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动新闻”报道特点研究
2017-03-28王张雅
王张雅
《新京报》“动新闻”报道特点研究
王张雅
“动新闻”作为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型新闻产品和报道形式,对于社会新闻、调查性报道、时政军事类新闻、科教类新闻等新闻类型的报道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先运用受众的需要满足理论对其流行进行分析,然后对《新京报》动新闻的文本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当前新京报动新闻的报道特点。
动新闻;需要满足理论;新闻类型
“动新闻”是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手机、有线电视、PC端等多媒体设备为终端,通过3D动漫技术,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图表、数据、旁白、音效等诸多视听元素,再现新闻场景,模拟新闻发生过程的新型新闻产品。动新闻的报道内容十分广泛,现已涵盖了时政新闻、军事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等诸多新闻报道主题类型。
动新闻于2009年11月起源于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但由于其巨细靡遗地再现暴力、黄色等场景,以模拟动画的方式报道“膻色腥”的新闻,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也引起了学界对其新闻真实性、新闻伦理的大讨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推进,动新闻这一新型的报道形式也被发展与推广,形成了寓教于乐的新华社模式与贴近社会生活的《新京报》模式①李彪:《融媒时代“动新闻”的三种模式》,《新闻记者》,2016年第1期。,现在以《新京报》动新闻的发展最为成熟,涉及的新闻主题最广,更新数量多,社会反响好。
需要说明的是,动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技术与新形式,现虽已几乎涉及所有的新闻报道主题,但由于其突出的个性化、可视化、轻量化、场景化,鲜活准确地再现新闻发展过程和场景的传播特点②牟帆:《3D动新闻:为突发事件报道添翼》,《中国记者》,2016年第3期。,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新闻报道。
一、“动新闻”是满足受众需求的必然产物
(一)受众本位主导新的传播规则
互联网时代必须对受众和传媒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要充分尊重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真正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根本性转变。而从新媒体的功能和组织形态上来看,可以满足受众平等、民主、参与、话语权等等的内在需求。③李淮芝,林书兵:《新媒体概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这就要求传播者能够迅速转换位置,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以服务好受众为己任,提供受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诉求。
(二)碎片化阅读带来信息消费快餐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和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对新媒体的内容提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想要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做一个跟得上时代的新媒体,就要做一个出色的碎片化阅读的整合者,根据读者需求来加工、整合信息,创造出新的信息形式,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同时增加内容推广的效度。④康路晨:《一本书读懂互联网营销推广》,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并适应受众信息消费快餐化的现实,传播的产品力求简单且抓人眼球。动新闻在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全方位的感官调动成为新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层次有了新的提高,受众要求的是文字、声音、图像等全方位的感官调动⑤王武:《青春印迹》,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受众需要的是更直接的感官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窥视欲,而能够利用诸多视听元素再现新闻场景,模拟新闻发生过程的动新闻很好的契合了受众的需求。
二、《新京报》“动新闻”的报道特点
《新京报》动新闻对不同的新闻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社会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突发性报道、科教类报道、时政军事类报道、娱乐体育类报道这几个方面阐述动新闻的报道特点。
(一)有“度”的社会新闻报道
