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治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017-03-28李绪静

关键词:价值观德育核心

李绪静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充 637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此,“治理”和“治理体系”构成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德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和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必要的工作,正如付安玲和张耀灿所说:“德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表现,对国家治理活动具有引导、凝聚和评判作用,德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子维度。”[1]那么何为德育治理呢?它是指通过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程序对在德育活动中所出现相对冲突和相互竞争的利益各方进行调节和规范、制约的一种有益过程[2]。德育治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成长成才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形态已经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战略性工程,它的弘扬与践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接受和传递高等知识的重要文化群体,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的有效基础主体[3],在德育治理的价值理念导向下,大学生继承、发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一)德育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在国家层面具有引导的一致性

德育治理在主体层面来说,需要国家的支持与引导,才能使得德育治理的主方向与我国的主流思想相一致,促使马克思主义主流引导思想在我国得到传承与弘扬,从而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和强大魅力。德育治理,离不开政治上的统治者,主流道德标准的推崇,也离不开政治上的领导者[4]。在国家和党的鼓励支持下,德育治理不仅体现在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更在于巩固和厚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根基,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和践行,在国家层面也体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和行为规范,也需要国家和党政部门的引导与支持,构筑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构筑稳固的精神实体。习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5]由此而言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党政部门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可以有效地树立起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有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根深蒂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总之,德育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主体具有一致性,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德育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在社会层面具有担当的协同性

德育治理,首先要确保治理过程的政治领导,通过政治领导与引导来调整和规范社会的道德观念,而广大社会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维护则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治理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共同担当起在德育治理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层面的德育治理能够以较全面、系统、完善的规制和维护人们的整体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得以有效塑造和规范,治理和改善偏离正确价值观念轨道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全社会的道德风气得到有效的提升。于此及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传承,他们的积极参与,以身作则,时刻谨记并积极有效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为人处事的道德和行为的适合标准,凝心聚力,身体力行,将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我国的和谐稳定,早日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进而言之,德育治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使我国的道德素养、意识形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德育治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公民层面的践行具有相通性

德育治理的过程是人人参与的过程,即通过每一个人的参与、尽力、享有的德育共建和德育共享的挖掘,才使得德育治理的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德育治理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论素养,促使人们树立立德的目标和价值理念,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也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信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旨在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让人们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以此为生活、工作的道德守则,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意识形态。德育治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旨在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法让人们遵循一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素养,并身体力行,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素养,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让社会大众普遍传播正能量,让高尚的道德风气蔚然成风。

二、德育治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所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性欠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从而所形成的,对有主导地位的事物(包括对人)或起主导作用的价值问题的总的思想与观点[6]。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即有效地促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外在价值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维度,即言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塑造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做出恰当的行为规范。如今,大学生多为90后,思想比较活跃,猎奇性比较高,多偏向于追求自由,同时大学生们正处于最具活力的青春时期,其思想日趋成熟,能够对其感兴趣或者触动内心情感防线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的战略性工程,大学生深受其影响,然而在弘扬和践行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愈演越烈,与此同时多元文化思潮的也不断涌现,使大学生面临着多重价值观念的选择。事物的发展都带有其两面性,如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虽然带来了丰盈的经济效应,但是也不能忽视其负面效应,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滋生和蔓延,使大学生的思想日渐受到侵蚀,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因此如果采用单一的、传统的理论灌输思想来改变大学生的观念,则会造成适得其反、南辕北辙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缺乏

自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最有效的德育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顶层设计,在理论层面丰富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实践层面成为人们做出恰当行为规范的行动指南。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力宣扬和传播。大学生作为前沿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传播,然而在践行的过程中,却表现出滞后的一面。在落实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存在部分高校不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展的活动不多,在传播和践行的过程中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落实。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落实工作也存在欠缺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实践活动传承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又少之又少。部分大学生践行着“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这些因素都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受阻,难以落实、落细、落小。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性欠缺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善,相应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各种文化思潮的涌现,大学生处于思想观念最活跃的时期,处于思想意识的敏感时期,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变革,信息成裂变式急速增长和变化,并且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多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7]。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网络,在信息的拇指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人们的思想言论不受限制,鱼龙混杂,人们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和单一,多缺乏社会经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明显不足,思想观念还比较单纯,面对网络上众多的思想言论,在不受限制和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各种腐朽、消极思想言论的影响。再者网络信息监管措施不到位,信息监控体系不健全,导致网络环境充斥着大量虚假、淫秽、消极的信息,缺乏法律政策的保障,因此致使大学生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德育治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的基本路径

(一)党政加强引导力度,构筑良好德育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我国文化层面的顶层设计,在我国社会文化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和中轴的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必要要素,是我国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德育标准和思想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起着良好的塑造和维护作用。因此其推崇,离不开政治上的统治者,也离不开政治上的领导者。党政部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德育治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政治领导和德育治理相协调的方式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践行。通过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规范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尤其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进行网上信息监管,治理网络道德滑坡问题。有效地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特点,加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和影响深度,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积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茁壮成长。同时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形象,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展示出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高尚的道德新貌,共同构筑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高等院校积极配合,培植有序德育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践行离不开学校等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高校组织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8]根据自身特点,开办各种传承主流价值观的有益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实践认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把握和深层理解,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学校应积极地创建适合大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活动以及生活中,将学校的特色传统文化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交流、融合,开设具有优秀传统习俗、文化的公共课程,让大学生在了解、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内心深处培植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各种具有历史韵味的文化景点,参观红色旅游景区,体验红色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积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关注与引导,及时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营造好健康、快乐、幸福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

(三)大学生注重自身建设,自觉落实主流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9]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认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和体验各种文化景观,开阔自身的眼界,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制定合理的目标,不好高骛远,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用自身的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严于律己,懂得自我约束,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抵御消极、淫秽、腐败的思想言论的能力,稳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抵制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塑造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让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1] 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105.

[2] 孙绵涛.德育治理考验协调智慧[J].中国德育,2016(7):24.

[3] 王易.探求立德树人之道的创新之作——评《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158.

[4] 薛惠.论道德治理的四大机制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16(3):99.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89.

[6] 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17-04-25].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62500.htm.

[8] 陶思亮,陈正芹,朱惠蓉.高校治理视域下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3):98.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OL].[2017-03-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猜你喜欢

价值观德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