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时代价值研究综述
2017-03-28程才秀
程才秀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充 637000)
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川陕苏区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与其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密切相关。从时间上看,学者对川陕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1世纪,由于国家对国史和党史研究的重视,以及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视,近10年来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还停留在初步探索和研究的阶段,其理论成果有待修正、拓展和完善。关于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理论成果,没有系统的、深入的和完整的相关著作,笔者主要参阅了部分相关的史料汇编,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等川陕革命根据地相关史料汇编,尤其是其中有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的决议、文献等,是本文最主要的一手资料[1]。一些回忆录如《历史的回顾》、《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回忆录》、《我在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活动》、《我的回忆》等,其中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的内容、成效等有所论及,也是撰写本文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还搜集了近年来相关的期刊文献[1]。笔者主要通过对近年来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归纳和综合,从整体上呈现出各有侧重点的研究内容,力求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能有新的启示和突破。
一、概念界定
关于“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相邻的术语,张耀灿对其做了比较全面、准确的区分。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2]49。它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相近,但又不能完全等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2]50。它与政治工作有重叠的部分,但不能囊括全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它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50。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更广,它不仅包括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包含其他的一些工作和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初期和革命战争时期,主要用“政治工作”的术语指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除了军队一直使用“政治工作”外,其他各个领域交叉使用或同时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术语。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统一的标准术语。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应该注重不同时期不同术语的应用。在这一点上是许多笔者都有所欠缺的。
二、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关于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内容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其中雷翔宇《川陕苏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追溯川陕苏区的政治工作,侧重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研究,以期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有所启示,没有把重点放在内容上。李茹和李敏的《川陕苏区党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刘欣琛、李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及主要功绩》、李兴贵和曾永波的《略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黄涓、李茹和邱楗桦的《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思想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对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内容作了具体概括。
(一)党内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二次大会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受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就难以执行其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每个党员“必须要加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且“首先要学习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并能分析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同时“必须加倍坚决的反对一切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曲解,反对托陈取消派叛徒的理论的影响”[3]。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开办高级培训班;设立各级苏维埃学校;办有短期的党员、团员训练班;军队创办有红军大学、彭杨学校,各军、师、团也分别开办政治干部训练班和党、团训练班。以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地方干部、军队政工干部以及其他党员和团员的培训基地。此外,还在党的一些会议上,通过学习党内文件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这为当时革命事业培养出一大批懂理论、会用理论的革命干部[4]。近年来,在习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号召下,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裙带关系、官僚主义作风、脱离群众的风气得到了净化,但个别案例依然存在。研究川陕苏区的政治工作,对加强党的优良作风建设有积极的影响。
(二)军队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周恩来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的文章中,阐述了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的性质:“改造军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才能把官与兵、军与民联结成一条心,像一个人一样,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战斗到底!”[5]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关于红军政治工作的研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成就与教训并存。一方面,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建设,壮大了红军队伍,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肃反扩大化以及干部培养的不足等问题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这一时期军队的政治工作是相当突出的,不仅为当时其他领域的政治工作作了示范,而且对当前各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冯蕾和董清平的《试析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和冯蕾的《试论土地革命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和形式——以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例》,对川陕苏区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启示作了具体说明,但分析和认识还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地挖掘和研究。
(三)群众政治工作
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历史变革的主力军。群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正如列宁所言:“我们党的一切组织和团体每天经常进行的全部工作,即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都是为了加强和扩大我们和群众的联系,这种工作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但在革命时期更要特别加剧进行。”川陕根据地时期,为了争取革命的胜利,对广大农民和妇女群体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禁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农民运动,兴办学校、培训班,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破除封建迷信成规陋习,解放思想,给其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鼓舞,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7]。川陕根据地对群众政治工作成效突出,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也是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凡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李敏和龚伟波的《论川陕根据地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给笔者的构思奠定了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基于革命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宣传为核心,围绕国际国内形势和战斗形势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等,为当时的政治动员、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和中国革命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新时代背景下,各国文化交融,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为了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我们依然要重视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教育,依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教育全体人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本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开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这一主线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特点
