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深入人心”的健康谣言
2017-03-27策划本刊编辑部张琼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张琼
那些“深入人心”的健康谣言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张琼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养生,各种养生秘诀和科普知识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盛行起来,有的毫不靠谱,看过后可一笑置之;而有的却趁着各种热点“闻风而生”,真假难辨,即使屡次被官方机构、业内专家辟谣过,仍能死灰复燃,改头换面后卷土重来,“深得”人心,有着高点击率和高转发率。本期,《健康人生》通过几例流传最广、影响较深的健康谣言,来看看它们的真实面目。
NO.1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
一篇《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文章,让很多人陷入追查自己是什么体质的漩涡中。文章提到: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碱性的, pH大概在 7.35 到 7.45 之间,一般初生婴儿也都属弱碱性体液,但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不健康生活、饮食习惯,使人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到医院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 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因此,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甚至会导致癌症高发。
单纯地说酸性体质危害人体健康,碱性体质便可高枕无忧,是不正确的。人们也不必太在意吃进去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应该更注意食物本身所包含的营养素。
真相解读:
“酸性体质”这个说法,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发生肾功能不全时酸性物质排不出去,因而调动骨骼中的钙质,从而提出了骨质疏松的营养酸负荷假说。该假说认为,那些代谢后呈酸性的食物可对骨骼造成损害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并增加骨折的风险。这一理论很快就被外推至健康个体中,认为如果长期食用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会引起体质的酸化。这一理论影响了营养研究以及膳食推荐。
就这样,一个在肾病患者研究中得出的存在争议的信息被人为放大了,扩展到健康人群的营养学建议,最后又扩展为碱性食物、碱性药物有助于防癌、抗感染、抗过敏、预防肥胖的说法,最终推导出人体的酸性化是万病之源的说法。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而关于 “酸性体质”是肿瘤的根源,更有颠倒因果关联之嫌。
那身体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呢?答案是:有,且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pH。那么所谓的“酸性体质”是通过哪项指标判断的呢?正确答案是——血液!
健康人的血液通常呈现弱碱性,pH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样有利于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并使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保持良好状态,保证人体的精力充沛。但是在疾病的情况下,血液的酸碱性是可能会产生变化,医学上称为“酸中毒”和“碱中毒”,比如:女性在怀孕时如果因妊娠反应频繁呕吐,丢失大量胃酸,就会造成代谢性碱中毒;人若不吃主食或糖尿病人无法充分利用碳水化合物,则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呼吸道阻塞及肺部疾病等可造成呼吸中枢受抑制,肺二氧化碳不能正常排出,会造成呼吸性酸中毒;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度通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运动员激烈运动后骨骼肌可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此时立刻抽血测运动员血液的pH,由于乳酸的产生速度大于清除速度,可能此时的pH略有降低,但休息片刻后血液pH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单纯地说酸性体质危害人体健康,碱性体质便可高枕无忧,是不正确的。人们也不必太在意吃进去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应该更注意食物本身所包含的营养素。各类食物均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发挥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医学上确有咳嗽心肺复苏术一说,但只适用于出现短暂的无灌注心律、病人尚清醒的状态,且必须在心电监护条件下,由医生指导如何咳嗽,这样确实能短暂维持一段时间的意识清醒。但像网络中描述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力咳嗽反而是有害的。
NO.2大声咳嗽,心肌梗塞10秒就能救回
朋友圈里传得很火的“心肌梗塞10秒自救法”,让很多人印象深刻。“遇到心肌梗塞,首先不要惊慌,要不停咳嗽,用力地咳,每次咳嗽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大口气,然后不停地咳,每次间隔大约两秒,要做一次吸、一次咳,一直要做到救护车赶到时,或者已经感到恢复正常,才能休息。”
其“原理”是:“因为深呼吸,是要把氧气吸进肺部。而咳嗽这个动作可以压挤心脏,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帮心脏恢复正常脉搏。”
真相解读:
医学上确有咳嗽心肺复苏术一说,但只适用于出现短暂的无灌注心律、病人尚清醒的状态,且必须在心电监护条件下,由医生指导如何咳嗽,这样确实能短暂维持一段时间的意识清醒。但像网络中描述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用力咳嗽反而是有害的。
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如果频繁用力咳嗽,就会进一步加重心肌耗氧从而使病情恶化。此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而言,咳嗽心肺复苏也是无法实现自救的。心脏骤停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泵血突然中止,表现为失去意识、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是急救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情形之下,自我咳嗽心肺复苏术同样难以在心脏骤停发作的瞬时进行自救。
心肌梗死的自救方法:首先要保证安静,让病人平卧,稳定情绪,尽量少搬动。不要啼哭、喊叫,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口服,另外要及时拨打120。
