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04-26李高峰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做法建议

李高峰

摘要: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做法;建议

一、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上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2015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后,各地迅速掀起了推进热潮,农村建设进入了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黑龙江省农村供水、供电、通村路建设水平已经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泥草房改造进入了收尾阶段,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黑龙江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95%,与200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7%、57%;累计改造泥草(危)房173.18万户,农村泥草(危)房数量由2007年的233万户减少到不足60万户;村内道路硬化步伐加快,示范村主街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电网覆盖所有村屯,供电可靠率达到99.86%;行政村电话和宽带覆盖率超过97%,全光纤网络覆盖2171个行政村,占23.34%;农村污水处理率仅为0.8%、垃圾处理率为5.8%,与黑龙江省城市污水处理率85%、垃圾处理率90%的现状比较,差距巨大。

(二)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各地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推进绿色美化亮化工程,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初步扭转。到2015年年末,黑龙江省6684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队伍,占行政村总数的72.8%,其中设施比较配套、日常保洁效果较好的村达到2460多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6.8%,庆安县、海林市、方正县、汤原县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体系,庆安县民族村、海伦市百兴村、富裕县吉斯堡村、虎林市东兴村等一批环境卫生整治标杆村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黑龙江省7800多个行政村已经实施了绿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85%以上,累计完成村屯四旁绿色面积超过20万亩,村内道路边沟、路灯、围墙、栅栏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环境卫生设施正在向配套化方向发展。

(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各地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5元,是2006年的3.15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75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1224个;经济作物面积突破1000万亩,饲料饲草作物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309万亩,实物总量3750万吨;黑龙江省蔬菜面积达到432.9万亩,产量983.4万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0户,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从区域上看,东宁市的黑木耳、五常市的稻米、海林市的珍稀菌、杜蒙县的奶牛、青岡县的蔬菜、兰西县的万寿菊等产业发展良好,规模优势、加工优势、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显著,逐步成为县域农业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

(四)公共服务有所提升。各地持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黑龙江省村卫生室达到13107个,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62.3%,农村医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看病有补助,医疗有保障”目标;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达到860元/年、1060元/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两年内建成和完善2604个村的文体活动广场和活动室,覆盖了四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村级文化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农民利用农闲、节日、集会,广泛开展了广场舞、运动会、民族节会、农民艺术节、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农村群体性文体活动日趋活跃。

(五)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随着各地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村规民约建设、创评活动开展逐步普及,向载体化、长期化、群众化的方向迈进。黑龙江省广泛开展了“德礼满龙江”文明礼仪普及、“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家在龙江·践行五好”等道德实践活动和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得到农民的广泛响应和参与。齐齐哈尔市重点打造了六条乡村文明示范带,形成了千里农村文化长廊;伊春市在农村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建设一个文化讲堂、一个农民书屋、一个文化广场、一条文明示范街、一个宣传栏、一支文体宣传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方正县深入实施“导德齐礼”工程,建设“德礼之家”,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评选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激发了农民建设家园、维护环境的热情。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各地在示范村建设、集群化推进、资金整合和环境管护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

(一)示范先行,探索路径。各地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海伦市向荣村、庆安县保安村、宾县三合村等近郊村和镇中村,采取宅基地置换的办法,整村上楼、园区就业,供暖、供水、供气、供电和排水就近接入城镇管网,建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民社区。七台河市红光村、穆棱市保安新村等远郊村,发挥耕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引入农事企业,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带动产业转型和美丽乡村建设。穆棱市太和村、海林市哈达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行政村,依托田园风光、民俗特色、乡土文化等旅游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宁安市盘岭村、青冈县祯祥村、绥化市北林区永兴村等村屯,用乡情感召本村在外创业能人回村建设家乡,扭转村屯落后局面。宁安市盘岭村村民关强在外创业成功后,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个人先后投入450万元,带动村民投入200万元,仅用一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带领村民建设了野猪饲养场、玫瑰种植园、千亩南瓜园,全村7000亩耕地实行了合作化规模经营。佳木斯市组织全市120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开展了“百部(门)联百村”活动,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外部助力。各地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高标准示范村,缓解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二)突出重点,梯次推进。为了释放出示范村的带动引领效应,各地按照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思路,有所侧重地开展示范村建设,梯次扩张、循序渐进地建设美丽乡村。哈尔滨市以哈五路、铁通路、哈肇路沿线为重点,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齐齐哈尔市以哈齐高速沿线和齐甘、齐碾、齐讷、齐泰、齐克公路为重点,强力推进“六带百村千屯”文明带建设;牡丹江市以海长路、杏镜路、穆绥路三条公路及四个整乡推进区域为重点,开展了“三线四区”精品示范集群建设;绥化市以十三条公路沿线为重点,推进示范村和达标村建设;佳木斯市围绕中心村、沿交通干道和沿江乡村、环绕城市县城周边农村,启动了“一心两沿一环”规划建设;鸡西市级财政投入784多万元,在公路沿线30个示范村开展了分布式能源建设试点,3199户农民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实现了室内如厕;黑河市以“三带百村工程”为抓手,全面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从黑龙江省看,美丽乡村示范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三)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一些县(市)积极探索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办法。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分散问题,五常市、桦南县、富裕县、龙江县、梅里斯区探索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整合国家扶贫、泥草房改造、少数民族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优先打捆投入示范村、示范带建设。桦南县整合资金8100万元,富裕县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龙江县整合资金5000多万元、梅里斯区整合资金3000万元,改变过去项目分散投入的做法,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良好的撬动作用。