(一)分层次、重实效开展政治工作,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为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觉悟,根据地的党组织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积极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活动,有针对地、灵活地推动了政治工作的开展。红色士兵、白兵、农民、妇女、干部是这一时期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学者主要从党内、军队和群众政治工作这几方面作了详细研究。其中李兴贵和曾永波的《略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这方面作了简单、整体的概括,其他的研究成果也各有侧重点地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更要注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因材施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三贴近”的宣传教育方式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宣传工作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通过在工农群众中开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协会、俱乐部、夜校等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和工农运动,把革命事业渗透到群众中去[1]。在社会革命的开展过程中,利用标语、报刊、文艺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宣传工作,并贯穿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一切革命过程,成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1]。在宣传和教育条件有限的条件下,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为这一时期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发行报刊、编写书籍、戏剧红歌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宣传形式,理论灌输、表彰先进、典型示范、说服教育和正面引导是主要的教育方式。由于历史和人民自身的局限性,其理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8]灌输是一种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新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在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宣传形式和教育方式,而且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弥补其不足之处,把“三贴近”的原则运用到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教育工作中,例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与“五位一体”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直接涉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的论文,牟锦德、朱华的《川陕苏区时的宣传工作》和唐琼的《论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策略》的不足之处都是选择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的某一个角度去展开讨论,难以使读者了解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的全貌。余林轩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述论》从宣传工作的内容、形式、特点、成效及不足多个方面展开论述,较大程度还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的本来面貌。
(三)川陕苏区自上而下的系统的政治工作体系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及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苏区和白区为工作场域,整合方针纲要、政策法规、指令口号等制度资源,着力于红色士兵、白兵、农民、妇女、干部等重点群体,根据石刻、歌谣、戏剧等特有的艺术宣传形式,形成了立体的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为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9]。
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既要保证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相统一,又要保证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相协调,更要始终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自上而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监督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体系。川陕苏区的政治工作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坚持党对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川陕苏区的政治工作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具有强大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战时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工作作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必须始终为经济基础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服务。第二,政治工作以制度和法规为保障。离开制度和法规的支撑,政治工作就会失去长期动员的深层动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以方针纲要、政策法规、指令口号等形式,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工作积累了制度资源。第三,坚持整体推进和差别对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政治工作。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针对不同的对象群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重视对红色士兵、白兵、农民、妇女、干部的政治工作。整体发展和分层次教育是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特殊优势。第四,把政治工作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把政治工作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中去。第五,宣传部门的有效工作。党和苏维埃政府宣传组织、军队各级宣传组织和各群众组织中的宣传机构相互配合,形成有效、有序的宣传工作体系。第六,自上而下设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川陕时期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群众监督、党内监督和自我监督是密切关联的。以上六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川陕根据地时期的政治工作体系,祝秦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探》,整体考察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梳理出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层次分明,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川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貌。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新时期,要继续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制度和法规的支撑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五大布局”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机制;有层次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川陕苏区政治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个战乱、物质和思想都极其贫困的年代,政治工作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民族精神发挥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面对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信息互通,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渗透;诚信缺失、道德沦陷、贪污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个性特征突出;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提升公民的个人思想品德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总体上看,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令人堪忧,相比较而言,挖掘、研究和借鉴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有效的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对国史、党史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有利于军队国防建设,有利于党的优
良作风建设,有利于构建美丽社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主观上的不足,川陕苏区政治工作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存在强制色彩过浓的情况,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拓展,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川陕根据地政治工作的研究,对时代启示和价值的研究还很匮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从整体上去把握川陕苏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其历史经验,把它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分析,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和面向未来的原则,坚持历史与现实逻辑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在把握历史中开创未来。
[1] 余林轩.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述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本书编委会.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4] 李兴贵,曾永波.略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21-25.
[5] 周恩来选集编委会.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李敏,龚伟波.论川陕革命根据地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J].南阳理工学院,2014(2):90-96.
[8]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祝泰.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