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日常呵护,受益一生
2017-03-27刘讯如
文/刘讯如
全国爱耳日:日常呵护,受益一生
文/刘讯如
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振动。中耳鼓膜的振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下振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作为五官之一,耳朵和眼睛一样,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功能伴随人的一生。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有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会导致耳朵受伤,听力受损。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有近4亿的听力残疾人,在我国,听力残疾人达到近300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
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我国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中国爱耳日,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教育社会公众养成安全用耳习惯,倡导对听力的日常呵护。
避免噪声性听力损伤
噪声是导致听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用耳不当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很多年轻人喜欢去嘈杂的娱乐场合释放自己,例如酒吧、KTV等,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听力损伤。还有些人喜欢时时刻刻戴着耳机听音乐,往往把音量开得特别大,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这种听力损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并且可以预防,应该引起重视。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可分为急性声损伤和慢性声损伤两种,前者主要是由于高强度脉冲噪声的瞬时暴露所引起的听觉损害,多见于爆震后,又叫爆震性聋。急性声损伤可以按照突发性聋治疗,而慢性声损伤是由于长期持续性强噪声刺激引起的听觉损害,难以治愈,只能靠预防。
1.注意不要长时间待在嘈杂的娱乐环境中。去KTV唱歌时可以降低音乐和麦克风的强度,用耳机听音乐时控制音量和时间。如果居住在一个较为嘈杂的环境,可以适当在家里安装一些隔音材料,降低噪声污染。高速开车时要关窗,避免风噪损害听力。
2.使用耳机,或者看电视、听音乐等,掌握“60—60”原则,这是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用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对于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小朋友来说,不要用耳机听,因为时间长了会损伤耳朵。
3.因工作需要而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比如机场、建筑工地,可以使用防护耳塞,能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如果临时找不到耳塞,可用棉花球、纸球塞进耳朵,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好能每3~6个月做一次听力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听力损伤,妥善处理。
4.应对突然出现噪声时,应该及时用手把耳堵住,并张大嘴巴。当然,我们自身也要避免成为噪声源头,影响到周围人,如公共场合播放音乐、燃放鞭炮等。
其他保护听力的注意点
1.预防耳内进水,防止外耳道发炎。我们的外耳道深达2.5~3厘米,而且还不直,外耳道皮肤还有许多纤细的绒毛。游泳或洗澡、洗头时耳内进水,水不容易出来,会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听力下降。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人,还非常容易导致中耳炎。中耳一旦发炎就会出现耳朵长期流脓的症状,最终会导致渐进性的听力损害,治疗起来非常繁琐、费事、费力。那么,一旦外耳道内进水了怎么办呢?你可以通过单脚踮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把水吸出,再不行可以用电吹风把耳内的水蒸发出来。
2.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我们听觉的产生和耳内有一个叫耳蜗的结构密切相关,耳蜗结构中有一种毛细胞,它们起到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作用,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许多药物对它们都会造成伤害,这种药物引起的耳聋称为药物性耳聋。有的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这些药物,也会引起药物性耳聋。因此,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
3.感冒后或坐飞机后耳朵疼痛要及时治疗。我们的耳朵和鼻咽部通过一个叫做咽鼓管的结构相通。这个管子的作用是调整耳朵内外的压力。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顺着这个管子逆行感染耳朵引起急性中耳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压力变化过大,咽鼓管不能及时调整耳内压力,也会引起急性中耳炎。中耳内炎症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引起听力障碍,严重时还会引起中耳化脓性病变,甚至引起鼓膜穿孔等。因此在感冒后或者坐飞机后耳朵出现问题要及时请耳鼻喉科医师诊治,切莫耽误了病情。
4.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食物。维生素B1、B2、B6和维生素C能保护听觉细胞,可适当补充维生素补充剂,也可多吃粗粮、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高脂肪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很高,容易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从而使耳的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5.正确掏耳朵。有人喜欢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这其实非常危险,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甚至会导致鼓膜穿孔,最终影响听力。自己掏耳朵时最好用棉棍沾上一些酒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尽量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另外不要形成频繁挖耳的习惯。一般来说,一周左右一次足矣。若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要第一时间诊治。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明显增加,医学发现,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也明显增加了。突发性耳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塞感。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因此治疗越早越好,所以说“时间就是听力”一点都不过分。如果病史超过15天,听力恢复就较难了。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该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定期检查耳朵。耳朵如果有不适感,应该定期请专业医生检查,不能自己盲目处理。特别是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其耳蜗功能障碍发生率很高,应及时治疗,以防止循环障碍,延缓听力减退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