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困惑预警机制构建探析

2017-03-28钟海镜叶丽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健康

钟海镜 叶丽霞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

高校学生心理困惑预警机制构建探析

钟海镜 叶丽霞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显得十分重要。文中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在于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主学习、恋爱和性等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因素是这些困惑产生的主要来源,学校可以从落实心理普查、构建响应网络机制、丰富心理教育形式、注重个体心理咨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心理困惑预警机制。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困惑;预警机制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转变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排解大学生心理困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困惑呈现上升的趋势,在预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在心理困惑的排解中,构建良好的预警机制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预警机制能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学生能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促进学生的心理水平稳步提升,更好地实现成人成才的目标。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决策、个人发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以至于无法正常、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心理感受痛苦、学习动力缺失、人际关系不适、情绪低落、自卑与自负、行为退缩、恐惧失败和轻微的躯体症状。[1]通过分析我校2015级、2016级共6107份有效的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数据,结合近两年的心理个案咨询,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适应困惑

进入大学校园,离开家乡和父母,有的学生会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强烈的思家情绪,甚至因此萌发退学念头;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上的“水土不服”,在学校食堂未能寻找到家乡的味道而引发“没有胃口”、“肚子不舒服”等症状;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放纵自我,生活作息无规律,沉迷于游戏,无心向学。环境适应困惑一般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尤其在刚入学后的两个月。在新的环境中,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压抑、逃避甚至出现严重失眠。

1.2 人际交往困惑

人际交往困惑是大学生最普遍遇到的心理困惑之一,主要表现有与舍友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矛盾冲突、在校园里难以寻找到真心朋友、难以与老师进行比较有效的沟通。在大学的独立生活环境中,学生与同学、舍友、老师、社会人士进行人际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不知道如何把握,导致人际关系不断恶化,人际冲突不断。有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在相处中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给对方精神上造成压抑。有社交恐惧的学生封闭自我,不愿敞开自己的内心与人交流,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容易退缩,认为大学没有真正的友谊,难以寻找到真心朋友。还有学生在面对追求个性和兴趣差异的大环境中,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人际交往对象,进而不能很好融入集体生活,产生孤独的情绪。

1.3 自主学习困惑

大学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习惯了“填鸭式”教学的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产生学习焦虑,出现信心受挫、意志消沉等情绪。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不合理,未能录取到心仪的学校或专业,进入校园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出现退学的念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就解放了,来到大学是享受生活的,对大学生活缺乏规划,经常旷课而导致众多科目不及格,进而不能正常毕业或被学校劝退。我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在未能很好适应大学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进取心下降、考试焦虑、前途迷茫等情绪,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消极的认知。

1.4 恋爱和性的困惑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生理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与异性交流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多数学生都希望在大学找到心仪的对象、经历恋爱过程。中学时代学校禁止学生谈恋爱,众多学生没有恋爱经历,与异性交流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恋爱后没有处理好恋人与其他好友的关系,长期沉浸在恋爱的甜蜜之中,疏远了与其他同学的正常交际、与舍友缺乏交流而被排挤,社会支持系统逐渐减弱。有些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出现矛盾、发生争吵或其他原因,导致情侣关系破裂,面对失恋表现意志消沉甚至出现伤害自己或对方的过激行为。还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为好奇或其他原因,与恋人发生性关系,过后陷入自责或恐惧之中,甚至有学生因为缺乏避孕知识等原因导致意外怀孕,采取人流或退学等措施,导致生理和精神上受到极大伤害。大学是情感发展的一个非常特殊阶段,同时也是容易恋爱受挫的阶段,进而引发较多关于恋爱和性的心理困惑。

1.5 择业与就业困惑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2]现阶段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约700万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职业发展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不少学生开始迷茫,他们眼中毕业可能就意味着失业,择业与就业的现状让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有部分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并非他感兴趣的,带着负面情绪学习,导致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少,面试的时候屡屡受挫。还有部分学生有就业恐惧心理,为了推迟自己的就业时间,选择继续学习深造。再有部分学生受“史上最难就业季”等负面信息的影响,对未来更加迷茫,萌发了“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松动了努力学习的初心,加之在现实的面试中受挫,导致就业的自信心不断下降。

2.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因素

2.1 家庭因素

现阶段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家庭的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基本不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以至于不少学生到了大学生活自理能力仍然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此外,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寻找同龄人玩耍也不容易得到父母的允许,使其人际交往训练不足。而且父母对孩子物质方面的不合理要求给予充分满足,促成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障碍表现明显。

2.2 学校因素

在目前较强烈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缺乏兴趣培养,有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良好兴趣,过度注重学习成绩,忽视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成长。多数情况下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不足,面对大学课堂强烈的自主学习要求时不知所措。另外,学校在培育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普及合理的恋爱知识、科学的性生理卫生知识方面举措乏力。

2.3 社会因素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人们的成长和生活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经济转型发展,频繁出现的失业以及不容乐观的就业情况,导致学生对未来就业失去了信心,也不能非常清晰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当的社会舆论等,对“90”后学生贴上了大多不良的标签,许多消极负面看待新生代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未能用积极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正常表现。

2.4 个体因素

个体的气质类型与个性特征在日常交往、学习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形成了相对内向、敏感的性格,未能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情绪化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心理资本匮乏容易使学生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消极应对,生活中积极的心理体验不足。

3 预警机制的构建

面对日益突出的心理困惑,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水平是动态发展的,需要把预警机制的内容充分体现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优化其心理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活积极且富有意义的目标。结合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我校学生心理困惑特点,构建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落实全员普查,及时访谈跟踪

