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

2017-03-28王丹玉王山潘桂媚奉公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王丹玉+王山+潘桂媚+奉公

摘 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乡村建设逐渐呈现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南方”的实践表明,农村产业的延伸型融合模式、重组型融合模式、渗透性融合模式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然而,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村庄承载能力不强,农村产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产业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为此,应当将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为目标、以系统的乡村建设机制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价值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2-0152-09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要路径。然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面临着传统农业逐渐衰弱、农村逐渐边缘化和空心化、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困境。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旨在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的农村发展机制。时下,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新引擎。而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也预示着我国农村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新常态下农村地区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我国积累了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核心的桠溪模式[1]、以“文化产业”建设为核心的安吉模式[2]、以“农业产业”建设为核心的楼下模式[3]、以“旅游产业”建设为核心的曾家模式[4]等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虽然这些模式存在差异,但本质上它们都是在依托地方现有自然与人文资源、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内涵和价值、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格局。本文选取农村产业融合作为考察美丽乡村建设的分析视角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以期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路径、逻辑及其困境做以较深入的探析。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远远领先于其理论研究,学者们多是在对现有的具体实践分析中提炼出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赵海认为,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与日本的第六产业理论相关,也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互割裂的状态,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5]。苏毅清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它遵循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进而他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的细分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细分产业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的产业间分工在农村实现内部化[6]。夏荣静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7]。从学者们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解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学者的讨论多集中在农村场域下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内部及不同产业间融合发展方面。然而,笔者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除了包含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以外,还包含农村与产业间融合发展(产村融合)。而“产村融合”恰恰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因而,笔者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指在产业与农村功能融合、空间整合的基础上,以第一产业为基础,通过促进第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新型农业产业形态,来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发展模式。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因而,若要深入地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1)从人与社会角度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通过乡村文明秩序的建设,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8]。(2)从人与经济角度来看。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让乡村外表变美,而是要充分挖掘乡村的发展潜力,提升乡村生产能力,变革乡村生产关系,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富裕[9-10]。(3)从人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乡村不仅承载着中国历史文明的文化之根,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11]。因而,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是美麗乡村建设的关键。(4)从人与生态角度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核心是生态文明。将绿色发展融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基础[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在营造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上,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有序运行的农村整体性发展的过程。这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不谋而合,即二者都是在保护乡村生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将农村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必将会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推动作用。(1)农村产业融合将有助于为农村与外界市场搭建桥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为整合农村资源,推进农村产业内融合提供条件,有助于培育“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进而丰富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2)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不仅强调通过产业内外的融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倡导产业与农村的融合发展,即构建以村促产,以产带村,产村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3)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农村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必然形成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而这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形态形成所需要的要素是来源于农村特殊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这就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农村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新型的农业产业形态的有序发展必须构建基于农村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农村产业融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农村产业融合是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机制,也是农业的生态功能得以强化、文化功能得以拓展、经济功能得以延伸的重要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有助于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农村市场,消减信息鸿沟,对美丽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应对农村产业融合在美丽乡村过程中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1)经济功能。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形态的产生,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即根据农村具体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农业的深层次内涵,发展多功能型农业,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和农业空间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农业产业真正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来。(2)社会功能。依托新兴农业产业形态的产生,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框架。即让人们通过旅游观光直接参与农业活动,通过乡村旅游直接体验乡村生活,增强人们对乡村价值的深入理解。通过流入乡村人员的增加,有助于打破乡村的封闭状态,开阔乡村居民的视野。通过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增强社会对乡村文化空间和生态的保护意识,既传承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开辟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留守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文化和生态动力。(3)空间功能。构建农工贸紧密连接、产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有助于在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居民的就地就近城镇化。通过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业等产业形态的不断发展,对吸引人力资源回流起到促进作用,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动力。(4)生态功能。乡村旅游产业、乡村生态农业等新兴的农业产业形态与以往的农业不同,它们强调乡村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农业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需要,也是农业景观成为乡村景观的前提。同时,通过农村产业内融合,增强农户利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培养乡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所提供的食物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将农户的种植模式和生产理念由“看天种,向钱种”转变为“科学种植,绿色生产”。总之,农村产业融合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产出方式,强化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实践

