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背景下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2017-03-29杨翠英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宜昌市民俗特色

杨翠英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推动湖北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迎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发展契机,宜昌市依托当地的青山秀水、荆楚屈原、王昭君文化、长阳清江画廊美景、长江三峡大坝风采、神龙架林区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可大力开发整合宜昌市体育旅游资源,这对宜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有裨益,并带来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立足于资源整合的视角,对宜昌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现实状况进行实地勘察与分析,以期为宜昌市体育旅游乃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提供策略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宜昌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整合开发策略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于2017年5月,通过中国知网、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检索“体育旅游”“宜昌市旅游”“资源整合”等关键词,共查阅相关文献387篇,获取关于相关概念理解、已有研究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并查阅《体育旅游导论》《体育旅游学概论》等书籍,为本文概念的解读、思路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 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获取关于宜昌市以及邻近地区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已开设项目等。同时了解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状况、食宿、购物、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信息,为本研究积累了实证基础资料。

1.2.3 访谈法 访谈的对象主要包括宜昌市旅游局负责人、旅游公司负责人、市县政府旅游部门、景区服务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表1)。访谈主要了解宜昌市现有体育旅游资源状况及其开展现状,对本土体育旅游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并搜集整合他们对于维持宜昌市体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意见。

1.2.4 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实地考察走访过程中随机发放问卷,主要调查了游客的旅游动机、满意度、旅途诉求等指标,了解游客及当地居民对于旅游的态度及诉求。根据2017年6月上旬和2017年月7月下旬2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数据分析,问卷R=0.847,符合统计学对于信度检验的要求,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表2)。

表1 访谈主题及人员信息

表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N=607)

2 宜昌市体育旅游现状

表3 宜昌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2.1 优势分析

2.1.1 体育旅游资源基础良好 宜昌市被称为世界水电之都,因三峡大坝、葛洲坝而享誉国内外。同时,宜昌也是荆楚文化、土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古代4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里而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其天然天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具备丰富多样的山水美景,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旅游点多达350多处,其中100多处在全国享有盛名。截至2016年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4家,其中5A级4家、4A级15家、3A级19家、2A级6家[1](表3)。例如闻名遐迩的的两坝一峡、别具特色的三峡人家、淳朴自然的车溪景区、鬼斧神工的大瀑布、庄重宏伟的屈原故里、“八百里画廊”清江、神秘诱人的巴人遗址、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多项美誉的神农架……[2]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与瑰丽独特的人文特色相得益彰,为宜昌市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整合基础。宜昌部分景区已经开发了一定的体育旅游项目,另外已经开发的旅游线路初具雏形,也为体育旅游项目的深度挖掘和延展性辐射奠定了基础。如宜昌市旅游局在2015年推出了“一主六线”旅游产品设计方案与自驾游路线,2016年推出10条全域自驾游路线和初具雏形的“水陆空”全景模式的项目。

2.1.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 宜昌是土家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全市辖长阳、五峰2个土家族自治县、1个民族乡、3个民族村,共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达4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63%。因此,在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特色区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项目众多,因此积淀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许多项目简单易操作,具有较强的实操性、观赏性、表演性、娱乐性(表4)。

2.1.3 民间民俗资源丰富 访谈得知,截至目前,宜昌市共有7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处独岭山脉北麓的五峰栗子坪村,当地土家风情浓厚,古吐司衙门、月拱桥、望湖楼、仙女观均有数百年历史。从2014年开始,该村启动特色村建设,全面挖掘土家文化、修复传统吊脚楼、山村综合治理等。优美的风景使得该村荣膺“湖北省最美村落”称号。另外还有长阳南曲、宜昌丝竹、兴山民歌、船工号子、土家舞蹈、五峰祭祀仪式、宜昌堂调、枝江民间吹打乐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点是表现形态多样、遗产价值高、原生态性强,同时也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危机[3]。

2.1.4 宜昌市综合实力较强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与鄂西生态文化圈的其他同地市级城市相比,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有着比较发达的工业制造业、较强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宜昌市的综合实力稳居省内同等城市第1位,发展潜力巨大,享有“最佳投资城市”称号。从社会环境来看,宜昌市有着文明舒适的社会和市场秩序,信息网络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享有“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世界闻名的2大水库,衍生出众多江河、溪流、湖泊,群峰竞秀,山水相依。神秘诱人的神农架原始森林也是目前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林区,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强,被多次评为“花园城市”,旅游景点的名气与质量位居前列。

