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17-03-29华玲
华 玲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通识教育学院,重庆401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最高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目标。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最终目的是将它内化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成为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行动指南,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遵循“理性认知——内化认同——实干践行”的教育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道德自觉和个人品质,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达到知与信统一、信与行的统一。其中,理性认知是逻辑起点,是内化认同的支撑。大学生在内化认同后,最终达到实干践行的目标。
1 基础:加强理性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武装头脑的理论武器。其内容不仅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重要的是在于进头脑。这才是大学生真正的理性认知,建立自觉的学习意识,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
1.1 强化大学生认知系统的实效性
认知形成是信息呈现、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其中呈现的形式、切入点涉及受教育者认知系统是屏蔽还是开启,与受教育者原有认知图式的关联度决定了信息被注意的可能性大小[1]。要把握认知形成规律,深化大学生的认知系统,强化认知效果,注重学习的实效性,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因此,首先要理解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直面社会矛盾和学生的思想困惑,准确解读和诠释理论知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让大学生自愿持久地关注原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相结合,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其次,针对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进行相应的学习。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面对多层次多领域的需求重点学习相应的理论内容。一是对于生存需求层次的大学生,要系统引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精神,注重引导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等;二是对于归属与爱的需求的大学生,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会分清友情和爱情;三是对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学生,强调要在尊重和肯定前两个层次的需要的基础上,把追求远大理想与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科学对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1.2 重视大学生认知主体功能
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功能。因此,首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好倡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采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丰富教育资源,微课教学有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化水平,翻转课堂式教学实现师生角色转变,等等。从而以学生为本位,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主动反思让学生自觉去思考和感悟,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特别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最终目的是要将理论指导于实践。如果大学生不亲身参与、融入生活,就不能深刻感悟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其次,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只有辅导员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其自身高尚的人格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加主动关注和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关键:促进内化认同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内化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2.1 培养理性思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识
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思想交锋和观念碰撞的今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大学生价值理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坚持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坚持对“真善美”的崇高向往。为此,一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局性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之间的区别。二是正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鼓励大学生读史读经典,特别是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以历史视角来分析、观察问题。三是挖掘大学生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小梦与“中国梦”的实现相契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人正当利益满足和实现的过程。总之,大学生价值理性思维有助于坚定“三个自信”,不仅善于发现中国现实问题,更善于破解发展难题,勇于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
2.2 重视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内化认同。首先,注重文化传播方式。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方式和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涵,传播高品位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在党团活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比如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等。同时,还可以邀请名师名家进行学术讲座,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竞赛、表演赛、图片展、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
2.3 依托网络平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
在网络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网络将大大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有效性、生动性、灵活性,同时将大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一是要通过大学生常用的微博、QQ、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传播与发布,不仅建立官方微博、红色博客,还应注重理性沟通,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二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借鉴MOOC的互动优势,不仅为大学生提供课件、视频和习题等学习材料,还提供热点讨论、教师答疑和师生在线交流论坛等交互式手段,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转换为MOOC的形式,在教学中加强互动性,推进普及教育。
3 目标:推动实干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大学生实干践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这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唯一标准,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3.1 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培育实干践行的动力
人生境界往往是大学生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反映,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培育实干践行的动力。首先,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才能在纷繁复杂价值观面前,坚持正确判断,掌握自我;其次,加强大学生的“正能量”。帮助大学生塑造阳光心态,积极乐观,以良好的社会心态和人生态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最后,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科学设计自身职业规划,将祖国命运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将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相结合,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相结合,从而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以实现“中国梦”为引领,坚持实干践行的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在社会实践的土壤中,把大学生个人的小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不仅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成长,更能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中国梦”是大学生实现美好未来的强大的自信和无穷的精神动力,更能够引领大学生实干践行,为此,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需要大力提升,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机会来锻炼自己。首先,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和思考,深刻领会其内涵。其次,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红色资源实践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三下乡”“四进社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深入基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进而切实认同、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3.3 完善教育制度的建设,做好实干践行的保障
用制度来保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远之策。我们要不断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来监督、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因此,完善制度建设首先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大学生主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完善教育机制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抓不懈,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精髓自觉成为大学生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陶韶菁.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64-66.
[2]王建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7(5):185-186.
[3]李晓辉,孙海涛.意识形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J].继续教育研究,2017(8):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