《新京报》动新闻在有关性、犯罪等社会新闻的报道中,通过3D模拟技术,还原事件的发生过程,满足了大家的窥视欲,同时弱化了血腥、黄色等视听内容对受众的直接感官刺激,避免了真实画面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不宜播出的问题。《新京报》在对这些内容表达时,在细节上适度,在追求现实化中有节制,也是新媒体新闻伦理与道德底线的良好示范。
经过分析,《新京报》动新闻绝大多数的新闻内容仍然与性、暴力、事故等有关,与当初遭到抵制的“膻色腥”新闻一样,笔者发现最有市场号召力的而且与3D新技术配合最恰当的还是这些偏负面的社会新闻类型。这样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一方面是由受众需求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在于这些社会新闻本身很强的故事化,情节化,和猎奇化都是非常符合动新闻的技术优势的,即:利用3D模拟技术,构建真实场景,使故事场景化,现实化,可视化,满足大家的窥视欲。
但《新京报》动新闻在报道这些负面类型新闻的时候,已经采取一些操作避免其触犯新闻伦理的底线,例如:对于强奸、犯罪、暴力等新闻过程的再现,力求点到为止,不展现细节。而且,在有些不适宜公开的,或没有真实画面的,又引发受众强烈关注的新闻,动画的处理也起到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等作用,例如《3D:江苏一女教师与13岁男生发生关系获刑3年》这则新闻中涉及未成年人,用动画形象的处理就比较好,在《3D:于欢案二审开庭各方供述还原辱母杀人案始末》的新闻中,由于这则新闻引发社会热烈讨论,受众对于其案发细节又及其关注,3D动漫对其发展过程的梳理展示就很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
(二)适时的调查性报道
《新京报》动新闻由于其自身篇幅短,时效性强的特点,避免了一般调查性报道时效性滞后、篇幅长的劣势。而且对同一话题的持续性报道,不仅保持了热度,而且使受众从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成完整的信息。
在揭露性社会新闻中,以实拍、暗访得到的现实画面为主,同时在文本中会加入简易的图表、数据等元素来丰富新闻内容,理清事件内部的联系。
调查性报道往往是针对一些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或社会问题进行揭露,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在报纸中以深度报道(较长篇幅)出现,在电视中以时长较长的调查类节目出现。调查性报道价值重大,报道难度也大,往往具有时效性滞后,篇幅较长,费时费力,风险性大的特点①刘保全:《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新闻爱好者》,2015年。,所以这一类型的动新闻时长比一般其他类型的动新闻时长要长,但是与同等内容的文字报道和电视调查类节目相较还是很简短,这也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下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而几乎全部的实拍采访,只展示真实的采访画面,降低了新闻失真的风险。
其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致使文本内容有限,调查的深度不够,完整度不够,但对于一个主题的调查性报道,《新京报》动新闻会持续地推出几篇系列报道,例如对于北京胎盘黑市问题,在5月21日与5月23日推出《暗访北京胎盘黑市:私厨加工如煮肉,每个卖千元》《黑市加工胎盘倒卖获利,北京市卫计委展开调查》两篇报道。这样的系列报道,可以使新闻保持热度,同时也使受众从碎片化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与拼接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
(三)及时的突发性报道
《新京报》动新闻对突发性新闻的报道,及时性无法达到最快,但经过粗加工,可以相对完整又及时地提供现场情况,而其多元化的事实展现,也是基于受众多元价值观与多元需求的考量,利于构建更全面真实的事件原貌。
突发性报道是考察媒体自身行动力以及体现其价值取向的关键②陈佳希:《新闻媒体对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体现的新闻报道策略及价值取向对比研究》,《传播与版权》,2014年第7期。,突发性新闻,由于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重要性、连续性的特点,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时效性变得尤为重要,但在新媒体时代时效性要追求第一是非常困难的,而动新闻由于其必需的制作周期,不可能第一时间发出报道。在现实情况下,第一发布者一般由现场的非媒体个人发布到网络上,紧接着会有各大媒体的文字和视频的转发,但是这两个渠道的新闻,个人发布的权威性不够,文字报道又不够全面和直观,远远不足以满足受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
而紧接着发布的动新闻,一般会综合整理编辑已有的现场视频,并辅以图片、背景资料等信息对它进行粗加工后再报道,已经相对完整,能更好地满足需求。此外,价值取向一般是一家媒体对于突发性事件报道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动新闻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内容上一般只涉及现场真实情况,形式上又简易短小,只传播现场信息,这样更有利于使焦点回归到事件本身。《新京报》动新闻会随着事件的发展,及时推出系列的动态报道。虽然每篇报道的结构不够完整,但是系列报道更有利于完整记录事件发展过程,有益于多元化事实的展现,契合受众的多元价值观。
(四)趣味的科教类报道
