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弹幕研究
——基于场景构建的视角
2017-11-30赵美霞
赵美霞
网络视频弹幕研究
——基于场景构建的视角
赵美霞
网络视频弹幕是近几年出现的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即时性评论形式。它通过构建“场景”的形式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用户“邀请”在同一个虚拟的时空场景之中,让大家共同观影、一起吐槽。从“场景”理论入手,在梳理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网络视频弹幕的现状,从构建场景的角度来分析弹幕传播的内在逻辑,最后讨论构建出的弹幕场景的利弊所在。
场景;弹幕;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微信的朋友圈、美团等团购网站都纷纷营造出热闹的虚拟“场景”,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这样的虚拟场景买单,这使得各种特殊场景逐渐走进中国网民之中。2014年,罗伯特·斯考伯在其著作《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断言:“在未来25年,场景时代即将到来。”关于“场景”,20世纪80年代的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就有所讨论了。
一、“场景”理论
(一)理论渊源:“剧场场景”与“媒介环境”
拟剧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就像一个剧场,社会中人的行为就好比剧场中演员的表演,受着剧本、预定剧情以及观众期待的制约。同时,戏剧演员的表现往往有“前台”和“后台”之分,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有“公共场合的前台表演”以及“私密场合的后台生活”之别。在这一理论中,“场景”正是引起一系列变化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一方面,新媒介的出现必将带来“新尺度”,即新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不同媒介之间关系紧密,有的媒介形式本身就是其他媒介的内容。比如我们熟悉的文字、图像最初都是媒介,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成为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介的内容。
(二)理论形成:“媒介”+“场景”=媒介场景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不同的社会场景会造成人们互动行为的差别,但场景的变化原因和场景如何变化的问题并未涉及。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媒介本身出发,强调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乃至社会的媒介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技术究竟是如何起到这些作用的却并未展开叙述。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立足于这一“接触”概念,提出了媒介场景理论。
梅氏的媒介场景理论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有详细的论述。书中对“场景”的定义做出改变,认为“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①乔舒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页。。这就突破了现实中面对面场景的局限,使得“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②同①,第31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媒介”特指的是电视媒介。因为此书成书于1985年,正是电视媒介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
(三)理论发展:场景——移动互联时代不可忽视的力量
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虽然道出了“媒介”与“场景”之间的内在关系,但囿于时代局限,理论分析只着眼于电视媒介,这对于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来说,仍是一种缺憾。
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最知名记者罗伯特·斯考伯以及资深技术顾问谢尔·伊斯雷尔在2014年出版了《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开创性地向人们展示了场景传播将会对人们今后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立足于“技术”,认为场景时代依赖于五种科技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发展,提出了“场景五力”的概念,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以及定位系统③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71页。。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正荣教授则提出,互联网的发展将会经历三个阶段,即Web 1.0、2.0以及3.0时代。Web 1.0是门户主宰的时代,追求的是用户数、点击率以及流量;Web 2.0是社交称霸的时代,因为只有通过社交才能够聚集人气;“Web 3.0是场景细分时代,以场景、细分和垂直、个性化服务为特征”①胡正荣:《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战略》,《传媒评论》,2015年第4期,第49页。。
二、“弹幕”的产生与发展
“弹幕”,最初属于军事用语,指的是用大量的炮弹攻击敌人,由于子弹密集就像形成幕布一样而得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最早使用了这种战术。之后,“弹幕”一词被引入了游戏,进而被媒体借用,逐渐进入视频网站领域。世界上最早的弹幕视频网站是日本的Niconico,我国随之也出现了Acfun、Bilibili等网站。