本文所选取的个案是广西南宁市西部的石埠镇,该镇距市中心15公里,4万多人口,环绕一江(邕江)、一湖(金沙湖)、一岛(太阳岛),是我国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的壮族文学史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的诞生地,故将其美丽乡村建设统称为“美丽南方”。本文选择石埠镇作为个案乡镇,主要是因为石埠镇根据本地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将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引导所辖的忠良、和安、永安、乐洲、老口、灵湾等8个行政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了集生态观光农业、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使得石埠镇美丽乡村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美丽乡村建设特性。

(一)石埠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1.“以村促产”阶段(2005-2010年)。2005年,石埠镇提出了将产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为石埠镇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然而,由于石埠镇经济基础较差,公共服务设施简陋等因素,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困境,也对石埠镇农村建设提出了挑战。为此,石埠镇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外貌的基础上,吸引外部企业进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石埠镇农民的聚居度越来越高,通过培育现代农业,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发展观念也随之改变,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些农户开始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创办农家乐,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该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以村促产的特征,即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转变农民发展理念、整合产业资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具体实际培育农村产业的过程。

2.“以产促村”阶段(2010-2013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渐完善,石埠镇开始把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发展中心,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围绕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石埠镇农村产业内部及其与不同产业之间开始出现融合发展的现象。首先,农村产业内部融合。在产业生態不断优化的驱动下,诸多涉农企业开始与石埠镇签订协议,共同发展现代农业。伴随着外部企业的嵌入,通过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逐渐形成,并产生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石埠镇对农业服务组织的培育,使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开始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将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串联在一起,产生了农村产业内部融合发展的雏形。其次,农村产业间融合。随着石埠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外部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开始与石埠镇签订协议,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石埠镇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外部的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便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拓展农业产业园区功能,发展村庄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旅游业,逐渐形成了以休闲农业和民族文化观光业为主要形态的农村产业间融合发展。

3.“产村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石埠镇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突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加强新旧基地无缝衔接,推动产业基地成片对接,由点到线、由线成片,形成规模,并通过培育农村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和新村的有机融合,日渐形成了“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一三产互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石埠镇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都市村庄”,并开始将“产村融合”发展作为新时期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二)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1.延伸型融合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是指将功能互补的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以某一产业为核心通过其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石埠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建设了众多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起初,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目的是为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和乡村旅游的盛行,消费者开始直接到田间采摘。石埠镇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始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心由基本价值链(耕地、播种、施肥、收获、加工、销售)、辅助价值链(农资供给、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等)的建設转向可拓展价值链的培育,即开始重视对基本价值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宽加厚而形成的增值链的培育[13]。如石埠奶牛基地,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建立乳制品、肉制品以及皮革制品的生产线,使畜产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赋予产品更多的价值,实现农业产业基本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同时,石埠牛奶基地通过发展饲养奶牛、观赏奶牛、参与挤奶、品尝牛奶等牧场旅游业,实现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并横向扩宽了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可以说,随着农业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石埠镇的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形成,并带动了区域内的游乐、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延伸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

2.重组型融合模式。重组型建设模式是指在共同利益的刺激下,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之间将原来各自独立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而形成的融合[14]。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区域内产业价值链的重组融合,可以吸引大量人流、物流与信息流,从而盘活本地的市场经济。近年来,石埠镇通过对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重组,开发了香蕉文化旅游节、亿仓花海稻草人文化艺术节、金秋丰收节、凤凰园灯光节等以农业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旅游形态。长期以来,通过节庆旅游,石埠镇美丽南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作为一种节庆与旅游的重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了石埠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加,还有效地提升了石埠镇的旅游形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石埠镇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文化节庆旅游赋予了乡村和农业园区全新的功能,在节庆期间诸多农业园区和乡村被打造成表演场所,借助这些文化艺术表演,变成一个承载乡村价值的文化旅游场所。