(四)多措并举,常态管护。针对村级垃圾清运处理和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题,一些县(市)制定实施了环境保洁办法,探索常态化、长效化管护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汤原县县乡两级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全县207个村屯全部设立了专职保洁员队伍,实现了农村环境管理常态化;海林市为乡村配备保洁车辆,每年列支村级卫生管护专项经费279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139.5万元、镇财政94.9万元、村级44.6万元,按照大型村3万元、小型村2万元的标准给予卫生环境管护补贴,在全市112个村屯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常态保洁机制;宝清县财政为75个村各安排1万元,用于专职保洁人员工资补贴;庆安县调动农民管护家园的热情,实施了农户“门前三包”、村屯统一清运制度;方正县探索了生活垃圾村屯收集清运、乡镇进行无害化处理机制。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村屯规划水平偏低,建设定位模糊,村庄资源、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等挖掘不到位,村庄特色不突出,长远性考虑不足,实用性不强。个别村屯建设随意性强,有规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资金整合不到位。在缺少中央以及省级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县级政府作为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面临着阻力大、顾虑多、风险大的难题,资金整合效果不理想。另外,市县财政困难也是难以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一些村级“两委”班子带动能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宣传引导不到位,导致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存在“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成为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各地虽然仍在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但个别地方出现了积极性降低、投入力度减弱的苗头。部分县(市)美丽乡村组织机制不健全,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着无编制、无经费、无待遇的“三无”问题,不利于工作开展。

(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和污水处理是影响农村环境最为突出的难题。黑龙江省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到5.8%,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到0.8%,与全国40%和10%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垃圾和污水设施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环境的重要短板。目前,农村垃圾以填埋为主、生活污水以自然排放为主的情况,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逐年加剧。

(六)乡村社会管理面临新课题。随着“空心化”村屯增加,农村“人走屋空”、住宅“季节性闲置”现象不断出现,很多无人居住的泥草房推不倒、拆不掉,影响村屯面貌,导致各地在一些“空心村”建设上进退两难。少数人口外流严重的村屯,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组织美丽乡村建设相对困难。此外,如何关爱服务农村留守人员也正在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完成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搞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前提。要由县级政府聘请专业规划机构,从村屯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空间布局等内容,注重保护农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避免无序化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

(二)加快推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洁干净是创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要尽快组织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以公共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庭院环境整治和民居环境整治,集中治理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等“五乱”现象。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探索完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积极推进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整修道路、治理沟渠、绿化街巷、亮化村庄,全面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支持示范村率先建成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并开展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开展PPP、BOT等模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试点,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结果。研究农村饮水工程后续管护办法,实施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研究贫困人口泥草房改造的办法,更加灵活地运用政策项目解决泥草房改造推进难题。

(四)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加速整合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间保障水平的差距,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农村文体广场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创造条件。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继续深入开展“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寻找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注重家风、民风、乡风的培育。发动村民制定好、执行好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坚持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民间技艺,在有条件的村屯建立村史馆、民俗馆、民族博物馆,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的乡土特色。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从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留住人的角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落实好基层干部工资待遇,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为奋斗在最基层的村干部开辟上升通道,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做法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