其次,镇痛。发病时有剧烈心绞痛 症状者,应尽量设法止痛,可给病人舌下含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等。必要时可吸入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异舒吉)。如果病人有明显紫绀或胸闷症状,而家中备有氧气袋的,可立刻给病人吸入氧气。
第三,预防休克。如果病人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冷厥、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提示可能发生休克,应轻轻地将病人头部放底,足部抬高以增加头部血流量,并注意保暖。如果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应立即施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指甲的学名是甲板,它由甲母质这个“制造基地”不停地制造新的角蛋白细胞,并保持指甲不停地生长形成甲板。月牙不过是甲母质细胞的居留地。
NO.3指甲上的月牙是健康晴雨表
一则题为《指甲上的月牙是健康晴雨表》的帖子在微博上风行,由于医疗网站或认证蓝V官方微博的加入,“月牙”越多越健康的“月牙体质说”火热转发达几十万人次。
文中说,“月牙体质说”引用“中医手诊原理”,称月牙是指甲根部白色月牙部分,叫“半月痕”,俗称“健康圈”“小太阳”,是人体精力是否充沛的刻度表——精力越充沛,半月痕就越白,面积也越大。
当人的身体有疾病时,也能通过月牙显示出来。月牙越少则体质越寒,吸收差,气滞血淤易生肿瘤;月牙小于指甲1/5则表示肠胃吸收差,有肿瘤或出血,夜生活或性生活过多也会导致月牙消失;五指月牙变为粉红或红色,都与病症相关,如拇指月牙粉红可能胰脏机能不良,食指月牙关联肠胃,无名指关联内分泌等。
真相解读:
首先,要理性认识指甲构造。指甲的学名是甲板,它由甲母质这个“制造基地”不停地制造新的角蛋白细胞,并保持指甲不停地生长形成甲板。而甲母质的生长速度是由中央向两边递减的,角蛋白细胞变成半透明和变硬的过程,自然形成弧形的白色与半透明的交界,如果弧形刚好露出来,就是甲半月即月牙。也就是说,月牙不过是甲母质细胞的居留地。
有的人因为先天的甲母质比较靠后或指甲的生长速度较慢(是天生,并非疾病导致)等原因使甲半月羞涩地躲起来,不肯露面。有的人月牙小,一方面是甲母质比较靠后,另一方面是由于甲上皮生长得厚而宽大,盖住了更多的初生甲;还有的则是指甲的生长速度慢,月牙没有被推出来。
因此,月牙的大小、多少,只与人本身的指甲生长速度有关。一般人大拇指通常会有月牙,因为大拇指使用率高,磨损快,刺激生长速度也快,甲质变半透明的时间短了;相反,小指是动得最少的,生长速度最慢,因此一般还没等甲质推出甲上皮外就“老”了,自然不呈现白色月牙。若月牙从很少很小突然变成又多又大,或者相反,则可能显示了新陈代谢突然变慢、变快。
所以,没有医生会仅凭看指甲来诊断疾病,影响指甲健康的因素很多,而且有很多指甲病是因外界接触而非内脏疾病造成的。比如女性抹了劣质指甲油,强刺激化学物损坏角蛋白,因而导致指甲易脆、无光泽;洗衣洗碗甚至洗脸,化工用品无时无刻不在刺激指甲发生变化,就连小孩咬指甲,也会导致长倒刺、甲末端开裂等。指甲病有数十种,没有任何一种可直接对应内脏器官的明确病变。
从1975年到2009年,美国儿童肿瘤的5年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48%提升到84%,最大的功臣就是化疗。
NO.4癌症化疗的5年存活率仅2.3%
一篇名为《癌症化疗的5年存活率仅2.3%》的文章,引起了大众的激烈反响。文章称,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很多癌症死亡的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化疗。文章引用论文称,澳大利亚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60%,但单纯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而美国更少,只有2.1%。50%的癌症患者是死于化疗药物(化疗开始的30天之内),而不是癌症本身。
真相解读:
这是一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化面貌出现的谣言,对患者造成了很大困扰,有些患者甚至被诱导放弃现代医学的疗法,而去尝试一些非主流疗法,导致贻误病情甚至失去生命。
文章刚开始引用了5篇文献,头头是道,看起来很专业,但仔细分辨,这实际上是用编造的谣言、歪曲的数据、过时的观点炮制的大杂烩。
化疗药物,又可称为细胞毒性药物,大多是通过干扰细胞的分裂过程、阻碍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达到促进癌细胞凋亡的目的。细胞分裂越是旺盛,受化疗药物的影响越大,而癌细胞的分裂就越旺盛。人体的其他大多数细胞则相对不旺盛,有很多细胞甚至不分裂,受化疗药物影响就相对要小,这就使化疗药物能够有选择地杀灭癌细胞。但正常细胞中也有少部分分裂旺盛的,如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头发毛囊里的细胞、消化道黏膜的细胞等,化疗的同时会损害这些正常细胞,也就造成了化疗的毒副反应。
判断药物是否应该使用,要看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远大于它造成的坏处,而化疗药物对癌症的治疗作用,远大于它所造成的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化疗药物是有用的。
从1975年到2009年,美国儿童肿瘤的5年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48%提升到84%,最大的功臣就是化疗。化疗带来的益处,不仅仅是5年生存率的提升,还包括降低癌症的复发率、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癌症化疗,根据治疗目的,可分为根治性化疗、辅助性化疗与姑息性化疗。如果说根治性化疗主要体现在生存率的提升,那么辅助性化疗就是降低复发率,姑息性化疗就是改善癌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谣言止于智者。作为受众,如果能提高科学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在转发“健康科普”之前多想想、查查、问问,看看文章的来源,证据链条是够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就能斩断伪科学的传播途径,澄净信息环境。
总结:
历数那些风行的谣言,很多是根据某些专家的演讲稿或论文进行断章取义或移花接木而产生的,更有些谣言是无中生有,为了博取点击率和转发率而恶意编造而出的,比如“有图有真相”的“针眼蟹”“无良商贩掺杂塑料米”等,就是利用了网络传媒的便利性和随意性。
谣言泛滥,究其原因有三点:首先,因为大众对健康越来越关心,只要与健康相关的信息,都乐意阅读和传播,导致谣言散播极易、深入人心;第二,商业利益作祟,一边过分夸大自身产品的作用,一边用谣言来攻击商业对手,甚至利用所谓的专家和明星效应,来博取老百姓的信任;第三,一些媒体的职业素养和操守不高,为了博眼球,增高点击率,不加辨别就以讹传讹,甚至无端捏造谣言,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作为受众,如果能提高科学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在转发“健康科普”之前多想想、查查、问问,看看文章的来源,证据链是否够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就能斩断伪科学的传播途径,净化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