3.渗透型融合模式。渗透型融合模式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相互渗透,使原属于本产业边界内的产业成分交叉到对方边界内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该模式的机理,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呈现出农业产业文创化和电商化的特征。首先,农业产业的文创化,即通过整合区域内的农业产业资源,深入地挖掘农业产业中的文化资源,将挖掘出来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主要包含文化主题开发、文化氛围开发、文化体验开发等。近年来,石埠镇通过整合各个具有差异化的专业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深入挖掘不同园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按照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赋予各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同的文化主题,培育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如石埠镇洛克玫瑰庄园。在洛克玫瑰庄园建设发展中,不再是简单的大面积种植玫瑰,而是将庄园的管理、玫瑰的种植与玫瑰文化主题相结合,营造玫瑰文化氛围,打造玫瑰文化主题庄园。同时,在庄园建设玫瑰文化深度体验区,发展体验式经济,推动玫瑰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农业产业的电商化。当前,农业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特别是电子商务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电子商务运作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突破了农业生产销售的时空限制,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石埠镇在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同时,积极的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嵌入到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开发美丽南方网站、电子商城等网络平台,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

(三)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

石埠镇打破村域限制从整体出发,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在充分挖掘各个乡村资源的基础上,有机融合本地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要素,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延伸、重组、渗透等途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出独特的农村产业形态,充分释放了农业产业所蕴含的文化、旅游等价值,形成了以忠良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的农业产业集群,为石埠镇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的组织建设。为了营造农村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有条不紊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石埠镇从内部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去,从外部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推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升级。首先,从农村内部来看。一是石埠镇通过整合忠良村、永安村、乐洲村、和安村等4个村级党组织和产业协会党支部,成立了“美丽南方”联合党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强村联弱村、村企协会联建,实现产业发展共赢、村庄建设共商、基层组织共建、党员人才共育、党建资源共享。二是随着外出打工青年返乡人数增多,石埠镇创建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将返乡创业人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开始产生,将以往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其次,从农村外部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边界,促进了内部要素的相互融衔接与优化组合,实现了产销经营组织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产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科技化。有效推进了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创新动力。随着外部产业要素不断嵌入,石埠镇开始将外部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引导科研人才、先进技术、新品种向核心示范区集聚,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动力。

2.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石埠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农业产业形态。新型农业产业形态的产生对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石埠镇将乡村居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内源发展动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开设“美丽课堂”,按照“数量型”向“质量型”,“外输型”向“本地型”,“就业型”向“创业型”的目标,培育和壮大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同时,石埠镇还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降低农民创業就业成本,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激情,增强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另外,石埠镇十分重视对散布辖区内的青砖青瓦、宗祠庙宇等的保护,将独具特色、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传承下来,通过挂牌标识、编号、登记造册的形式,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得以保存。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嵌入到乡村建设后所催生出的新村庄文化空间,开始依托于文化产业强辐射力将其价值链向旅游业延伸,在培育村庄文化和拓展村庄空间的基础上发展村庄文化旅游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并赋予传统乡村新的文化内涵。

