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艺术风格化:1940-1990年中国美术电影研究

2017-03-27常皖娟冯白帆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风格化皮影戏皮影

常皖娟 冯白帆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皮影艺术风格化:1940-1990年中国美术电影研究

常皖娟 冯白帆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1940年,皮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被应用到美术片之中,在此之后的50多年发展中,皮影美术片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元素符号,演变扩散成一种风格,融入了其他艺术形式。在研究皮影美术片演变扩散过程中,本文将进一步挖掘皮影艺术风格化的创作来源、实践基础和有效传播途径,为皮影艺术的发展道路尽绵薄之力。

皮影艺术;风格化;中国美术电影;

一、中国皮影美术片的风格来源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是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为人物剪影的民间影子戏。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瓦舍众伎》里对皮影戏有确切的文献记载。①在宋代,首都汴梁的瓦子里驻留了固定的皮影戏班,皮影戏灵动的说唱和舞台表演方式深受寻常百姓的喜爱,宋代娱乐行业的兴盛推动了民间皮影艺术的发展。②到了元代,皮影戏班跟随军队出征,将皮影艺术传播到了中亚,如土耳其等国家,至13世纪又由西亚传至欧洲各个国家。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中国美术片风格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万氏兄弟需要在视觉上寻找具有亲和力、在民间具有广泛审美基础和影响力的艺术视觉形式。所以,最先纳入万氏兄弟视野的便是与美术片艺术形式有很多相似性的皮影艺术。

二、中国皮影戏的风格要素

在学术领域,“风格”指的是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中国皮影艺术在早期美术片中的风格化进程而言,其特指艺术风格的某种典型特征逐渐提炼为风格元素的过程。这些风格元素实际上包括了视觉风格和美学样式这两大类,是艺术形式、元素符号、色彩材质等具体风格特征的融合。

中国的皮影戏由于流行地区和剪影原料等的差别,有不同的流派和制作风格。③中国早期美术片正是基于这些风格要素进行创作的。这些风格要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皮影色彩化

在皮影艺术中,色彩多分为红、黄、白、绿、黑这五种基本颜色。皮影材料多采用驴皮、牛皮、山羊皮为原料,考虑了动物皮革的坚固且透光的特性。

2. 人物脸谱化

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对照着戏曲中人物生、旦、净、末、丑这五类的脸谱造型特征进行勾勒。其图案是程式化、规律化的,包括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等。通过造型、图案、颜色来区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3. 造型平面化

不论正侧面或斜侧面的人身,其脸部、躯干、腿部都分前后,脸谱外形分正侧面、斜侧面和正面,躯体分为正侧面和斜侧面两种。在皮影表演过程中皮影道具可以翻转进行表演。

4. 动作程式化

皮影道具人物和动物身上有若干关节可以进行机械式的动作,分别在颈部、胸部、肘部和腿部等关节处用胡琴的琴弦绞连,再配以五根竹制或金属细杆进行操纵。

5. 表演相似性

中国皮影戏与中国美术片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皮影戏是用驴皮或牛皮镂成各种人物形象,在白色幕布上由皮影艺人用木棍或竹棍操纵道具表演,再从幕布后用光进行照射,很像今天的电影银幕放映原理。从皮影的表演形式来看,这种相似性是存在的。

这些特征和元素是皮影戏艺术风格区别于其它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风格的重要内容,也是皮影元素作为一种风格化现象,运用到美术片的关键要点和皮影风格美术片的评判标准。

三、中国皮影美术片风格化演变

20世纪的中国皮影美术片的风格化特征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1920至1950年,为中国皮影美术片的探索阶段。1950年至1980年皮影美术片的风格化演变出现了,这一阶段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有24部带有皮影风格的美术片出品,这些作品与前一阶段相比,已经将皮影作为一种元素与剪纸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新的美术片片种——剪纸美术片,为后期皮影美术片风格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进行了实践创新。

1. 20世纪40年代探索期

早期的中国美术片深受西方动画电影的影响,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很多美术电影制片厂受到战争影响被迫停产,为了兼顾严苛的审查制度和观众对抗日战争的愤懑情绪,投资方和制作者开始把目光转向美术片电影。首先,美术片的创作题材选择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其次,美术片的艺术风格也开始转向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

1941年11月9日,《铁扇公主》在上海的“大上海”“沪光”两家影院同时上映,影片的内容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桥段。在此之前,《铁扇公主》已是传统皮影戏中的经典剧目,在传统皮影戏《铁扇公主》里,铁扇公主的人物造型风格有传统戏剧人物脸谱化的特征,这部影片在衣服和发髻上也有对传统戏剧的借鉴。传统皮影戏的造型艺术有利于人物造型塑造,在操作上具有可借鉴性。

中国美术片发展的第一阶段只是对传统皮影艺术的照搬应用,贴近皮影风格的原貌进行技术性的重塑。作用有三点,第一,解决了皮影艺术许多转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第二,这种模式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习惯的,是从皮影艺术传播力的角度来进行选择的。第三,只是皮影艺术风格的移植,并没有进一步根据动画电影的特征对其进行风格和要素的改良。此时的美术片在公众领域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其自身的风格属性还未形成。

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皮影美术片风格化演变

1950年之后,社会艺术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双百方针”的号召下,党和政府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片事业的创作和发展。④其中最有成就的企业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该厂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国产美术片。与前十年相比,这一时期的皮影动画无论在精神旨趣、题材选择和制作手法方面均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了二十七部与皮影艺术相关的动画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画电影是《东郭先生和狼》《会摇尾巴的狼》《猪八戒吃西瓜》等。

