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风明德 实验创新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创建特色学校纪实
2017-03-27孙利怀
◎ 孙利怀
禹风明德 实验创新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创建特色学校纪实
◎ 孙利怀
作为台桑故园的后裔,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引导学生仰至德以自勉,念丰功而自强。大力弘扬大禹精神,立足于淮河地域和大禹文化资源的优势,建立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以富有传统又极具现代特色的形式展现“禹文化”的内涵,努力将怀远实验中学建设成为人文特色鲜明、地方色彩浓厚的“禹风明德、实验创新”的特色学校。
一、弘扬大禹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安徽省怀远县怀抱荆涂二山,坐拥涡淮双川,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为开发校本课程、营建校园特色文化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积极开发并利用以乡土资源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陶冶情操的园地;引领学生挖掘大禹文化资源,参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他们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乡土文化中的乡土人物,本身就是一方山水的骄傲,“乡亲”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追求。涡淮文化无缝联结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这里融会了旱地与水田的农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习俗、南茶北酒的饮食习惯、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南蛮北侉的方言俚语,共同催生了灿烂的怀远地方文化。
怀远是镶嵌在淮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淮河文化和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作为怀远的学生,如果对怀远的历史、风土人情、灿烂的淮河、大禹文化知之甚少或者模糊不清,那就有愧于怀远的先祖们。作为台桑故园的后裔,学校就要引导学生仰至德以自勉,念丰功而自强。
洪水面前,大禹率领民众劈山导淮,变堵为疏,将泽国变桑田。大禹把直面困难、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受命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大禹不因杀父之仇而怨怼,未因治水之艰险而辞委。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苍生为念,不计私怨,不避风险,勇于担当,受任于危难,真正的无私无畏。大禹以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民族心中之神。
二、大禹精神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依据
特色学校是怀远实验学校发展的愿景之一。通过考察学习上海、苏南等教育高地的做法,我们认识到,特色学校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它在教育理念、发展愿景、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目标设定、校园环境、设施配置等方面均显示出自己鲜明的个性。
所谓特色学校,首先是它要有一般学校所共有的特色,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较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同时,还必须在“特”字上下功夫,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几个特征: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
我们把“禹风明德、实验创新”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对学生而言,离他们最近、感觉最为亲切的校园特色文化,最能温暖他们的心灵;切近的思想教育资源,更易于贴近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以“禹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其次,淮河文化无缝联结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作为教育者,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作为学生,应该缅怀祖辈的光荣历史,把它发扬光大。
最后,从国家制定新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上看,让师生在慎思笃行、实验创新活动中得到发展,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强调师生的亲历体验,是现代学校的先进发展理念。因此,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具有故园风味的乡土教材,可以激发师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正因为拥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我们才拥有了爱岗敬业的教师群体,拥有了切实有效的教育科研。从学校教师特长和课题研究成果上看,可谓教育科研资源丰厚,成果丰富,籍此强有力的支撑点,学校则会利用丰厚的资源,去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用“禹文化”凝聚向心力,集聚正能量
学校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特色建设。2014年9月,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了以“禹风明德、实验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开辟了“禹文化”的办学特色,即以大禹精神塑造师生的人格、人品,以淮河文化提升师生的文化修养;以实验精神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学校的办学思想是:营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学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以仁德润育崇高品格,以创新塑造灵动人生,把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公民作为愿景,努力将怀远实验中学打造成教师们的事业之校、发展之校、成功之校;建设成学生的乐学之校、博趣之校、创新之校。将学校办成特色、优质,学术化、开放化的精品学校。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办学实际,学校突出特色与精品建设,更新办学理念,同时,心中要有学校发展的蓝图。为了打造精品学校,领导层首先要有精细、精致的构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一思想、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其次,要用“禹文化”的软实力凝聚学校的向心力,集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四、树立明确目标,细化工作任务
要完成建设特色学校的总体目标,就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个细节,并落实到位。
一是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设备配备水平,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培养科研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特色学校建设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是当今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四平八稳的经验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更要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敬业精神、师德修养、文化素养、科研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艺术、班级管理艺术、教育理论水平等等。惟有如此,才能达成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双赢目标。
三是构建体验型德育体系、激活型教学体系、综合型活动体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四是弘扬大禹精神,宣传美丽怀远。积攒正能量,提升软实力,苦练内功,自觉修为。以校报为主阵地,以师生作品为重要的稿件来源,让大家认识到:性闲雀居蓬,心远鹤追云。在创新实践中,在个人成长中,逐渐拥有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
五是开展综合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建立禹文化活动中心,开设禹文化道德讲堂。以活动凝聚人心,以实践提升能力,为每位师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六是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不断丰富完善。
五、营建以“禹风明德、实验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一是创办校刊《台桑》报。点墨成香,桃李谱写杏坛颂。师生共同书写自己的感悟与成长中的故事。