目前对于弹幕的准确定义,国内很多研究者都略有差别。“弹幕是指直接在视频上显示的评论,可以以滚动、停留等多种动作方式出现在影片上,是观看者发布的简短评论。”②王颖:《对弹幕视频网站受众的主动性分析——以AcFun和bilibili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期,第54-55页。“弹幕,是覆于视频流上随播放再的由字符构成的注释、评论。”③王佳琪:《基于弹幕视频网站的弹幕文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第13-14页。笔者认为,这些研究者的定义说法虽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将弹幕定义为“简短的评论”。
弹幕可以分为很多种,普通弹幕主要有可从屏幕一侧飞向另一侧的滚动字幕,以及固定在顶端或者底端的固定字幕;高级弹幕同普通弹幕没有太大差别,只是能发送更多文字内容,一般由会员才可以使用。有一些弹幕在编辑内容上比较特殊,比如:222222等,这种字幕主要是用来刷屏的,体现出观众极端喜爱或者厌恶等情绪;还有“前方高能”以及“非战斗人员请速速撤离”等内容的弹幕,提示观众即将进入“激动的”“惊讶的”等关键情节,这些语句往往会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
弹幕自进入我国以来,逐渐渗透到我国传统的视频网站中,为首的就是爱奇艺、优酷视频以及腾讯视频。2015年企鹅智酷和腾讯视频联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频大数据报告》显示,“发送弹幕作为近年来才在视频网站上逐渐普及的功能,使用率上升较快,以13.5%的占比超过了订阅功能”;而在“用户是否愿意开启弹幕的问题”上,“15.2%的用户表示愿意开启,41.3%的用户偶尔愿意,43.5%的用户不愿开启”④数据来源:企鹅智酷,腾讯视频,2015年《中国网络视频大数据报告》,http://tech.qq.com/a/20150610/005247.htm#p=42。,说明作为一项逐渐普及的互动功能,用户对于弹幕的排斥度有所下降(详见图1)。
弹幕的用户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对此企鹅智酷的另一项调查报告可以提供证明。2016年1月25日,企鹅智酷新生代网民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年轻人视频消费机密报告》。根据报告内容,“目前弹幕在年轻群体中逐渐告别小众。85后、90后、95后使用弹幕的比例分别是:33.6%、39.2%以及28.7%”⑤数据来源:企鹅智酷,2016年《中国年轻人视频消费机密报告》,http://tech.qq.com/a/20160125/006728.htm#p=31。。
图1:用户开启弹幕功能意愿统计图(来源:企鹅智酷)
三、以“弹幕”为内容的场景构建
(一)大数据——构建弹幕场景的奠基者
大数据,“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⑥360百科,“大数据”词条,http://baike.so.com/doc/5374131-5610149.html。。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的特点被概括为“4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以及Value(价值)。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被海量数据所包围的时代。
弹幕场景的奠基者就是大数据。对于像Bilibili这样的网站,用户想要发送弹幕,首先要登录账号,网站可以通过账号搜集用户信息、捕获用户需求。而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虽然不登录账号也可操作弹幕,但只要用户观看视频,网络仍会以数据的形式留存观众的观影痕迹,因此,后来的观影者只要开启“弹幕”,就可以通过弹幕体会“前人”的观影感受,类似于上文提到的“前方高能”等预警弹幕,还可以起到观影指南的作用,增强受众的观影欲望。
(二)参与渴望——构建弹幕场景的推动者
弹幕虽然是视频网站为了活跃用户观影氛围、进一步搜集用户信息所购建的新场景,但是用户是否买账决定权仍在用户自己手中。上文已经分析过,弹幕在年轻人之中越来越受欢迎,那为什么用户愿意主动参与弹幕场景?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参与”是比“接受”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随着媒介技术逐渐发达,电视所能提供的“接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参与”需求,因此互联网崛起了,视频网站抢占了市场,随之“观众”变成了“用户”。视频网站不仅给了用户任意选择的权利,还给了他们发出声音的机会——用户可以对观看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弹幕的出现在时间和内容上给用户发表评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时间上的便利主要表现在弹幕的即时性;内容上的便利主要是弹幕的简洁性。总而言之,弹幕的出现强化了用户的参与发表评论的渴望,这是年轻人快速接受并走进弹幕场景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弹幕场景——交流之中链接虚拟时空
“时间”和“空间”原本是人们用来感知世界的两个维度。“时间”用来衡量纵向,“空间”用来衡量横向。两个维度交织出“点”既可以用来定位世间万物,同时又是对万物的一种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书籍、电视沟通了古今时间,火车、汽车链接了远近空间。“时空”已逐渐不再是一个问题。
弹幕场景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而且可以构建虚拟场景。无论是何时、何地、何人发送的弹幕,总能被之后的用户看到,这样就使得“前”“后”、各个地域的用户同处一个场景之中,营造出同时、同地观看的虚拟时空。据Alexa数据显示,在Bilibili网站的用户竟然有19%来自日本①伯通:《野蛮生长的二次元灵魂:AB站大史记》,2015.9.28http://www.huxiu.com/article/37351/1.html。;而一些大电影在影院放映时就引入了弹幕,比如《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3》等。总而言之,弹幕场景不仅将不同时空叠加起来,而且构建了一个能混淆时空感受的虚拟的群体观影场景。
(四)弹幕场景——互动之中沟通真实情感
