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

2015-07-09刘建刚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3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京津冀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己经成为当今中国及京津冀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京津冀的发展情况,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定位的不同,这三个省和市在各自产业结构发展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有不同的发展愿景和利益诉求。产业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京津冀第二产业趋同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在一体化进程中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本文在对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论述,促进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趋同性;第二产业

一、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的现状

1.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和结构。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人口分别为2114.8万人、1007万人、7287万人,京津冀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地区,约占全国人口的不到8%;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1330.8亿元、15722.47亿元、29412.2亿元,河北CDP占全国前十的位置,而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在全国上游。从数字上来看,北京工业发展较为先进,而天津和河北还有发展潜力,正是这种发展差别使三地间有很大的互补性。

2.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在第二产业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重要地位的第二产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等。

在这些产业中,许多产业在其省内或市内都有分布,好多产业造成局部甚至全国产业资源的浪费,由于以前地方等因素的限制造成了三个地方合作的十分少,在三个地方上,发展关念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政治及财政金融各方面的不同造成三个地方产业结构趋同性现象十分严重.三个地方资源流动,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使三个地方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也造成第二产业大量资源的浪费。

二、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带来的问题

1.京津冀实现各自的竞争优势,各自的经济目标,使其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城市化进程出现不协调,产业出现个过剩和重复。

2.在针对京津冀第二次产业构成中的一些相同的地方,我们发现,在钢铁产业,石油行业,汽车制造业,制药业方面三个地方都有很高的制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过度竞争,除了在己有的方面,而在未来京、津、冀三省市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将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许多己经造成资源饱和的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现象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恶化,从而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长原的发展。

三、解决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性的问题的政策建议

1.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北京将一些劳动密集型或夕阳产业移到河北,与一些河北的仍在发展的相同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另量方面也减少了产业的浪费,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但对于河北来说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很大的挑战。

例如将第二产业制药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这些产业移到河北。

2.对首都经济圈第二产业进行规划,推进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对接。首先,要以首都经济圈的整体规划为导向,使第二产业规划符合整体利益,促进三地第二产业的对接。其次,要使三地第二产业规划着眼国家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也要维护区域利益.将三地第二产业优势进行比较,进而定位城市第二产业发展方向.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第二产业投资上应做好调节,避免资源的浪费。京津冀三地应主动将首都经济圈第二产业、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第二产业、河北沿海经济带第二产业的发展战略与京津冀第二产业发展有效的对接起来,通过深化三地第二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以保障京津冀整体第二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3.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对第二产业经济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在第二产业合作机制上,既要各经济区相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第二产业协调机制。例如,探索创立三方协商与三方协调的第二产业合作模式。再如,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针对第二产业分布,第二产业的创新发展等,形成一种成本分摊的第二产业跨界治理的协调机制。此外,还可考虑创新发展推出相关配套政策,创新第二产业区域合作模式,为推进第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总结

京津冀应协同发展、相得益彰。既要以各自优势为前提,也要以三方合作为支撑,最终使三方共同发展为目标,其总的发展就是三地区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协同发展,进而推动环渤海经济圈整体的辐射华北经济的作用。深刻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以高度的使命改关注和改善京津冀第二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通第二产业发展的大动脉,促进整个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好地带动北方整体的发展,从而加快形成环渤海经济带,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新引擎。这样不但解决这种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带来的问题。也真正实现京津冀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张永贵.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J].中国投资,2010(2).

[2]范恒山,顾海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

[3]胡书金,刘艳.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社科论坛,2012(5).

[4]梁伟欣,王迁.京津冀产业对接实证研究[J].理论与时政,2013(11)[5]钟清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创新[J].求索,2010(5):43-44.

[5]刘邦凡,华继坤,詹国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J].区域经济,2013(12).

[6]工海涛,徐刚.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阂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刘建刚(1991- ),男,汉族,河北沧州市人,学生,经济学硕士,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