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党校培养模式研究
——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
2017-03-28翟照东
翟照东
(长春工程学院 党委组织部,长春 130012)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身处在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潮和言论,经济转型期的大量社会现象,包括一些负面消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些青年人的思想。作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思想建设的主阵地——党校的育人效果就变得日益重要。而在当前新形势下,很多高等学校的党校都存在着培训粗放化、培养形式化、方式程序化、目标单一化等问题,党校培训的教育形式大都停留在以会代训、集中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形式相对乏味,内容大众化、缺乏针对性,不贴近当今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习惯,以致产生在党课学习方面情绪上有排斥、行动上走过场,教育效果不显著,大学生对于党课学习的兴趣减退、热情不高、流于形式、应付考试的现象产生,致使大学生入党信念不坚定,入党动机多元化。
高校党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主要阵地,加强和改进党校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基于新时期党中央对于高校党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平台来丰富党校的培养模式,在保持传统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拓展党课教学平台,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将教育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利用网络构建成党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三维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从小处着手,以“微”视角从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对党校培训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小见大,既保证理论知识的正常教学,也能提升大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对于党课的重视程度和党的理论知识的传播力度,提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使之成为传播党建文化的新高地。同时党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是一项战线长、周期长、工作量大的基础工作,完善和改进党校培养的工作思路,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对基础党建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一、见微知著,以“微”党课构筑新阵地
为提高党课吸引力,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党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微”为特点,见微知著,创设多种“微”党课模式,使其密切结合,交叉进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手机微党课。改变以往居高临下式的威权教育,将党课尽量趣味化和平常化。鼓励学生党员录制微党课,定期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微党课征集活动,制作动漫形式的微党课教育,例如:《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系列、《党章知识选粹》系列等,用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活泼的情节,借助手机的普及和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将这些微党课通过党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加以推广、宣传。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开通“两学一做”、“学习先锋”、“微党课”和“党建要闻”等专题栏目,使微党课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加强了平时教育,提高了学习效果。
网络微党课。通过建立网络党课专栏,把微党课、纪录片、网上展览馆等搬上网络课堂,使党课更加丰富多彩,也实现了在线学习和在线测试的功能。通过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踊跃讨论,把大家的学习体会充分融合,作为管理者既可及时与学员展开互动交流,又可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及时更新党课内容,充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员在思想改造上的问题答疑解惑,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完美互动,网络党课作为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动微党课。开创“流动党课”课堂,要求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带头讲微党课,并鼓励学生党员走进教室、寝室随时随地讲微党课,题材选择以小见大,以身边人宣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灵活的授课方式可以把学习教育内容主动送到大家身边,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实效性,也密切了党员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距离。
二、润物无声,随时随地开展“微”学习
开展“微”学习,随时都是“进行时”。学习的时间是内在需要挤出来的,是科学安排压出来的,是兴趣爱好激发出来的。党校学员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要像农民种田一样,管好时间的“十边隙地”,对时间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让“微”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新常态和补充能量的“新茶歇”。
开展“微”学习,要用好新媒介。互联网时代,人手一部4G手机,等于人人手持一个学习的新终端。及时关注主流媒体的新闻资讯、重要时评、社区文章,认真阅读党课教育的APP、微信……这种看似“碎片化”的阅读也能让人不断丰富学养,增长见识。
开展“微”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有空就学一点,每天多学一点,日积月累,党校学员的知识储备、理论修养、个人格局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改变和提升。
三、谨本详始,打造入脑入心的高质量“微”观点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明确服务宗旨。“微党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必须高举党的旗帜,维护党的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微党课”运行的根本原则和必要要求,丢失这条底线就会失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站在师生的对立面,也失去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价值与意义。
强化课程内容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漫画形式、标语形式、趣谈形式等类型的微党课纷纷涌现,丰富了“微党课”的授课形式。但党课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质量,教育的成效最终不取决于花哨的形式,而体现在过硬的课程质量。抓好“微党课”质量建设,授课者应更新教学观念,打造有理论高度、实践深度、现实角度的三度“微党课”。
加强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服务理念。部分“微党课”创意存在简单的声画同步,机械运用PPT等问题,授课者应该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面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个性化需求,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增添课堂教学趣味;部分“微党课”虽开通了留言、交流板块,但对课程后台缺乏管理,导致互动效果不佳。管理者应定期筛选优秀回帖予以发布,及时答疑解惑;授课者应将基层党建品牌特色积极运用于“微党课”中,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让学生更有归属感,提高对“微党课”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打造高效、趣味、魅力的“微课堂”。
优化课程管理模式,建强服务队伍。着力打造“党员领导干部”“思政专家教师”“专职党务干部”“普通党员师生”4支授课队伍,分层次确定授课专题,分类别确定授课形式和学习方向,使“微党课”的教学层次更加分明。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的专职组织员、党支部书记和搭建管理团队,吸纳一批熟悉网络技术和新媒体运行的科研教师搭建技术团队,组织一批学生党员骨干、党校班干部及团干部搭建志愿者队伍。通过三支管理队伍的建设,有效明确各级队伍职责和责任,更好地为师生党员服务。
四、虚功实做,“微”改变助力传统教学
在党校培训教育过程中,新媒体的融合拓宽了党校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方式,但传统教学方式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理论讲授总是较为抽象,如何使抽象的理论易于接受,这关系到一堂党课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党课教师不光要虚功实做,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去讲党课,注重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多样的方法,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使较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做出“微”改变,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学、围绕焦点讲、交流研讨悟,进一步激发学员主动思考、深入研讨的积极性。
课前微思考,问题倒逼增动力。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学员需求抓教学,课前要求学员围绕培训专题,联系实际思考预习,梳理需要掌握的学习重点、需要思考的知识要点、需要解答的困惑疑点,详细列出任务清单,督促学员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带着问题上课堂,集中精力听讲座。课前思考形成倒逼机制,不仅消除了学员浅尝辄止、敷衍应付的思想和心态,增强了学员自觉学、深入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课中微讨论,各抒己见谈感悟。围绕每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和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组织引导学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按照先讲座、再讨论、后总结的顺序,老师集中讲授辅导,学员踊跃阐述观点,畅谈见解,集思广益,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启发、学习借鉴,在集思广益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漫灌式”“填鸭式”的做法,增强了培训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达到了入脑入心的效果。
课后微总结,释疑解惑达共识。专题讲座和讨论结束后,聚焦疑惑难点,借助新媒体平台课后由党课教师点评与学员互评,进一步梳理重点、提炼要点、解答难点,帮助学员消除思想困惑,达到改造思想的目的,引导学员达成思想共识。
高校党校作为优秀青年思想建设的主阵地,其党校培训教育必须要严格地遵循工作条例,按照其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开展,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高校党校要与时俱进创新培养教育工作模式,利用多种媒体平台打造出“微”党课、“微”学习、“微”观点,同时,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做出“微”改变,用小改变推动大发展,探索出更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培养的实效性。
[1] 王国贤,张世杰,岳娅.新时期加强与改进高校党校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河学刊,2015(3):38-40.
[2] 于华帅,张展.“党校姓党”原则下高校党校做好入党培训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60-63.
[3] 赵志阳,王帅.新时期高校党校教育的难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3(11):389-390.
[4] 翟照东,赵静.新时期地方高校党校培养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5.
[5] 鲍锋,韩小伟,金鑫.新形势下高校党校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作用[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7(2):55-58.
[6] 崔春花,丁贞栋.高校党校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10):68-70.
[7] 吕永亮,秦洪伟,姜勇.新形势下高校党校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