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视角下促进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2017-03-31刘彦辰王鑫烁赵聪

时代金融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对策建议

刘彦辰+王鑫烁+赵聪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之下,美丽乡村建设愈加重要。近年来农村依靠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逐渐变成了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并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能力。保定市易县地区虽然贫困,但其依托众多优势旅游资源,给乡村创造了巨大效益。本文针对易县的现状,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最终提出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旅游+扶贫 对策建议

一、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续和提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2015年,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保定市按照“增加现代设施、保持田园风光、传承优秀文化、绿化村庄庭院”的总要求,全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保定市的涞水县、易县、涞源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脉,环境优良,被誉为京郊的“天然氧仓”。三县历史久远,文化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使“涞易涞旅游区”成为近年来京津冀旅游热点区域。2016年4月“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成为“涞易涞旅游区”的正式名称。2016年9月,首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圆满结束,快速带动了涞水县、易县和涞源县的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乡村脱贫工作的进行,响应了“旅游扶贫”的口号,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二、“旅游+扶贫”模式是易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发展旅游和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联系的。与以往的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等“输血”式扶贫不同,旅游扶贫是一种借助于当地旅游经济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开发式扶贫,通过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促使贫困地区进行自我积累。

2016年10月,12部委联合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据统计,全国有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部分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可见发展旅游业对脱贫攻坚工作有重大意义。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商业、环保、交通,还与农林牧渔、民间文化、农民就业及教育等产业关系密切。“旅游+扶贫”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

“旅游+扶贫”模式在易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突显得格外明显。易县是山区大县、农业大县,也是贫困大县。2011年,易县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2年被列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因此,贫困是易县美丽乡村建设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虽然贫困,但易县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荆轲塔、云蒙山、燕下都等著名景点,特别是狼牙山景区和易水湖景区。同时,易县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民间花会300余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狮舞、龙灯和高跷等民间花会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易县印记。2016年,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筹办让易县在短时间内改变了面貌,提高了知名度,展示了特色旅游带动乡村发展、脱贫致富的前景。景观大道、万亩花海、休闲农业园区等都是以旅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硕果,美丽乡村建设品味全面提升。狼牙山脚下的于家庄村被评定为保定市首个中国农业公园,易水湖周边的渔家乐、清西陵周边的满家乐、狼牙山周边的山里人家和紫荆关周边的太行人家构成易县的四大农家旅游品牌。2016年,全县1.5万名贫困群众依托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模式也使山区农村促发展、换新貌,很好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三、“旅游+扶贫”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和生态美“四美”结合。以易县为例的旅游新业态发展给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路径,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不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景点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以易县为例,“旅游+扶贫”模式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的12章内容中有4章都涉及到了村莊的规划建设问题。易县历史悠久,长期的居民居住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村庄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的村庄改造难度大阻力大,致使规划工作浮于表面,仅停留在粉刷墙壁清理垃圾等表面性工作。不能因村制宜,甚至生搬硬套其他村的规划,导致村镇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等规划不相衔接,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村落与村落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互动体系,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资金缺乏、旅游扶贫惠及面不大

乡村各项工作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旅游开发建设更需要充足的资金。但易县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普遍较低。由于涉及村落多,每个村分到的财政补贴较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有限,旅游名镇名村只能惠及部分村民。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机构体系对当地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不足、金融服务模式单一。绝大多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都只能依赖于国家项目进行资金支持,而国家项目涉及部门较多,条条框框多,投入分散,难以将资金集聚发挥最大效应,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整体上看,旅游扶贫的惠及面有待扩宽。

(三)旅游管理机制的制约

易县作为著名的革命圣地,境内又有狼牙山,易水湖和清西陵等众多旅游资源。由于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管理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森林属于林业部门管理范围、文物属于文物部门管理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建部门管理的范围等,这使得风景旅游区管理权不明确,当地旅游业未能取得较快的发展。村落之间沟通不畅,在旅游协同发展中地位作用并不明确,未能形成良好的“旅游+美丽乡村”的模式。

