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的诗与远方 走向“和合共生”
——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探索

2017-03-27徐来潮

中小学校长 2017年2期
关键词:共生校长学校

◎ 徐来潮

校长的诗与远方 走向“和合共生”
——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探索

◎ 徐来潮

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师的特点、教育发展的现实,我们尝试着实践、建设一种基于团队协同发展的学校文化,即“和合共生”的学校文化,即以具备“和合”精神的管理、教育模式为手段,达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共生”、“共赢”。并以此作为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点,站在文化的高度引领学校发展,成就一群人的个人价值的同时提升团队价值,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

学校文化;校长领导力;和合共生

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学校文化开启师生对美的发现、追求与无限创造。学校文化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成事”与“成人”圆融统一、相互玉成的过程。学校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学校管理由一个个细节所组成。而要做一群人的组织领导者,需要思考的是人与人的异同、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和合共生”。作为校长就需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组织手段,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心怀远大与努力付出同伴,实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创生价值和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一步一步地前行,走向更美好的远方。

要写好这首诗,校长得找到足以抒发自己情怀的诗眼,找准表达这种情怀的意象,努力破解让自己的领导力向上提升的密码。

一、诗眼:“和合共生”是学校团队精神的自然选择

学校 2001 年初高分离前原普高部、职高部和初中部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教师的工作特点、对象、要求都不尽相同,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也是基本不同的,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都比较少,基本上是处在“各种自家田”状态。而且一些四中老教师的责任感很强,敬业精神很好,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

2010 年学校集团化以后,教师队伍急剧扩充。新招录了 60 余名新教师,从县区外和乡镇中学相继调入了十余名骨干教师,如何让这些教师迅速成长,如何让这些教师迅速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西山漾校区成立后,如何让两个校区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和合共生,让学校的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学校管理急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新难题。

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师的特点,还有两个校区的事实,我们尝试着实践、建设一种基于团队协同发展的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能够浸润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校团队的凝聚力,让所有的师生能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发挥他们的优势、特点和聪明才智,培育师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对自我个性与核心价值关系的深度体认,让一个老学校在集团化以后,能够续写属于自己的诗篇。

学校的历史,教师、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我们要多样发展、多元发展;同时又要新老教师、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只有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团队文化,提炼自己的团队精神,用团队的力量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于是,我们把学校的团队精神提炼为这样的口号:团队,用价值提升价值。希望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每一级组织都能成为一个个“和合”氛围下的共生元素,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从而每个个体都能承担起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组织的责任;同时也是希望并努力使得不同个体的独特性能够保留下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以及群体的最优发展,在优势互补中达成和谐,实现“最大的共生”。

因此,“和合共生”的文化建设,成为了打造学校团队精神的自然选择。这是基于湖州四中远大发展蓝图的必然选择,成为整个学校教育诗的诗眼。

二、意象:“和合共生”是“我们”的身体力行

一首诗的情感表达需要意象来呈现,我们的教育理想也是需要具体的办法来达成。

我们觉得,“和合”思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心灵充满冲突的当下,可以帮助人与人之间重塑起一种“我—你”而非“我—它”的关系,从而创生出真正的团体和公共人生。因此,学校校长团队既分工明确,又交叉重叠,发挥特长优势、专业优势。两个校区的统一管理,合体发展。理念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有认同感,各个层级愿不愿意去实践。关键是校长团队是否能真正做到合心合力。这就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关键:“我们”的身体力行。

(一)管理者:工作伙伴关系

中层管理人员是学校决策层(校长室)和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学校管理理念、办学思想、改革措施实施的中间环节。学校中层领导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各有各的一块工作职责和任务,实则联系密切,学校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中层干部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在学校实际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追求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方式,以实现教育的“二级传递”和“多级传递”。让中层不单单是学校的管理者、计划的执行者,也是计划的策划者、实施的监督者、执行的合作者。

于是,我们秉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其所长、用其所愿”的用人原则,设计中层领导的“轮岗”、“设岗”机制。中层的轮岗,提升了合作能力,拓宽上升空间;恰到好处的因人设岗。这对校长的情商和智慧要求很高。在这个团队中,尊重中层个体差异甚至是冲突,既承认了“你”,也承认了“我”;反对“我”和“它”的割裂,追求“你”、“我”相融,但同时又不消解彼此,只有这样,中层管理队伍之间才能达成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做到互相体悟和负责。同时,在这种团形、圆形的工作状态中,个体水平和能力在合作与配合中又得以提升和强化。校长的文化领导,贯彻到了每一位中层领导。

(二)教师:最佳合伙人关系

有了合作有序的中层集体,教师团队的打造同样需要渗透“合作”、“和谐”的校园文化导向,因为他们是践行学校文化理念的核心力量。

1. 合其心

每年暑期我们都要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有理念培训,有操作培训;有相互培训,有专家培训;有全校集中培训,有学科组培训,掀起学校合作学习的新气象,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学校的发展负责,为学校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

