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2017-03-28杨莉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文化

杨莉莉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杨莉莉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地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简练的地名背后往往包含历史、政治、文化等诸多要素,地名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和有效载体。地名文化具有凝聚和激励、教化和育人功能,通过规范和管理地名、合理启用地名、加强优质地名宣传等途径更好地发挥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地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地名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探讨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充分挖掘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地名文化的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为了识别周围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名称,是由一定的词和词组构成[1]。地名作为较大自然区域、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的符号,被广泛的群体所认知。地名文化由表层的地名语词文化和其背后的实体文化构成,前者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后者体现了其指代的地理实体、风俗、历史等。

我国的地名文化具有历史性、区域性、多元性的特征。地名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2]。在语言的发展中,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3]。地名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彼此区别的特定语言符号,具有延续性和持久性,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传承;地名常常受区域内语言、地理环境、民俗的约束,呈现着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比如,“长白山”、“兴安岭”(满语,意极寒处)是北国风光的真实写照,“乌鲁木齐”(蒙语,优美的草原)则是草原地区特有名称。地名印记着区域性语言特征,比如自然村,在全国就有村、屯、坡、庄、寨、板、堡等不同称谓。随着地名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地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地名,同样也有一些国外的语言经翻译而来的洋地名,各种地名文化交替发展,丰富多元。

二、地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应指引地名文化建设的方向,地名文化建设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迅速崛起的城市,并没有非常多的地理实体、历史、或者充分的政治要素来辅助命名,这就产生了一种面对“洋地名”非凡的商业宣传价值而盲目追逐的奇怪现象。其中新兴的城市小区为了博人眼球多以“洋地名”命名。“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也层出不穷……。这种盲目炒作“洋地名”的现象表现出地名文化发展方向的偏移,背离了地名本应具有的文化传承职能,使得广泛的群体暴露在充满“洋地名”的文化氛围下,不利于地名文化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不利于群众对地名文化职能的认知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地名文化才不会出现非理性的“一边倒”现象,才能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地名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和有效载体。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地名,往往比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海报更加深入人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八义村”,战国时期八个义士冒死力谏当时的赵国大将军赵括,被其拔剑处死,后人为了纪念这八名义士,才因此得名八义村。现代更是有具有革命气息的红色地名,如井冈山、瑞金、延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政治色彩的地名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应当被充分挖掘出来。地名文化建设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起地名文化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控制地名更改与创新,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育。

地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地名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走向。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角度出发,特定的内在机制和充分的外在条件是形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必备因素。地名文化尤其是地名文化中的红色地名文化,往往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透过红色地名资源可以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人们对所处文化环境产生认同感时,那些外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就能内化于自身,从而形成思想品德。反之,如果外部环境被“洋地名”所占领,则不利于受众产生认同感,引起价值观偏差,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优质的地名文化不仅能提供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也达到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度出发,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同,均需要内部心理环境与外部教育氛围。地名文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朝向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必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共鸣。这也会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更多直接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平台以及营造良好的外部教育氛围。这些积极因素必定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角度出发,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需要一种实质的文化作为中介。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文化背景中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相互协调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能很好地被受众所吸收,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洋地名”现象过于泛滥,则冲击了外部的教育氛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由此看出,地名文化的健康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地名文化建设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往的教育事业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中,如今人手一部手机,受众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和发散信息,不经意间就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地名作为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一环,肯定在外来文化融合中首当其冲,大量的“洋地名”涌入中国,试想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轻人,整天都奔走于“洋地名”之间,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他便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这就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思政工作开展到生活中去,而不仅拘泥于校园。地名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审时度势,在新的城区建成之时与“洋地名”斗争,积极运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渊博的文化、凝练的语言来多为世人留下更加有教育意义的地名。

地名文化建设现状激发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为何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至今,竟让“洋地名”到处肆虐。这就反映出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品德水平不高,没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对中华大地没有一种敬畏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但为政者没有重视地名文化建设,亦或是在文化建设当中没有对地名文化加以引导,任由“洋地名”猖獗发展,导致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遭到冲击。由此产生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思考,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国家跟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社会文化背景而言,政府应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文化建设不能任由其市场化,适当的管控才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