(四)特色文化挖掘利用不够

易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曾被评为全国最美小城之一,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等,并拥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易水砚制作技艺,拾幡古乐和摆字龙灯,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得到良好的科学的发展和深层次挖掘利用,致使资源利用不足,无法给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五)干部和农民积极性不高

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不久,一部分农民群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因而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外政府包办代替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很好的做好普及工作。少数单位和部门并没有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硬化”工作的深刻内涵,没有从根本上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认真对待,同时,一些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被动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而且贫困居民参与旅游意识淡薄,因为本身贫困而对发展旅游业抵触,这种结果直接导致居民放弃加入到旅游发展中来。

四、以“旅游+扶贫”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把握“旅游+”的机遇,把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又让村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脱贫致富。“旅游+扶贫”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若要落实好,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格局,强化规划质量

一是应科学有据地编制易县综合发展规划,并以此为纲要,因村制宜的制定各村落发展规划。注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规划联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计划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兼顾易县的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二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把旅游建设作为重点的建设模式,并将其与发展规划充分衔接。依托《易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启动全县旅游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防止无序开发建设,提升建设质量。要把握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将其与区域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结合,规划合理畅通且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带动周边村落,尤其是贫困村落,利用旅游业为其造血。

(二)拓宽资金获取途径、扩宽旅游扶贫覆盖面

在贵州省和国开行“开行小额农贷”等信贷模式的指引下,借助金融扶贫模式,获取资金支持,发展旅游业,行扶贫之事,支持易县旅游产业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入旅游开发项目,获取外来资本注入。引入社会资本,入股参投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通过外来投资带动易县的发展,并建立旅游产业基金。针对易县革命老区的地位,申请中央财政进行扶持,省内和相关企业也可以注入资金,建立革命老区产业扶贫基金,对革命老区内有特色有前景的项目大力扶持,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三)改革旅游管理机制

明确旅游资源的管理权,建立利益中立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专门机构,对景区行使管理权。由各政府部门如旅游、建设、环保、交通、商业等派出专业人士组成该专项委员会,保证其较高的工作效率管理机构。针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划分资源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妥善将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其成为保障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鼓励村民参股,调动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益共享,让村民从旅游中受益,真正实现旅游扶贫功能。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对市场环境进行规范和制约,协助成立行业协会,支持农民或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

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易县脱贫,促进乡村进行合理规划,撬动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台阶。规划旅游交通路线,串联旅游景点,形成旅游线路,带动周围村落进行服务业发展建设。在已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乡村,凤凰台、忠义村8个省级提升重点村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率先实施,着重建设,以串联线、以点带面,逐渐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效应。

以易县作为革命老区为切入点,打造一系列精品红色旅游文化活动,对红色旅游进行适当补贴。同时就易县的战国影视城、易水砚、绞胎陶瓷等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和精品旅游体验活动,辐射带动全县的特色文化内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改造、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形成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味的易县旅游产品,充分彰显美丽乡村特色和韵味。

(五)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旅游产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涉及部门多,建设任务重,建设强度高,需将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建立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确保建设成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统筹协调。同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促使他们自愿、自觉、自主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理念等的基础培训,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协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阚景阳.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太行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研究[J].领导之友,2016(5):06-13.

[2]唐昭坤.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推进龙胜“美丽乡村”建设[N].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2(13).

[3]邢慧斌,刘斌,薛曉春.河北省旅游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62.

[4]严丽,程丛喜,刘保丽.基于扶贫开发视角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N].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04:92-96..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旅游+扶贫”视角下促进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以易县为例(课题编号:DXSKYY2016039)。

作者简介:刘彦辰(1996-),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学生;王鑫烁(1996-),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学生;赵聪(1987-),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助教,研究方向:小微金融。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对策建议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证监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