学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综合素质,也会认真学习.以上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力素质也较强,但部分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片面地认为学习通识课作用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以至于学习每况愈下,到最后荒废了学业;还有部分软件学院的学生基础有差距,对自己不自信,认为数学学习就是枯燥无味的公式记忆和高难度的解题演练,有畏难心里,感觉自己学不会,毕业后工作中也用不上.到底该如何学习,教师教学理念的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得当,培养方案、教学方向的明确,会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2 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Halmos)讲过这样一句话: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比具备一定量的数学知识要重要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掌握多少知识,而是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有规律的东西,用严谨的思辩头脑和科学研究去探索.目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力度还不够,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
(1)我们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采用的教材仍是经典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理论分析多,应用背景介绍少,部分学生会感觉学这些知识没用.如何合理优化整合、科学提炼,融入应用,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反复实践和探索.
(2)部分《高等数学》内容难度大,较抽象,授课教师多是老教师,习惯了循规蹈矩的知识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压缩课时,删减理论证明,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3)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中学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题海战术和考试训练,习惯于高压、逼迫,学习上依赖性强,不大适应大学自主学习模式.
(4)《高等数学》课程学习周期长,前后内容关联度大,环环相扣,涉及知识面广,逻辑性强,有些理论证明难度大,部分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有畏难情绪.
(5)学生兴趣爱好不统一,客观上需要分类小班授课教学,为教学改革增添了难度.
3 现有的课程改革基础
(1)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各专业的《高等数学》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进行了一些论证、修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路线已比较鲜明.
(2)2012年我们通过编写并出版面向我校理工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强化实际应用,弱化抽象的理论证明,为《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高等数学》课程为数学建模竞赛主要工具之一,课题组成员通过指导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以《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了《高等数学》网站,对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辅助《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目前本课程的学习网站已开通.
4 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考核、教学方式等改革的目标)
4.1 教学内容改革
4.1.1 强化数学思想,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注重经典与现代的结合
《高等数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几方面结合学生实际及课程特点进行优化:重视核心概念的讲授及深化,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构建知识框架展开教学;增添知识应用的背景材料,增加趣味性,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薄弱之处,适度挖掘数学史与现代数学的关系等,我们大胆简化和整合经典知识理论,由浅入深渐进展开教学内容,强化应用技巧,积极探索“有用、有效、先进”的教改原则,对原内容进行梳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上.通过整合与优化,结合中学知识温故知新,在通识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适时渗透融入德育教育内容
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等数学教育教学中特有的道德培养功能往往被忽视,不能及时的发挥出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的数学史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矢志不渝地探求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注重数学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追求美、感受美、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数学文化具有比知识本身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对数学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的高度概括.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及思想方法,转变成自身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4.2 教学方式改革
4.2.1 强化启发式教学,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兴趣方法上比较滞后.数学教育是一个传授思想的过程,“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动力.启发式与填鸭式教学的差别并不在于形式上是否由老师来讲,重要的是老师是不是能抓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思考.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些由学生来回答,有些是老师自问自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2.2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同时,又把抽象的理论、繁琐的计算以及难以想象的空间形式用数学软件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课件的使用要适度,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为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解决难点、重点,无法替代教师的授课.
4.2.3 强化案例教学
在不影响课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强化数学建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方法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到得出结果,使学生在发现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4 强化数学的美学因素,培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等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完美和实用是数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数学与艺术文学一样拥有独特的美.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去发现,去运用,体会其中的价值,它的“内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4.3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要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强化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考核,适度降低期末理论试题的难度.
5 课程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入手,精选课程内容,结合理工类专业学生实际,进行模块化处理,修订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安排.重新梳理课堂教案和讲稿,删去较难的理论证明,赠加经典知识的应用背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介绍,突出应用型特点.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强化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考核.
6 总结
在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应秉承数学严谨求实的品质特点,为每一堂课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教学,尽力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简洁美、严谨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高尚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等,都会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需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鞭策、鼓舞学生,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事半功倍效果,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1〕闵兰,陈晓敏.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31-33.
〔2〕杨宏林,丁占文,田立新.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5).
〔3〕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3(12):51-53.
G642.0
A
1673-260X(2017)02-0008-02
2016-09-20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6A1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