(一)凝聚和激励功能

地名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纪实,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从人类诞生伊始,就逐步产生了原始群落,群居通过逐渐融合,形成了原始部落,在部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在任何一个民族中,地名命名的实质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延伸。以少数民族为例,他们以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命名自己居住的区域,地名不仅是地理事物的标识,也起到了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述方式命名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以河南开封为例,开封市区就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比如罗庄村、董庄村、小崔庄……这些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具有很强的标识性,这表明在这里聚居的是同一种姓氏,或者历史上具有某种血缘关系的一群人,同一个地名,同一个姓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充满着凝聚力。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他们对于同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树立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名文化的特色就是使人们具有高度的文化凝聚力,好比一杆旗帜召唤着族人或者国人向此聚拢。地名文化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汇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化和育人功能

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倡导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对当代人进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讲到教育体系包含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诸如井冈山的红色地名资源,对世人具有普适的教化意义。

诸如井冈山、延安、瑞金……这些地名,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地名,而是代表着当地的红色资源,作为红色地名资源首先辐射的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对红色地名耳濡目染,对革命先烈的事迹耳熟能详,人人以红色文化的传承为事业,以人民英雄为榜样。红色地名文化资源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及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正面的价值观导向。这些地名与一些娱乐城市的地名象征意义截然不同,它昭示着红色资源的传承不会中断。

将红色文化与地名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传授给群众,使群众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观念,这就是地名文化的教化功能的实现。地名文化在发挥教化功能的同时,又发挥着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导向作用的实现。

四、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地名作为一种基础性信息被广泛地应用在交通、旅游、贸易、通讯等行业,地名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越来越被政府和企业所重视。地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作为一种专有名词出现,其背后展现的是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包括民族的融合与变迁、自然景观的演变、地理、语言、经济、宗教等多个因素的融合。如果能够科学有效地对地名文化进行管理和运用,那么地名文化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地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规范和管理地名是基础

首先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地名,尤其对于“洋地名”,官方应合理地控制其数量,尽量将地名简约化、规范化。其次制订完备的地名档案资料,完善地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充分调查,实地考证,将地名文化的相关资料作为一种实际的文化资源来进行修订并保存,在方便大众交流的同时,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同时增强了地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辐射力。每一个地名都是一张名片,有的代表当地风俗,有的象征革命,有的纪念人民英雄,将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故事完善成章是实现地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基础。

(二)合理启用地名是根本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老城区的地名规划应该和城市改建规划同步进行,尽可能地保护老地名资源,不要把城市变得“陌生”[4]。利用人们对老地名的怀念之情,大胆启用一些老地名,再次向世人展示这些读起来或多或少拗口、晦涩的老地名背后的文化光芒。也可以大胆创新,正是由于社会群体对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没有高度的认同感,才会导致如今“洋地名”泛滥。一个楼盘如果没有一个洋气的名字,类似于“巴黎”、“维也纳”,以至于都无人问津,才会逼迫越来越多的人跟风。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是实现地名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发挥地名文化思政教育职能,就要有足够多的具有出色的政治内涵的地名,因此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具有丰富内涵的新地名,是实现地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根本。

(三)加强优质地名宣传是关键

对于文化的宣传,国家大力赞同和支持,尤其对于优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书记在主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会议时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有了优质的文化资源之后,加强宣传工作,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职能,对于地名文化思政教育职能而言亦是如此。“洋地名”之所以盛极一时,不是因为其背后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因为其立竿见影的商业宣传,因为有足够大的市场,所以才会产生如此不理性的“洋地名”现象。因此加强优质地名文化的宣传,是实现地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关键。

[1]康路,吕爱晶.中西地名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4-66.

[2]张晓涛.地名中的文化现象浅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3.

[3]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1):81-83.

[4]张福春,孙春林,贾玉和.城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保护策略探析[J].中国地名,2011,(9):69.

G641

A

1671-5136(2017)01-0036-03

2017-03-17

河南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传统文化视域下洋地名问题分析—以开封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16CB032)

杨莉莉(1997-),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学生。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