《东郭先生和狼》是1955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该部影片是真正意义上完全运用皮影戏的表现形式来制作的皮影动画片。其取材策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由明朝文人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的故事片段改编而来的。虽然整部影片片长仅4分15秒,但是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基础下,能够完成这么一件制作精良,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意义的作品,实属不易。在《东郭先生和狼》制作完成之后,在1957年上海美术制片厂还推出了另一部皮影美术片《会摇尾巴的狼》,在这部片中狼的形象深受之前《东郭先生和狼》的影响,两者都描写了狼的忘恩负义、狡猾凶残的反面形象,教育的意义十分明显。《会摇尾巴的狼》在制作手法上延续了《东郭先生和狼》的制作特色,都是利用了皮影戏动静相结合的艺术特征来进行故事情节的开展和铺设。

此时,上海美影厂的画家创作者试图把动画与中国传统皮影艺术,剪纸艺术等几种民间美术工艺形式相结合,整合出国产美术片的一个新片种——皮影风格剪纸动画片。这类动画片克服了原先皮影动画片制作周期长、难度大的缺陷,在创作中将皮影元素进行加工提炼。从此,皮影艺术更多地开始作为一种风格表现形式,被整合进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民族特色动画片中。

这些动画片在人物形象和场景绘制中借鉴了皮影艺术在绘画方面的元素,人物面部多参照皮影戏剧脸谱,以正侧面和半侧面的身体结构为造型,戏曲配乐与皮影戏场景类似。与探索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美术片无论是在精神走向还是文化旨趣上,都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以及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同时解决了皮影艺术照抄照搬的技术性问题和皮影美术片制作周期长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皮影美术片风格化的扩散起到了实践性的作用,已经开始了对皮影艺术风格要素的提炼和改良。

3. 80年代皮影美术片的风格化扩散

80年代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29部带有皮影元素的剪纸动画片,这些作品在原有的皮影动画电影制作基础上,又增添了简单的平面造型和色彩表现形式,在创作手法上更加成熟饱满。

如1980年由钱运达导演指导的《张飞审瓜》中,人物道具吸取了皮影艺术平面关节活动位移的经验,创造了平面化的可活动的关节纸偶,是皮影元素风格化的另一里程碑。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颜色的运用上不受传统皮影人物绘制色彩的局限,颜色更加鲜明、多元化。这部美术片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人物角色绘制、人物形象设置、故事情节铺垫和转折,是皮影动画制作者将皮影风格元素吸收运用到皮影美术片中的关键代表作。

198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猴子捞月》剪纸美术片中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对皮影元素出神入化的运用。片中动物的绘制借鉴了中国民间美术水墨画中拉毛的风格元素,但是动物的造型和动作还是有皮影戏的影子,这一改变颠覆了人们对皮影艺术风格的最初印象。影片的最大亮点是动物没有对白,只有明快的管弦演奏出忽快忽慢的节奏来烘托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配乐上的巨大改变让皮影风格的美术片在演变过程中创造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80年代中期,电视的普及为美术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人们不在局限于通过大银幕来观看美术片了,美术片开始演变为分集的系列动画片了,《葫芦兄弟系列片》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代表。影片开头就出现了带有皮影绘制风格元素的山川、河流的镜头。皮影美术片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皮影元素风格化特征,懂得将皮影的风格要素进行提炼,再融合进剪纸、水墨等其他艺术形式当中,解决了前期美术片在皮影技术上的复古问题,对皮影艺术风格和要素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和借鉴。

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皮影美术片有了前期的风格化演变作铺垫,开始逐渐扩散到其他艺术类型的美术片。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其出品了多达41部美术片,这些美术片已经将皮影艺术风格化转换到水墨、剪纸等美术片中。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片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变化,在播放方式上从大银幕开始转向电视、电脑等新的播放媒体,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收看动画片的方式。

四、结语

20世纪的中国美术片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创作的源泉,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皮影艺术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符号元素运用到美术片的制作拍摄中。我国的美术片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皮影美术片是中国美术片里极具民族特色的表现类型,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发展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荧幕上展现皮影艺术魅力。作为当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

注释

①出自潘一平《南宋古迹考》[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②“瓦子”是南北宋时期,由于娱乐行业的兴盛,城市里出现的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娱乐场所,也称“瓦市”、“瓦舍”、“瓦肆”。瓦子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宋代瓦子里的娱乐有几十种,有杂剧,杂技,皮影,傀儡,说唱,相扑,还有许多舞蹈项目等。

③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政策,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1]魏力 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06):21-23.

[2]张希,张慧临.中外动画产业发展简史[M].北京:海军出版社,2014(09):130-197.

[3]谢延楠.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现状及发展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05).

[4]张旭.传统皮影与现代动画的结合[J].美与时代,2011(11):68.

Shadow Art Stylization: The Study of China's Animated Films from 1940 to 1990

CHANG Wan-juan FENG Bai-fan
(School of Ar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Since 1940, shadow play art has been applying to the earliest animated films as an art 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 50 years after that, shadow play animated film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symbol. Evolution spreads into a style that incorporates other art form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dow art film,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artistic stylization of shadow art as the source of creation, the practice basi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hadow art; stylization; China's animated film

胡子希)

J909

A

CN22-1285(2017)034-038-05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6.06

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早期经典动画片在当代交互式电子图书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SK2015A110)阶段性成果。

常皖娟(1992- ),女,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冯白帆(1982- ),男,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猜你喜欢

风格化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秘密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皮影的来历
浅析插画造型的风格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