2.2 劣势分析

2.2.1 辖区内景点缺乏联合协作,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宜昌市所属行政区域内景点达747处,已开放的有350多处,总量客观。但各个景区景点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合作共赢意识不足,彼此间趋于竞争,以至于建立了层次较低、重复率高的产品,形成不良的恶性循环。例如,登山、徒步、攀岩、自行车游等项目不约而同受到山体资源开发者的青睐;水体主要以游泳、划船、垂钓、摩托艇、快艇、温泉等项目为主;人文资源类以太极拳、打莲箱、抽陀螺、舞龙舞狮、玩灯等游览观赏类项目为主。另外,空间组合不合理。往往基于行政地界而彼此封闭,关联度和聚集性不高。未能从整体上互通有无,形成规模效益,未能发挥出强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使得景区的可进入性差,从而导致行业的层次偏低,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2.2.2 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不突出 上文已经论述过宜昌市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众多的民俗体育项目,意味着已经具备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提条件。但是实然现实却不容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未能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即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不鲜明。相关部门未能发挥职能,没有将这些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整合利用,对民俗特色体育项目的投入及开发力度尚缺。同时,景点开发也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观赏和休闲娱乐层面,对于当下游客的寻求刺激、渴望参与体验、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心理把控不够精准。因此,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内涵表浅、新颖性不足、缺少特色。另外,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创新人才紧缺。尤其是这些项目的表演人才、继承人、管理人才紧缺。据了解,上述苗族、壮族、满族、回族的很多项目已经濒临失传的窘境。据统计,本族内大致能够演练这些项目的人已经不足19.3%[4]。这是限制宜昌市民俗特色品牌构建的重要瓶颈。

2.2.3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截至2016年底,宜昌的水陆空交通网相对于同等城市已然位居前列,大大加强了宜昌的可进入性和人财物的流通。但是细观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便利程度尚有提升空间。同时,体育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吃、穿、住、购、娱等配套设施不够系统化,并表现出需求与供应的不对等。尤其是对于高端层次的体育旅游所对应的餐饮、住宿、购物广场的选择性不多。另外,体育旅游的产业链及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向更长远更广的空间延展。据实地考察期间随机调查发现,有67.2%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渴望亲身参与和体验民俗项目。也就意味着体育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常规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观光游览,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渴望通过亲身体验来消除疲劳、舒缓压力、增进健康,带来身体上的享受、心灵思维上的全新冲击。有69.6%的游客在选择游览地的时候格外注重整体环境的舒适度与综合服务的质量。为此要通过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满足游客多样化、全面性的需求。

3 宜昌市体育旅游整合开发的策略

3.1 宏观规划、引导和协调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相关部门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和监管。对于体育旅游业应坚持用整体论的观点,确立“大旅游”的观念,树立“谋长远、算大账、图大利”的思想,从更高层次和长远的角度看待短期内可能发生的竞争,着力于构建利益共同体,争取更大的合作共存空间。具体表现为宏观规划、引导与协调。从整体上统筹规划与布局,组织协调各方资源与利益,明确管理和协调机制和秩序,消除一切阻碍区域合作的壁垒,保障体育旅游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产品的流通,从区域合作的角度促成“大旅游”体系的建成。

政府需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招商引资,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供给及建设维护,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宣传与推广,建设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政府还应该积极地对体育旅游进行引导和实践,不断推广和改进体育旅游资源项目,积极引进新型项目,通过创新激发游客及市民的体育旅游意识和热情,让他们热爱体育旅游,让体育旅游成为他们善于投入、乐于享受的美妙过程。尤其是加强对民俗特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抢救性地保存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并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民俗特色推陈出新,保持其生命力与生存空间。倡导人们养成健康积极的体育旅游方式,推进体育旅游的普及力度。这是对宜昌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第1步。

此外,资源开发一定要基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尤其依赖于环境承载力。因此要以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合理开发建设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体育旅游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赢。

景区景点及相关行业需着力解决综合服务品质欠缺与体育旅游者多样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以体育旅游产品为主体,构建精品为核心,辅助与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以完善优质的旅行体验增加吸引力和竞争力。

3.2 构建品牌 突出特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就如于光运先生所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5]。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也需注重深度发掘产品的文化性和内涵。例如,秭归屈原对应伟大爱国情怀,兴山王昭君对应民族团结,当阳长坂坡对应赵子龙忠烈英武之义,当阳玉泉寺对应崇尚和平、返璞归真,嫘祖传说、神秘的巴人遗址古悬棺等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蕴且颇有趣味性的资源。依托当地独特神奇的文化特质,与民俗节日庆典、别具风情的民俗表演高度结合,开发具有感官刺激与心灵启迪的体育游览产品。

特色作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体育旅游爆发强大吸引力的基础。要合理利用现有特色村寨、民居建筑、古建筑物等打造特色景区,展现“民族味”。同时广纳人才,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汁原味”。醇厚古朴的“乡土味”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融合才能散发出本土独具民族特色的韵味。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格外注重游客的可参与性与体验,使体育旅游者反客为主,亲身体验,在尝试、参与、挑战的过程中从而获得寻求新异刺激、学习新知、愉悦身心的积极效能感。打造特色餐饮、特色住宿、名小吃,推广具有纯正风俗习惯、制作工艺、乡土风味的民族菜肴。不论其环境布置还是菜品口味都要保留纯净的“乡土味”。另外在原有民俗资源的基础上深度发掘新的民俗产品。其中民俗体验馆将是不错的选择,如,保留民族习惯与内涵的婚庆嫁娶仪式、现学现会的传统项目学习、角色互换等形式一定会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民间工艺品、纪念品、特产。这些元素有机融合构成个性鲜明、新奇有趣的整体风格,即把当地本土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体育旅游,从一定程度上说,品牌即效益,知名度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除了上述特色构建,也要优化整合自然资源与人文特色的互补与融合,打造精品,树立多样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同时兼顾生态、社会秩序、城市文明、便捷交通、综合服务的系统建设,构建有序高效、舒适便捷的城市秩序与形象。