所有的大学生正常学习一段时间后都要参加一次大范围的心理测试,通过目前比较认同的心理量表测试,是能提供比较客观的数据的,对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说非常重要。我校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个量表结合的形式,对于其中的A、B、C三类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访谈,筛查后给出后续跟进建议。现阶段大一新生是全员参加测试,考虑到学生心理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学生每年参与一次测试,这样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观察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便于组织开展相关心理主题活动。近几年的普查数据显示我校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5%左右,其中心理卫生问题比较严重者约占1-2%。每年需要进行访谈的学生数量较大,在本校心理老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引进社会上相关心理工作者辅助访谈,以便于能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相关筛查工作。对心理困惑比较严重的同学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工作,使整个心理普查工作有序进展。对于初步筛查确认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后续的心理辅导工作,必要的时候及时转介到相关机构。

3.2 构建五级网络机制,实现全员关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变化往往细微,有时候老师很难在第一时间观察了解到,这就需要有细心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日常心理困惑的了解及反馈过程中去。我校目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组织网络,分别为校主管领导小组——校心理咨询中心——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五级组织架构,用于日常心理困惑反馈及心理危机事件的快速响应。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会定期对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及组织交流会,使学生学会识别常见的心理困惑及突发异常情况,做好班级同学心理状况的日常上报等。每周班级心理委员填写好心理“晴语表”,内容包括班级一周开展的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及班级同学的心理困惑情况等,同时针对突发状况紧急上报,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老师每周五向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各学院学生一周的心理状况及个别特别关注的学生心理动态发展情况,校心理咨询中心及时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协助工作。

3.3 丰富普及与教育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的一部分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足,未掌握必要的心理困惑调节方式,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工作,使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能有方式帮助其调整,恢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我校针对所有大一年级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主题演讲、心理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遵循发展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3]我校还通过网站、宣传栏等途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游园会,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对常见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心理困惑以及预防心理困惑的产生,使学生在生活中能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调解自身的心理困惑。

3.4 重视日常个案咨询,针对性解决心理困惑

当个体遇到自身无法排解的心理困惑时,求助于心理老师做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很多时候是突发的,而且部分学生持续时间比较长,在自我调节效果不良时,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其排解困惑。心理咨询可以较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察觉到产生困惑的原因,并共同寻找调节心理困惑的有效方式,让学生能尽早消除自身的心理困惑。新生入学后我校会在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让学生了解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以及相关仪器设施,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初步的认识,同时降低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阻抗。近两年来我校学生主动预约咨询的比率不断增加,经了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也在渐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已经不再像以前“谈心色变”了,而是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过程中给来访者创设一个安全、放松、被接纳的心理环境,具有心理预防和心理辅导的功能,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升学生的心理效能水平。我校日常的心理咨询采取的模式是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导,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协作。辅导站大部分老师在近几年中都获得了心理咨询相关证书,但在咨询技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日常要针对性地加强咨询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心理咨询素质,形成优势互补。

3.5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化解群体性心理困惑

团体心理辅导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4]适应性心理困惑、人际交往困惑、恋爱与性心理困惑等具有普遍性,针对这一类同质性心理困惑,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良好效果,部分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比较封闭,很少向身边的同学或心理老师倾诉,而相对自由的团体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在团体动力下渐渐开放自我。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一个温暖、安全、包容的心理环境,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一系列的团体互动活动,成员通过体验、分享等获得支持同时给其他成员带来积极动力,让成员的心理困惑在不断的团体互动过程中得以消除。在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中能让成员看到自己的心理困惑与其他成员相似或相同,这样能增加自我效能感,能使成员更加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鼓励,从而提升了面对心理困惑的勇气和信心。我校去年开始成立了多个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分别针对新生适应、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恋爱、职业规划等主题开展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心理学知识上受益。如针对新生开展的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缩短了学生适应校园、班级环境的时间,同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相处更加融洽,整个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更强。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范围广、适用性强、效率高、效果好等优点,对于群体性心理困惑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众多学生的心理辅导,导师在带领过程中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引领、推动、陪伴团体成员,[5]使团体成员在不断优化的团体动力过程中化解自我的心理困惑,实现心理能力不断提升。

3.6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转变心理工作模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2000年Seligman和Csikszen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6]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7]事实上,高校大学生身上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真诚、自信、乐观等,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其积极的行动能力,促使学生对自我形成积极的评价,相信自身就有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积极看待学生的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与同学、老师良好的互动过程中自我会寻找到解决困惑的方式或是自然而然困惑消失了。

4 总结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校园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的人际互动,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可以逐渐消除,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服务。学校心理部门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不断优化心理服务模式,构建一套科学、系统、长效的心理困惑预警机制,使大学生能较快适应校园环境,提升其心理资本,实现心理健康成长以及就业竞争力的发展。

[1]聂舒.大学生心理困惑问题解决的原型启发效应[D].西南大学, 2015.4.

[2]谭立光.大学生心理困惑成因与心理健康教育[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5.

[3]陈富周,吕奔,唐怡庭.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1,(12):157-158.

[4]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3.

[5]韦志中.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7-58.

[6]Sheldon KM,LauraK.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Psycho,2001,56(3):56-67.

[7]童林.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54-57.

G711

A

1671-5136(2017)01-0131-04

2017-03-20

本文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校级课题《我院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预警和疏导机制研究》(编号:2015LXB-02)研究成果。

钟海镜(1989-),男,广东河源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叶丽霞(1984-),女,江西黎川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健康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