弹幕场景构建的跨时空群体观影场景虽然是虚拟的,但受众的观影情感却是真实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对网络高度依赖。有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此同时,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②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互联网对大多数的国民来说已成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于网络的社交虽然摆脱了传统社交的地缘甚至血缘的禁锢,但也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变得松散,很多人沉溺在虚拟网络中,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于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或许比以往更加孤独。
弹幕场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集体交流感情、一起吐槽剧情的平台,这对于网络时代消除人们的孤独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而且由于用户以年轻人居多,所以往往有相似的感觉和情绪,通过弹幕来发表观点更容易得到认同,这就大大增强了用户使用弹幕的信心和动机。同时弹幕还会制造出一种与很多人共同观影的错觉,从而使用户获得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四、构建弹幕场景的利弊分析
(一)构建弹幕场景“利”之所在
弹幕场景的构建对于视频网站和用户来说都是有一定优点的。
从视频网站的立场来说,首先,弹幕的出现可以方便数据的搜集,有利于建立更全面、更海量的用户数据库,方便给用户推送更精确的信息,也为视频网站带来更大的经济回报;其次,很多网站要求用户登录账号才可使用弹幕,这其实是无形之中培养用户观看习惯的一种方式;再次,弹幕场景是抓住年轻用户的重要手段,弹幕场景受年轻人所钟爱,而年轻人才是中国未来5—10年,甚至更久的消费中坚力量。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弹幕场景在消除他们孤独感的同时还是满足了他们消遣娱乐的心理需求,对此前文已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构建弹幕场景“弊”之所在
弹幕场景的构建也并非百利无害,笔者认为,弹幕有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满屏弹幕可能影响正常观影。弹幕存在于视频之间,多少会遮挡一些画面,而且许多弹幕内容涉及剧透,这可能会影响观众观影时的好奇心,尤其对于一些悬念颇多的影视剧来说,剧透甚至意味着“见光死”——既然结局已经知道了,也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另外,弹幕的出现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观众很可能顾得了看弹幕就顾不了看影片,影响观影感受。
第二,弹幕混乱监管难度大。大多数弹幕评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只是情绪的宣泄,有的是在打广告或者攻击别人,还有的甚至言语污秽,不堪入耳。这不仅会影响用户的观影情绪,而且也不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世界本来就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许多现实中的道德约束在网络中都难以得以延伸,相关法律更是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很多用户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这使得构建健康的弹幕场景着实不易。
第三,私人审美威胁公共审美。按照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如果将原视频看作是初级符号系统,那么充斥着弹幕的视频就好像是被用户“再次编辑过”的二级符号系统,前者代表着影片制作人想要表达的偏重于公共审美领域的观点,后者则表现出弹幕用户的私人审美观念,弹幕的私人审美的观点就可能对公共审美造成威胁。
五、结语
总结上文所述,网络视频弹幕传播与构建媒介场景密切相关。视频网站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用户参与渴望为推动力,构建了一个可以跨越时空、交流情感的虚拟的群体观影场景,将千万用户“请”到此场景中共同观影、一起吐槽。可以说弹幕场景的构建运用了斯考伯“场景五力”中的大数据,也实践了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弹幕既方便视频网站构建用户数据库,又有利于用户消遣娱乐、消减孤独感;但同时,弹幕也有遮挡画面、难于监管以及使妨碍个人审美等不足之处。但无论怎样说,互联网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中,弹幕作为技术的产物有其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地方,对它的消极作用尽量避免就好。
[1]李哲.媒介场景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视角——读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J].新闻世界,2012(5):225-226.
[2]梁旭艳.场景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15(7):53-56.
[3]郭磊.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受众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4]张聪,常昕,陈颖.浅析“弹幕”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J].东南传播,2014(12):12-14.
[5]谭雪芳.弹幕、场景和社会角色的改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9-145 .
[6]肖玮颉.从弹幕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J].今传媒,2015(8):20-21.
[7]李蓝蓝.弹幕视频的传播学浅析[J].传播与版权,2015(3):92-93.
[作 者]赵美霞,山西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