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2017-03-29李妞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李妞妞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李妞妞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型.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耕种为本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主要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经济在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期,第一产业在走向没落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恰恰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这关系到我国三大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因此,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转移问题,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后方能推广实施.

1 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概述

1.1 产业结构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可以为预防地区经济风险的发生提供参考意见.然而,产业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将不断变化,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趋于稳定.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向第二、第三产业,这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就被成为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的根本目的就是就业,我国统计部门将一年内超过一半时间从事非农业生产行为的劳动力视作转移劳动力,不满足六个月标准的农村劳动力则视作未转移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的时长需超过六个月,否则,这部分劳动力虽然完成了转移,但是,却不能达到划定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标准,也就无法达到统计部门认可的劳动力转移条件.

2 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改变,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已经逐渐被第二、第三产业所取代,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容量不断降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中,以服务业为主要形式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然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导致失业人数增加,由于农村劳动力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岗位需求,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人数增加.不仅如此,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大量使用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对劳动力是需求量降低,压缩了原本有限的就业岗位.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间为第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以农业、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基本没有得到发展.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2001年,在这23年的时间里,我国政府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建设思想,全面取消计划经济制度,推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第三产业萌芽开始出现,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我国政府开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第三阶段就是2001年至今,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世界瞩目,第二、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2 产业结构类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由于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降低,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技术的引进促进了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农业生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导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并且,在农闲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缺少劳动力输出的就业渠道,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推广,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以科学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特殊的要求,主要是技术方面,第二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这部分就业岗位并不适合所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我国普及高等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率起到了关健作用.

3 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率

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然而,人均耕地却排在世界各国的126位,仅有1.13亩,远远小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8亩,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前,第一产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将环节我国当时面临的人民温饱问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我国经济得到复苏与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以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劳动力就业的新兴市场,第一产业衰退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缺乏专业机械设备,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人海战术,单位面积农田所消耗的劳动力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业装备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也就是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本较低,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因此,这进一步刺激了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繁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就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被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经营模式取代,单位劳动力的劳动价值大大提高,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

3.2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率

根据产业结构的组成不同,我国研究人员将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等,第二产业是指对生产资料进行二次加工与出售的产业,第三产业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因此,从三大产业的概述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弹性较小,仅能够作为第三产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重要补充,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第二产业无法实现劳动密集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中智能化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将减少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的容纳量降低并不意味着第二产业的倒退.高端技术的使用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优势,不仅如此,就业岗位的减少,将促使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通过科学的技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对高新技术岗位的适应性大大增加.

4 提高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措施

随着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退二进三”的趋势,第二产业所面临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被第三产业分担,由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4.1 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化建设规模的扩大,我国第三产业出现的就业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工作强度大、环境差的服务类型工作鲜有问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入,这些就业岗位得到补充.然而,尽管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扎比重持续增加,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依然存在不足,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无法全面展开.为此,政府部门通过政策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渠道畅通,首先,鼓励第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其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类型公司可获得经济补贴;最后,对违反劳动合同的企业予以重罚,尤其是涉及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的欠薪问题.

4.2 鼓励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方式

这里所讲的非正规就业并非违反劳动法的就业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农业生产,在非农时间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并开始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地区流动,已获得额外收入.因此,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导致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排斥心理.为此,政府部门可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提供一系列的非正规就业岗位,并根据非正规就业的特殊情况制定具体的劳动管理规定,在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为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 总结

我国经济在保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全面调整阶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在此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劳动力资源保障,将解决第二、第三产业因规模扩大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也将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1〕石永会,邢明强,王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5(01).

〔2〕郭金兴,王庆芳.2002—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结构的估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04).

〔3〕涂圣伟,何安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及变动趋势预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

〔4〕宇文晶,吴风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统计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0(04).

F323.6

A

1673-260X(2017)04-0132-02

2017-01-17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
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