3.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的经济建设。石埠镇通过土地流转,将外部涉农企业引入村庄,激发村庄的经济发展活力。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地租+劳务+分红”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并且在与外部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规定企业在同等情况下,需优先消化本地劳动力。如在石埠镇忠良村,按照一家3口共有3亩土地计算,以往种植稻谷及蔬菜的家庭年收入仅为6 000元左右。而土地流转后村民加入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以80元/天,月收入约2 000元计算,加上每年2 000元/亩的土地租金,家庭年收入达到近8万元,大大地超过粗放型种植收入,基本超过村民外出打工的收入,而且在家门口工作,不仅有利于村民照顾家庭,更增加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同时,随着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农业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增多,大量人口的流入为石埠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另外,石埠镇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农村产业识别和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涉农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绿色产业。而正是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农村产业融合的理念,才最终形成了以多功能农业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构建低污染、低耗能、高增长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4.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制度建设。现阶段石埠镇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产业,并通过发展多功能农业建设了多种类别的农业景观,不仅推动了石埠镇的经济发展,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活力。为了使村民适应因生活空间变化所需遵守的新的行为准则,石埠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村规民约如《绿化和管护村规民约》《绿化和管护村规民约》等来规范村民的行为,明确责任主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也为农村产业融合成果的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石埠镇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美丽乡村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村庄承载能力不强,农村产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农村产业体制机制缺失等困境。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动力不足

目前,石埠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始发期,产业融合较低,新兴产业经济实力有限,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弱,很难对周边形成强大福射带动效应。

1.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发展资金较为缺乏,虽然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但是,资金分布在财政、农业等多个部门,使得企业申报成本较高,因而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着困境。同时,在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建设进程中,大量的美丽乡村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所在的村庄,而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村庄很难获得财政上的支持。2.虽然石埠镇构建了以农业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美丽乡村辐射区,但目前主要的建设区域还是在核心区域内,导致石埠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性失衡。3.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单一化问题,即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产品的买断关系或者仅仅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而不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还缺乏具有开拓市场、综合服务的农业企业来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困境。龙头相关农业配套水平低下,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严重阻碍了以产带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二)村庄承载能力不强,产村融合发展受限

村庄的综合功能与承载能力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融合的关键。当前,石埠镇面临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村庄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不强的困境,难以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和质量。1.石埠镇中心村庄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周边村庄的潜力没有充分的发挥,且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对产业和人口吸引能力较弱等问题,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2.农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致使乡村文化资源的流失。石埠镇在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收集整理历史文化文本过程中发现,村民自发主动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欠缺,对文化空间保护程度不够,如忠良村的双忠庙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村民在庙宇周边堆放稻草和柴火等杂物,还将庙宇用作修路的料场,堆放建筑垃圾,对乡村的文化空间造成了破坏。3.对于村社的历史脉络的口述资料和文本资料缺乏系统完善的整理,导致村社历史文化资源产生断层。这既不利于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4.石埠镇以农村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使村民在短期内增收致富,在经济上获得了收益。由于农民自身思想的局限,过分追求现实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必然会对农村产业融合造成阻碍,并且导致乡村社会矛盾问题凸显,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三)农村产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对人力资源吸纳能力不足

石埠镇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因地制宜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但石埠镇农业产业多以低成本为基础,以农产品简单加工起步,而不是创新为基础。并且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专业化进程缓慢,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1.石埠镇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较为缓慢,致使农户经营相对分离,处于散漫的低组织状态,使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2.一些合作社存在法人将合作社私有化管理的问题,管理行为偏向私人利益,忽视了社员和村社利益的维护,没有真正的起到“反哺”农村的作用。3.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阻碍了农民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行,无法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村能人的积极性和普通社员的合法权益,导致合作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不符,无法达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目的。4.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上,缺乏专业的园区运营管理人才,导致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停滞不前。现代农业园区的企业本身的管理能力较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现有的企业经营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在员工管理方面不能进行人性化管理,导致员工基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人才外流。

