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

2017-03-28

传播与版权 2017年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李 伦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

李 伦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促使互动不断深入发展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精神交往。具有核心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精神交往;价值导向

一、引言

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倾向于将教师和学生构建为“主体—客体”的形式。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教师的积极备课,在课堂上实现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中介,将知识和信息单向传达给学生客体。这种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者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内容,单向灌输给学生的目的,但是没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具有教师价值主导的精神交流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是在师生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论内涵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界,针对哲学中的“主体”与“客体”概念提出的新概念。传统意义上往往将“主体”定义为:活动的发起者和认识者(人),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等特征;“客体”是活动的受动者和被认识者,除主体以外的外部世界都可以称作客体,而进入主体活动范围之内,并受主体作用的那部分才是现实的客体。在主客体构成的系统中,主客体是相对存在的,客体只有在主体的关注和实施活动范围之内才有意义。在此系统中,主体的作用在于对客体的改造。

主体间性是用于构建交往理论的西方哲学概念,是消除主客体对立和以主体为中心的新哲学范畴。A·莱西在其《哲学辞典》中将主题间性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间的,如果对于它有达于一致的途径,纵使这个途径不可能独立于人类意识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客观性相对,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内”[1]是指交往主体双方或多方互动,相互理解和融合的精神活动。主体间性突出了交往活动中的双方和多方的主体性,交往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和共存的主体,彼此间都是精神活动的创造者,尊重了双方或多方的地位,及其在活动中的作用。主体间性为交往活动双方提供活动平台,为完成共同活动目标创造活动场域。主体间性也为活动主体意识表达与接受提供优越空间。

将主体间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正是基于主体间性体现出的活动主体的平等性,交互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其中一方是具有教书育人责任,肩负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使命的人;另一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特征,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时代要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交互原则下,以语言、活动等形式为中介,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双方在认知、情感、观念、能力等方面,获得提升的教育教学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特征

(一)交互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的展开是通过,对话与交流、沟通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既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利用多媒体等教学中介,将教育主要内容传达给学生,并有意识的设问主要选题,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回应。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在教育教学动态中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和情感交流,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养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向灌输形式,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将既定的教学目标单一的教授给受教育者。这种封闭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尽管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单一方向的信息传达方式,没有激发时间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禁锢了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交互性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预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教学相长积极态度面对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随机问题,通过交流、对话形式解决共同难题。

(二)民主平等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实现的,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应该首先树立平等的观念,把受教育者作为共同话题讨论的参与者、研讨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和信息的接收者。课堂民主是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氛围,给受教育者更多发言机会,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由进行对话和交流,彼此的‘个性’得到保持,彼此的思想观点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2]。民主平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三)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依赖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下与受教育者的双方交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中介等都可以根据实践展开。以实践为载体,突出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也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作用的发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交往是指个人、社会团体或国家之间的物质或精神的互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4]可见,交往有两种基本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无论物质交往还是精神交往,都需要一定的中介媒质作为桥梁。精神交往是指在一定的中介条件下,交往主体在精神、情感、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精神交往是在物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物质活动的结果。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在人们交往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形式的重要表现。因此,交往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精神交往作为人们在精神、情感、观念等方面交流的一种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首先,精神交往具有维系功能。精神交往是精神产品不断扩展的主要方式,是不同交往主体获得精神产品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使文明得以维系和发展。其次,精神交往具有互补功能。精神交往主体之间精神文化水平不一,精神文化水平较高的一方通过语言、手势或字画等形式传播给另一方。现实生活中,个人、团体、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而精神文化交往使精神文化主体双方或多方获得发展。第三,精神交往具有促进功能。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相互交往中取长补短,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交往中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具有精神交往的属性。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知识、文化、情感、观念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精神交往的体现,又是活动展开的需要。“对某一种精神交往的需要一旦社会化,需要亦会促进这种精神交往有组织地发展。”[5]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正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能力、认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精神交往的动力条件。一般来说,教育者在经验、知识上的优势有利于主导活动的开展,受教育者疑惑和精神渴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纵深发展。

五、具有核心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价值构建和价值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有主导作用,是该活动的引导者和具体实施者,推动了活动的展开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一定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育人活动。坚持前者,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坚持后者,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品质。”[6]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性是由阶级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事实决定。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总是根据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开展具有主导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进行的各种宣传教育,都是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价值导向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正式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具有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而且是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核心价值是价值的内核,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的引导,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核心价值的主导,这个社会必然会出现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共同精神家园失落的问题。”[7]

六、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阶级属性要求,这种精神交往必然是要有核心价值导向的教育活动。故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展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能够维护阶级利益,是精神交往活动的主导者和社会核心价值引导者。

二是依靠个人魅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的长远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高难度的教育活动,教育者自身素质和魅力是影响该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有智者的眼光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阐释历史发展规律。又要有表里如一,人格高尚的仁者形象。通过经验积累的总结分享,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向上。

[1]刘绍学.破与立——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16.

[2]居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前沿,2013(3):160-1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5]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

[6]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分歧探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11-16.

[7]骆郁廷,郭莉.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J].教学与研究,2014(1):73-78.

[作 者]李伦,硕士,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