运用动新闻报道科教类新闻,优势在于:第一,报道内容与人们息息相关,且往往是人们的认知盲点,运用“动新闻”的新形式,轻松愉悦地传递了知识。第二,科教类新闻可以很好地避开社会新闻“腥膻色”等伦理方面的问题,在真实性方面又有科学的保障,而科教类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又不是太高。第三,可以使得科教新闻这个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新闻类型,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科教新闻就是科技、教育类新闻。动画在科技新闻中的使用是很早就有的,通过图解和动画更好地解释科学原理,可以给人更直观的印象。但科教类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有科学性、规律性、要求准确的特点①李伦娥:《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如何让科教新闻“活起来”》,《中国会议》,2005年第5期。,因此,科教新闻中耸人听闻的信息少,突发事件少,也鲜受广大受众的喜爱,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科教新闻,特别是科技类、科普类新闻运用动新闻形式,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新京报》动新闻科教类新闻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活类实用科普知识,如《宜家水杯爆裂炸断女子门牙!这些玻璃杯千万别买》;教育类新闻,如《清华女神赴美任教揭秘学霸颜宁究竟有多牛》;医学类新闻,如《2分钟看懂宫颈癌新疫苗什么样的女性适合打?》;经济现象类新闻,如《快递公司集体上调派件费!3D解析网购还能包邮吗?》;科技类新闻,如《京津冀将现臭氧污染?晴空下的“杀手”有何危害》;百科类新闻,如《画说百科:比特币突破2085美元7成产自中国?》。
(五)严肃活泼的时政、军事类报道
《新京报》动新闻在对严肃的时政、军事类新闻的报道中,有三个特点:轻松有趣,有亲和力;放宽报道视角,更注重细节和生活化;更直观形象,可观性强。
时政新闻由于它在新闻传播中的根基地位,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和舆论引导和政治宣传使命,导致了它长期以来以政治正确第一位,过于严肃稳重的报道风格,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时政新闻这个围墙之内的最后的顽固分子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不得不改革。
例如:2017年5月,《新京报》动新闻在《有一种尴尬叫作“和特朗普握手”》这则新闻中,运用3D动漫形象地展示了特朗普握手时的细节特写,用“大力神功”“霸道总裁”调侃特朗普在与人握手时的用力,报道轻松有趣;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推出的报道不仅有“一带一路”影视史,给老百姓带来的福利,还有会议期间的北京美景,政要夫人的行程,普京的献艺等内容,不仅是政治活动、政要会议的报道,而是放宽了视角,更注重细节和生活化。在严肃的时政新闻中显得活泼有趣,角度新颖。
在军事新闻的报道中,3D动漫的立体可视化让受众直观地了解最新的军事动态和科技发展。军事新闻专业性强,受众基数少,但是动新闻的可视化展示,与图片、音效、解释图等元素的结合,形象地展现出军事操作的动作和过程,对于军事上机动动作的到位的模拟展示让受众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
(六)待发展的娱乐体育类报道
而对于现在炙手可热的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的报道,动新闻这一新形式在这两大类新闻的报道上却差强人意,无甚建树。
在娱乐新闻方面,3D动漫、模拟现实等动新闻的特色元素几乎派不上用场,原因是:受众对于娱乐明星的关注,更多地想要看到他真实的样子,明星自己的回应和述说。而不是需要模拟的人物或场景,模拟的人物完全无法满足受众对于娱乐的需求。所以虽然《新京报》动新闻也涉及这一类型的新闻,但是就是一个短的视频采访,采访形式以街拍采集观众对嘉宾的问题或者直接以图片形式提问为主。体育新闻一般以盘点为主,新媒体形式使用也不多。
三、结语
动新闻作为新型的新闻产品,对于社会新闻、时政军事类新闻、科教类新闻等不同类型的报道有其独有的特色。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新京报》的动新闻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于现行的各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总体来讲,第一,动新闻注重满足受众的视觉感受,但容易忽略受众的情感感受,特别是新闻当事人的动画形象削弱了受众在面对真实的新闻人物时的情感认同感;第二,动新闻脉络性强,逻辑性强,有连贯性,条理性,适用于知识类、盘点类新闻类型,但同时细节表现力差,特别是人物的情感细节,很难引起大家共鸣;第三,动新闻的报道方式体现出的作者主观性太强,使得所报道新闻的主观性也很强,这不利于报道时保持新闻的客观性。
总之,动新闻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有待发展的值得我们研究,做得不好的有待我们改善,但毋庸置疑,这种新型的新闻形态会在以后越来越普及开来,发挥其更大的效应。
[1]李彪.融媒时代“动新闻”的三种模式[J].新闻记者,2016(1):62-67.
[2]牟帆.3D动新闻:为突发事件报道添翼[J].中国记者,2016(3):75-76.
[3]李淮芝,林书兵.新媒体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0-41.
[4]康路晨.一本书读懂互联网营销推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258-259.
[作 者]王张雅,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