(四)体制机制缺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果不佳

1.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受益者都是农民。农民是否全过程参与,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对乡村外部环境的改善,而是一个农村整体发展的系统工程,农民对其了解、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生活空间的重塑,导致农民一时间难以接受。目前,石埠镇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参与仅仅处于动员阶段,后续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并没有为村民提供具体的参与渠道,致使村民参与积极性消减和对于发展规划的认识不足。进而对农村产业融合产生抵制,也阻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缺乏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所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且类型多样。目前,石埠镇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既有政府部门,也涉及村民自治组织、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在村级层面,虽然设置有“美丽南方”联合党委,但该组织并不具有对其他乡村的实质性的发展管理权,在具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是各个行政村单独行动,而在规划上则是一体化发展,导致了实施过程中资源的冲突和浪费。同时,在政府部门内部,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部门障碍。另外,随着石埠镇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产生并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石埠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文件,并没有明确指出此类群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及角色,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石埠镇“美丽南方”实践作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個缩影,其通过农村产业融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不仅要在乡村建设层面,还必须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中来谈美丽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与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大思路下认识美丽乡村的建设机制,选择产村融合发展而不是产村分离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基于这一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下选择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时,应当有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为目标、以系统的乡村建设机制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一)构建以农民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主体

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主体,其根本动力也在于农民自身。农村产业融合最终是要靠农民来进行,如果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有力的支持、再优惠的政策都难以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1.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农民的创造力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充分依靠农民,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这样才能使农民发自内心的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2.坚持解放思想,培育新型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制度、文化、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有序运行的“五位一体”的农村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农民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主体,要逐步改变旧有的观念,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成为具备现代元素的新型农民。(1)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的载体,对其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素质培训,有助于农民创新思维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培育。(2)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在石埠镇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民的精神需求日渐提升,因而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文化的现代化。(3)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民的参与度,扩充农民参与的渠道。与农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民意调研。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时要注重当地村民的全程参与,真正的使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满足民意。应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聘请有资质、熟悉当地风土人文环境的专家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保证村民的全程参与。

(二)制定系统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统筹安排,逐步推进。

1.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根据农村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纲要,并且要确定阶段性目标,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层次分明、长短结合、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应当具体化,完善政策的可操作性。

2.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制定中涉及诸多部门,如土地、税收、就业、教育等,但是,各个部门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统筹,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工作。应进一步的理顺部门间工作的协同机制。同时,还应加强地方政府与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完善规划编制的多部门参与机制。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法上应坚持统一扶持和农民自主的原则。不断培育和发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选定与实施应通过村民大会集体决策后统一实施,在对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方面不搞齐步走,对乡村建设资源公平、科学合理的分配。

4.培养农业产业经纪人。当前,人才匮乏是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统筹城乡人才开发。一方面,重视城市文化人才下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人才有序向农村转移;另一方面,重视农村现有文化人才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和乡村建设者,使之发挥生力军作用。

5.培育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农民间的合作,培育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将推动农业产业规模、效益的提升,并有助于地方特色品牌的创建。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机构协调管理村民资产、生产经营,有助于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

(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资源要素的流动

在农村区域内,其社会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能力与城市地区相比较为薄弱,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足。为此,应推动城乡间要素的流动,实现要素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深化農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改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倾向,加大对农村企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对农业产业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和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城乡之间金融资本的合理配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能力。

2.完善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机制,鼓励城乡经济主体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和协作,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优势互补,形成以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带动要素流动的互动机制。

3.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包办乡村建设的局面已经打破,形成了政府、村社集体、农户个体协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格局。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规模不大,投资额较少且易于经营管理的建设项目,可以在政府引导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联合调查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关于桠溪镇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调查报告[J].群众,2012(6):32-33.

[2]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1.

[3] 刘姝.美丽乡村 特色楼下——记泰山乡楼下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J].老区建设,2012(19):49-50.

[4] 陈桥.依托青山绿水打造“三宜”美丽乡村[J].重庆行政,2013(12):108-109.

[5] 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26-29.

[6]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7] 夏荣静.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3.):46-53.

[8] 和沁.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

[9] 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2012(5):5-11.

[10] 关锐捷.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22-28,92.

[11] 李中元.乡村文明的传承、保护与转型[J].行政管理改革,2013(7):21-25.

[12] 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3(3):5-12.

[13] 杨振之. 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 旅游学刊,2011(10):10-11.

[14] 魏红妮. 产业融合理论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业态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探析
“旅游+扶贫”视角下促进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土地增减挂钩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机制的构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