二是继续与大禹文化学会共同举办“禹文化艺术节”,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展现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三是进一步办好“禹文化”经典诗文朗诵比赛,陪伴学生走近大禹文学经典,一起走上精神发育之路。在这条路上,学生不仅会了解到历史和社会,了解自然与人生,更会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积累智慧与情感,使学生变得高贵而富有内涵,从而拥有陪伴自己成长的精神世界。走进“禹文化”,陪伴学生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尽情领略文人墨客的奕奕风采。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禹文化是一口汲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用大禹精神滋润心田,用禹文化树起学生人生的路标,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
四是编写乡土教材,弘扬大禹精神。乡土教材《禹颂》已经通过上级审核,成为学校正式的地方课程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禹文化”经典,成立了校本教材开发团队,编写《禹颂》读本,并作为诵读教材。此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涂风·禹颂,收录古诗十二首;第二部分为荆风楚韵,收录十二首古诗词及楹联;第三部分为传奇故事,收录关于涂山和大禹的传奇故事六篇;第四部分是灯歌·民谣,收录汇编十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鼓灯歌词;第五部分为名家文赋,收录汇编历代名家关于涂山大禹丰功伟绩的文赋五篇;第六部分是聆听乡音,收录编写关于怀远方言的研究成果及文章五篇。这一课程教材集诗词歌赋、晨读对韵、中华经典于一体,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范本。
五是开设禹文化讲堂,弘扬传统美德,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长大后奉献社会;吸引和拉动学校、家庭、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道德建设,努力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目标;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全校师生的文明素养,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利用学生与家庭这座桥梁,为社会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不断提升全民的道德文化素养。
六是组建校园花鼓灯表演队。花鼓灯的产生源于祭拜大禹形成的涂山庙会,每到庙会日,沿淮民众摩肩接踵,登涂山祭奠禹王,在参加祭禹的路上人们载歌载舞,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对于花鼓灯文化的传承,除了传统的花鼓灯舞蹈之外,还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以新颖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花鼓灯文化的魅力。学校组建了校园花鼓灯表演队,成为实验中学特色校园文化的一种展示形式。
七是将“禹风明德、实验创新”作为学校省级课题加以研究,目前已经启动结题程序。
八是建设以“禹风明德”为主题的校园廊壁文化,营造氛围,崇德润智。为增强学生对大禹精神的解读和经典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特色文化氛围,学校精心布置校园环境。2015年,学校投入10万元,打造“禹颂文化墙”和“淮河文化廊”,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诵读环境中,耳濡目染,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弘扬先贤大禹精神,做一个有根的怀远人。
九是积极宣传,努力推广,扩大特色学校影响力;与蚌埠市大禹文化研究学会合作,深入研究大禹精神,使“禹文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助推器。
十是以语文、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乡土课程为平台,打造实验中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大戏。
六、创建特色学校的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禹风明德、实验创新”特色学校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影响。学校先后被授牌为“全国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全国“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优秀示范单位、全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蚌埠市语文文字规范化学校”;荣获2013年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安徽省诗词楹联进校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关于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的主要成果《把禹颂教育扎根校园》,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2001年以来课程改革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地”、“安徽省家教名校”、“蚌埠市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蚌埠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育人方面,怀远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第九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蚌埠市汉字书写规范大赛”、“蚌埠市道德讲堂经典诵读展演”以及“怀远县新华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等各类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总体说来,怀远实验学校的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特色、提升、变化。
首先,是形成一个特色。随着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禹风明德、实验创新”已经成为学校的标志与品牌,它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践行着“一枝引秀满园春色”的理念追求,正逐渐成为可感可触的图景。
其次,是实现了两个提升。一是社会影响力的提升。“禹风明德、实验创新”特色的建设,塑造出学校的良好形象,家长和社会好评如潮,市电视台、《蚌埠日报》等媒体相继进行报道,更坚定了我们“文化立校、品牌兴校”的决心。二是整体办学水平的跨越。“禹风明德、实验创新”特色的建设,使我们在课改实验中渐成高地:各类课赛、评比中均有骄人成绩;各级读书活动、文体竞赛等,选手们表现出色,成果丰硕。到目前为止,有两位教师获得优质课评比国家级一等奖。2015年,一人获得教育部“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一等奖;四位教师获得安徽省网上晒课一等奖;五位老师获得省级一等奖。师生们在市、县级各种比赛中更是获奖无数,赢得了教与学的双丰收,实验中学成为怀远县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最后,是促进了两个变化。一是校园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方略是让每一扇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空间都育人。如今,这已成为学校“禹风明德、实验创新”特色的标志。学生在校园文化中长了见识,明了事理,美了言行。二是师生的变化。特色学校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成长的方式,使广大教师实现了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的快速转变。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却离不开特色文化的滋养,是“禹风明德、实验创新”文化,让教师们充满儒雅气息,富有创新能力,并迅速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源,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禹风明德、实验创新”的内涵。
特色学校建设,正在日渐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日益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建构。学生们逐渐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走向探究学习。
辉煌正铸,锦绣待添。怀远实验中学将进一步筹划更完善的“禹风明德、实验创新”愿景,在育人环境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活动开展、家校合作共建及对外联盟交流等各个方面,向着全方位、高品位、系统化的方向迈进,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安徽省特色学校中的精品名校。
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弘扬先贤大禹精神,打造雅和文明校园,把学生培养成有“根”的怀远人,成为德高业精的盛世栋梁,学校面临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
(作者: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
G40-012
B
1673-9949(2017)02-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