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2017-03-28孙彦钊
刘 璐,马 强,孙彦钊
(华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广州 510642)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若干要求指出,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1]。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党员队伍也发展壮大,但数量在扩大的同时,学生党员的质量不容乐观。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为例,深入基层学生党支部,针对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党员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青年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习总书记多次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尤其是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培养学生党员是当前社会人才的需要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大学中会通过参加党员的各项学习活动如“设岗定责”工程等,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故高校学生党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当今,在应届毕业生每年找工作的时候,共产党员的身份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情况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求高校要做好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二、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员思想不稳定
学生党员中有一部分人的入党动机不纯,认为入党只是为了跟风、炫耀或者将其看成找工作的一个砝码。入党前参加党校培训只流于形式,没有对党的相关知识做深入了解。有些学生党员虽然入党动机纯,但由于入党后没有坚持学习相关党的理论知识,将当初自己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远抛在脑后,不再积极表现,组织纪律性变差,对自己的要求也变得松懈,对班级和同学的事情更是常常推诿,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渐缺失。
(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较单一
当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经团支部推优或党组织推荐,认为符合入党积极分子条件的人,才能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当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大部分情况是参加集体党校培训,培训采取由思政专业老师讲党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同时,在党课结业后入党积极分子在一年的培养考期中,部分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仅限于入党培养人对其的谈话,没有具体的考核机制和方法。
(三)入党后党员继续教育的培养不足
目前,高校大学生入党后的日常管理教育由学生所在的党支部来统一安排,一般也只是参加每个月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但近年来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单纯依靠党支部实施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达到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和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党员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是以学习会、座谈会为主,内容也是以学习当今重要文件、时事热点来交流思想为主[3]。通过对学生党员的调查,很多认为党支部组织生活也是形式大于意义,甚至有不少党员多次不参加党组织生活,甚至支部大会讨论党员发展、转正会议,这严重影响着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长期这样还会影响党支部在学生当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党员管理的奖惩机制不够明确
目前,为加强各党支部建设,彰显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先进,高校一般在“七一”之际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即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但是,对于部分学生党员来讲,认为一旦入党,之后就是一辈子的党员,以为很稳定了,而且不会被淘汰,这样势必会导致一些不思进取的学生党员依然可以保留党籍,这种状况将对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创新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管理机制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今后党员发展的质量问题,所以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可从以下“六个坚持”来执行。
坚持入学教育与入党启蒙教育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中期间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比较淡泊,所以进入大学后要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通过向他们讲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及如何加入中国共产党来提高新生对党的认识从而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
坚持党章学习与团员推优相结合。为更好地了解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在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进行推优前,可让推荐对象参加一次党章知识考试,合格者方可有机会接受团支部推优。
坚持日常培养与党校培训相结合。我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除了在党校整体学习外,还特别注重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如在本科生课堂考勤中严抓入党积极分子的出勤率,将不合格的及时予以公示;在大学生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讲座中对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次数作出要求等;学生支部在每月的组织生活会和其他学习活动安排积极分子列席,这也有利于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行“红”与“专”结合教育模式。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组织几支党员特色队伍,该队伍由几位党员带动一批积极分子组成。这种在实践中为他们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势必会增强他们学习红色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坚持跟踪考察与动态管理相结合。我院在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中开展“设岗定责”工程,通过设立纪律检查岗、学习互助岗、思想教育岗等岗位,发挥出学生党建工作“有形化、项目化、品牌化”的作用。我院学生党支部每名入党积极分子指定两名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跟踪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动态,如有懈怠需及时指导改正[5]。培养人需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并于每季度向党支部汇报其思想情况,对考察中不合格的成员应当予以退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形成动态管理机制。
坚持规范工作程序与统一质量标准相结合。我院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在遵守常规流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发展对象培养的质量问题,故在其成为发展对象前我院加入了入党答辩面试的流程,通过后才有机会成为发展对象。从2015年开始,学院党委安排每一位党委委员对发展对象谈话,进一步了解其入党动机,严把“入口关”,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创新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方式
在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方式上,可从以下“六个结合”来执行: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可以确保党员学习时间、学习人数等,分散学习可以保证党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辅导学习与自己学习相结合。辅导学习是通过聘请校内外思政专业的专家举办专题辅导和报告等形式加以学习,自己学习即通过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制订好学习计划,分析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大学生创新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氛围。
书面学习和视频学习相结合。在党员学习教育中,一般以书面学习为主,但视频影像的学习将会用到生动直观的事例,可提高党员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党员教育的效果。
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观相结合。校内学习是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而校外参观学习的形式,比如去一些红色革命老区等,可以更好地直观地增加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性认识,从而时刻提醒他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常规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在这个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下,习总书记也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主题举办一些知识竞赛等活动。
讲座学习与讨论学习相结合。在每次的集中讲座学习结束后,可以适当地增加一段时间的讨论学习时间,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对讲座的内容和精神更加了解透彻,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环节
为了充分提高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以及扶贫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6]。在高校学生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学院党委积极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学生与党组织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党支部也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密切联系好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关系,从而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7]。
我院抓住加强大学生党员预备期锻炼这一环节,以“书记项目”的形式开展了《大学生预备党员党性锻炼“六个一”工程》专项活动,在全院大学生预备党员中开展签署一份承诺、研读一部经典、开展一项调查、做好一周义工、帮助一个同学、组织一次评议等6项活动。按照项目的要求,大学生预备党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项实践活动,确实起到了锻炼的效果,提高了理论水平,进一步认识了国情,增强了党员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社会志愿活动中,我校组织开展“党徽闪亮”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学生党员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增长阅历和见识,树立先锋模范作用,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同学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小到社区家庭,大到体育盛会,让大学生的青春热血散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四)创新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形式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仅仅依靠党支部对其的管理和教育已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是要从党员自我教育的形式上出发进行创新。比如组织学生党员自觉主动地开展各种微党课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宣传调研活动等,建设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为特色的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模式。我院自从实施“设岗定责”工程以来,本科生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参加纪律检查岗的工作人员为我院本科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该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加强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学院的学风建设,在党员对其他同学进行考勤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督促和教育,从而使学院形成“党建促学风、学风推党建”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这种新的组织模式,可使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了解更加全面,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8]。
(五)创新不合格党员惩罚措施
高校应建立党员管理的量化考核制度,通过学期评、学年评,对党员进行积分管理,使每一位党员牢记党员使命,牢记党员责任和义务。学年评对不及格党员由党组织指派专人对其谈话,帮助分析原因,并提出限期改正,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态度仍然不端正并且积分还不及格,将由党员大会讨论并进行组织处理。通过积分考核,对行为达不到党员标准的预备党员将延长其预备期,正式党员应组织谈话并限期改正,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党员,由党组织讨论决定后将其退出党员队伍[9-10]。
四、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意识、锤炼党员意志为目标,坚持党员标准、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使每个党员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只有这样才能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接班人。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4号)[Z].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Z].中共教育部党组,2013.
[3] 胡静娴.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5):4-6.
[4] 卢再球,等.坚持“四结合”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J].湘南学院学报,2015(02):104-106.
[5] 许青,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创新性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40):15.
[6] 杨燕蓉.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4(03):100.
[7] 尹伟伟.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4(04):174-176.
[8] 范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7(02):19-21.
[9] 时君伟.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06):128-132.
[10] 宋达.高校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制度实践研究[J].法制博览,2017(03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