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对策探究
2017-03-28张力化
张力化
(长春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1]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发展绿色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广泛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环境道德意识作为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关键内容,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管理者、决策者,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实施长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一、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是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纳入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者,他们的环境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发展状态,决定着社会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人们环境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培养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通过他们把系统的生态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带动全社会成员提高环境道德意识,是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全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积极投身于现代化的建设中。大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及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能够积极带动社会成员环境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全面了解生态文明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发展阶段和建设要求等,使人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与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建设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广泛开展生态建设、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宣传与实践活动,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的报告中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环境道德水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全新的课题,即通过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把环境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丰富了传统道德以社会和以人为本位的内涵,将其拓展为以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本,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尚处于浅表层
目前,多数大学生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且大多数学生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环境问题,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生态型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应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缺少深层次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环境保护问题”时,有76.5%的学生选择了“很紧迫”,在选择“对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的看法”时,85%学生选择了“存在严重环境危机”,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问题认知水平。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在问及“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将近半数的学生回答是由工农业生产制造活动造成的,超过50%的调查对象未能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等问题,说明大学生缺少对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造成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出现偏差,可见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还处于浅表层。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知识欠缺
只有系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科学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更好地指导环境道德行为。调查发现,将近40%的学生不知道有“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在问及设立这些纪念日的时间和背景时,回答更是五花八门;68%的学生不了解湿地对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大学生环境知识较为欠缺,所掌握的环境知识多是零散的、片面的,缺少系统性与科学性。虽然各专业、各学科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环境道德教育的部分内容,但展现在教材中的内容却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将其作为相关学科内容的附属品一语带过,培养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在大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出来,限制了大学生获取环境道德知识的途径。
(三)高校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整体关注不够
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情感,这就决定了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方法应更倾向于情景化、实境化、模拟化。学校缺少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忽视了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情感和动机的培养。有些高校组织的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比较注重环境保护宣传的外在形式,而对环境伦理与环境意识的教育则关注不够。学校缺少开设独立的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了生态环境类的选修课也是数量有限,随意性大,环境道德教育的应有效果没有发挥出来。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没有把环境保护体现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每个环节中,除了环境学科的专业教师,其他专业一线教师的环境道德理论水平整体上有待于提高,这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3]。
(四)国家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视不够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齐心协作。30多年来,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凸显,党的十九大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纳入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机制,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也没有明确有关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具体职责,从而导致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工作因没有相应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无法顺利展开,以至于整体教育教学参与不够,浅表的道德说教无法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因而影响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对策探究
(一)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为了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高校应统揽院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将环境道德教育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基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当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道德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中强化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也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进行环境伦理等内容的专题讲授。其次,把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逐渐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与专业结合的环境道德教育能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环境知识,了解本专业对环境的影响或环境问题对本专业的影响,有效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再次,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开设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系列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如“应用环境伦理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状况、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为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再次,基于环境问题有很强地域性的特点,鼓励或指定当地教育部门针对本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开发适合本地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多方位满足大学生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要求[4]。
(二)整合学校、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首先,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会的带头作用,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义务保洁一小时活动。由学生社团或学生会牵头面向全校学生招聘钟点保洁志愿者,根据人数分成小组,每组每周在校园义务保洁一小时,保洁时间由小组成员自己约定,将志愿者的工作表现以道德奖励的形式计入期末总成绩。这种活动培养大学生勤奋工作的意志品质,利于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环境道德意识。其次,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近大自然,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植树活动以及公园、河道、旅游景点等清洁工作等,这种体验是磨练意志、培养大学生关爱生命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保障,与环境道德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
首先,国家应建立高校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明确国家教育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职责,明确环境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法制教育、尤其是环境法制教育中,将环境道德教育的手段与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为了把生态文明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国家各级各类行政部门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用政府的权威性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有效推进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5]。
(四)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的专兼职并重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助推器。首先,把一线教师的环境道德教育培训纳入教育部门的工作进程之中。高校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多渠道地对在职教师进行有关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普及培训,包括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组织教师走进工厂、企业,进行生态实地考察等,让教师们掌握第一手感性材料,深刻理解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时代新课题的科研立项方面给予激励资助,引导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从基础理论、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积极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与科学研究,推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中健康发展。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 刘长生.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现状及改进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6(11):59-60.
[4] 张婷婷.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J].经济管理,2012(3):259.
[5] 董延升.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探微[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7):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