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厌学”走向“乐学”的策略探究
2017-03-27孙毅
孙 毅
石屏县牛街镇中心小学 云南红河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各民族团结,提高劳动者素质。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娃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唯利是图,只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空虚。上课故意迟到,逃学,上课无精神,课堂上打闹睡觉,不做作业,与教师和家长闹矛盾……面对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教育好孩子从“厌学”走向“乐学”,把孩子培养成为道德品质高尚,文化素养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教师肩负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一、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生乐学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乐园。把德育放在首位,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每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疏导孩子心理,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全的心,能承受一定心理压力,面对困难,勇于担当。
学校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一味强调安全工作,一些学校连常规活动都不敢开展。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生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其实,在农村学校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一两种民族乐器,学习民族舞蹈,开展民族歌舞展演活动,传承民族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利用学农基地种植果树、蔬菜;利用学校食堂剩菜剩饭进行养殖活动;组织学生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植树活动,绿化家园,保护地球“母亲”;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清扫街道,帮助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在活动中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办学品位。创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墙体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食堂文化建设,让学校每个角落都充分体现出环境育人功能。打造文明、和谐校园,让学生进行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创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乐学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少用或不用“注入式”教学法,避免满堂灌。倡导师生合作交流学习,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课堂气氛融洽愉悦。
教师在评价学生成长过程时,应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指导工作,不要用单一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应该用发展眼光,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尽可能极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教师教育孩子应有“四心”。(1)对孩子要有耐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教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孩子留有充足的成长时间和空间。要静下心来不要急燥,循序渐进帮教孩子。(2)对孩子要有信心。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能成才。多关注厌学生,深入了解其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扬长避短,找其身上闪光点,抓住点滴进步及时点赞,鼓励前行,增加自信心。(3)教育孩子要有决心。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与其叫苦叫累,还不如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创造一切机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毫不动摇把孩子放在心,爱付诸在行动上,为孩子成长竭尽全力。(4)教育孩子要有公心。教师应明辨事理,放下权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同一平台上看问题,分析问题,公平、公开、公正处理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教师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校合作,共创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乐学
厌学生大多数是孤儿,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父母在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家庭孩子。由于家庭因素,孩子从小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早就学会模仿社会上成年人吸烟,饮酒,早恋,用手机或电脑玩游戏,浏览不健康网站……对学习毫无兴趣,面对这种现象,老师又该怎样做呢?
教师应当多关注厌学孩子家庭,坚持每月家访一次,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谈心,让父母或监护人明白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改掉不良生活习气,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孩子树立榜样。对行为反复无常的孩子,应当积极配合其家长制订教育帮扶计划和措施,并联系当地政府部门督促实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自觉地学习。
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促进学去乐学
教育孩子要保护其自尊心。厌学生大多数自卑感严重,心理承受能力低,人格不健全。所以不要在公开场合,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其缺点和毛病,甚至采取简单、粗暴、过激行为对待孩子。而要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所对其进行个别教育,保护其自尊心。消除师生紧张关系,消除对抗情绪和恐惧心理,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教育孩子要端正思想,转变观念。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还要为学生提供最近发展区目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经过努力逐步分层达标,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勇于实践探究,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