3.3 空间优化组合,多类型开发

3.3.1 优化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即在整体论、地域分工理论与区域发展相互依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区域合作。这种合作从微观至宏观可分为3个层次。内层是宜昌市内部资源的合理规划,即根据不同县市及乡镇的原有特色差异化布局。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或简单模仿,最好能实现差异互补、区位互补、时间序列互补,既有整体关联性又有差异性,从而形成小范围内的群聚规模。中层是以宜昌市为基点,与邻近城市与地区的合作。当今时代,各个城市与地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整体,独立存在和运行。且各有各的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必须找准定位、发扬优势、区域合作、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体育旅游又是一个开放性的产业,区域间的空间联系及资源联合必不可少,构成相互依存、整体化、序列化的利益共同体才是生存之道。彼此之间优劣互补,把分散、间隔的自然及人文资源联合开发,在动态中协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构成功能完善、信息共享、市场共荣的最大化的整体效益,即近邻效应。外层即与鄂西地区、武汉城市圈、华中地区乃至更广阔区域的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合作。可采取“点轴推进、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网状开发”的大区域合作,建立旅游特区或体育旅游产业带,从更高的格局共同建立体育旅游超级市场,成就多方面互利共赢。

3.3.2 打造多种类型 多类型开发主要是针对不同需求的体育旅游者所作出的市场细分,主要有文化体验型、民俗特色型、生态探险型、休闲娱乐型。时代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的物质条件空前优越的同时伴随着精神上的缺失感。有内涵、可供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受到众多体育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开发文化体验型体育旅游势在必行。宜昌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屈原传说(秭归)、王昭君传说(兴山)、都镇湾故事、宜昌堂调、沮水呜音(远安县)、薅草锣鼓(宜昌)、长阳山歌、峡江号子(宜昌)、兴山围鼓、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土家族撒叶儿嗬(五峰县)、五峰打溜子、嫘祖庙会、远安花鼓戏、长阳南曲、枝江楠管等[6]。可相应地开发龙舟、灯会、山歌、鼓乐、舞龙、舞狮、民俗舞会、戏曲、雕塑等体育旅游产品。利用巴人遗存古悬棺遗址旅游资源来开发探险攀岩等体闲体育文化产品。利用世界第一大坝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电站等景点开展水电科技文化体验游等。将宜昌地方风味美食、手工、传统体育项目及地方特色竞技体育表演等加入到体育旅游中来满足体育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获得身体和心灵双重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旅游中对游客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地方民俗特色,游客去一个地方旅游,往往就是为了去感受当地的民俗特色,以寻求与众不同的体验。宜昌本就浓缩了历史悠久的巴风楚韵、神秘的炎帝神农文化、清新别致的清江巴土文化、淳朴的宗教文化、扣人心弦的三国历史文化。多民族聚集而杂居的格局蕴藏着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资源。多种资源立体组合,强化动感,给游客提供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的新奇体验。

利用山谷、山岭开发山野情趣、攀岩、蹦极、滑索等项目。利用森林开发野外生存训练、狩猎、森林穿越、野营、秘境探险、森立浴、绿植实验等项目。利用河流开发漂流、溜索、帆船、赛艇、冲浪、潜水、摩托艇、水上跑步机、溯溪、游泳、垂钓、跳水等水上产品。另外神龙架素有野人出没的传闻,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这些项目可以让快节奏的现代人释放压力、愉悦身心、增进感情。

4 结 语

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背景下,宜昌市的体育旅游业已然具备资源基础储备良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民间民俗特色资源丰富、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现有景区景点各自为政、分散无序,特色优势及品牌效应不足、配套设施尚待完善等劣势。为了宜昌市体育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应该发扬自身优势,转变劣势,建议从加强宏观规划、引导和协调,构建品牌、突出特色,空间优化组合、多类型开发3大方面的策略来促进宜昌市乃至鄂西体育旅游的共荣发展。

[1] 宜昌市旅游局.宜昌市景区名录[R].宜昌:2016年宜昌市旅游业统计数据公报,2017.

[2] 彭浩楠.宜昌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2):18.

[3] 曹诗图,鲁莉.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9-13.

[4] 雷国洪,田正海,罗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实践与探讨——以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2010(3):20-25.

[5] 于光运.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M.(续完)——读资本论的一个笔记[J].中国经济问题,1978(4):2-51.

[6] 闫秦勤,曹诗图.湖北鄂西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36(8):72-73.

[7] 翟方,岳贤锋.中部地区崛起背景下中原城市群体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7-12.

猜你喜欢

宜昌市民俗特色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特色种植促增收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