2. 聚其力

一个人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学科团队的帮助和指点。一方面,这是初中课程的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的,比如科学这门课,其涉及到的知识有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内容,而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专业毕业的,就专业来说,其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或者说,他们要讲深讲透尤其是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会有不少的困难,这就需要组内组外教师的相互培训,历史与社会学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每个教师的专长不同,有的科研能力强,有的课堂教学水平高,有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好等等,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弥补、共同提高。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科团队式合作学习。

我们的指导教师一丝不苟地听课、质疑、纠错,修改,鼓励我们的年轻教师多读,多写,多做,多思考。在这样一种团队培新的模式下,人人比能力,比技术,比想法,比进步。

3. 尽其才

每个学科组都是由年龄不同、教学水平不一、教学风格迥异的同学科教师组成。既要强调人的心理需求与能力配置,又要强调团队的分工、合作与协同,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向心力、凝聚力强的学科组,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的质量才得以保证。学校管理要为教师自主发展建构一个平台,铺设一个基础开设一个空间,让教师选择自身发展的土壤,生成自主发展的意识,营造自主发展的环境,追求自主发展的目标,真正体现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

我们还根据教师的专业、兴趣,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在那样二十多个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里,学生需要我们。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也能找到施展一技之长的平台。在“人尽其才”的目标下,打造出的便是“四中学生社团”的教育名片。

在这里,学校的文化理念贯彻到了每一位教师。

(三)学生:最佳同行人关系

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学校是由班集体组成的,在我们学校细化为学生团队。一个成功的学生团队应该具有支持团队合作的清晰而有价值的目标,且目标是明确而可衡量的,并能直接、迅速而有效地对团队做出回馈。

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学生也了解自己,努力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为团队、个体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做强做大社团建设,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特长。因此,在我们学校,同学是自己成长路上的最佳同行人。

1. 知其异

在新生入学时我们就推行由不同梯度组员构建小组,这样的搭配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团结协作。这个建制我们在操作时先定合作小组组长,再根据学生的学情与能力再定梯队,最终形成旗鼓相当的异质小组。

在分组的同时,我们还请专职心理老师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帮助班主任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方便达成小组间性格的互补。

团队活动,首先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参与。我们在每周三的下午还创设有助于学生兴趣发展的学生活动社团。在那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学习的天地。我们教师在这里实践的,便是“有教无类”的古训。

2. 引其力

我们注重学生团队的目标、成员、领导和激励,就是想用团队的力量,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体自我价值。

我们的学习小组是有自己的海报、口号与目标的。他们分工明确,奖惩分明。我们的学生会、劳动小组、值周检查小组、学生寝室等等凡是学生活动的平台都是“小组合作”的“试验田”。我们每个学期都评选最佳小组、五星级寝室。关注他们的每一次书写,每一句问好,每一个眼神与微笑,每一次的挫折与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给学生一种思想导向:在团队中,“我”是有纪律、有责任、有力量的,那么“我们”才有秩序,有担当,有力量。

3. 养其气

我们知道,“没有分数我们过不好今天,只有分数我们将没有明天”。我们的学生能考出好分数,不仅在试卷上,也在球场上,在画纸上,在琴键上,在舞台上……

初一年级我们给孩子们安排“六一游园活动”,每一个班级都有游戏项目,设计自己的logo与海报,他们正在形成团队的概念。

初二年级,我们给这些大孩子们组织“十六岁集体生日”,每一个班级聚拢在一起歌唱同一首歌,向童年告别时,我们的学生不但不孤单,而且众志成城。

即使到了初三,我们还组织“校园歌手”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竞争的舞台下是每个班级的后援团热情地鼓励。学生在比赛中认知自我,感受集体的力量。

在这里,学校的文化导向,贯彻到了每一个孩子身上。

三、远方:“和合共生”是多重努力的精彩指向

(一)守望相助,实现“校的共生”

我们努力使两个校区日益融合——人员流动的增加,教研组频繁活动,使得集团内部的关系不因为空间距离而生疏,因为守望相助而变得更加团结。集团化办学后,我们融通两个校区教研,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分享与交流,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促进学校一校两区的“比翼齐飞”新局面的形成,走出了一条集团化办学超常规发展之路,真正走向 “集团化名校”。

我校创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集团整体发展注入了活力。两校区在充分的自主管理中结合分部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这些特色的形成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我校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二)教学相长,实现“人的共生”

我们牢牢地抓住学生学习小组这个管道,使学生和教师通过这一管理模式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也让我们的教师改变着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现状。通过争领“表扬单”为激励模式,为学生团队的自主管理、合作学习注入活力。以心理健康辅导等多元措施,保障学生团队自主管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及全面提升。

在这里教师团队式的教,学生小组合作式的学,建立了师生间、生生间畅通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互动的渠道,“教学相长”在这儿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双主体关系中的教师与学生共生发展”。学生的需求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就得给出有利于他们多样化、多元化地发展的教学与指导,提供个性化的舞台和多样化的机会。这会激励教师,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与学生同步发展。

(三)兼容并蓄,实现教育的“共生”

我校创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长学校”——初一家长会机制,走到今天,已成了我们课外教学的重要资源与保障:每月一次与家长交流教育的方法与心得,每一个家长都开通校讯通,每天每一个学生的《家校联系簿》都会有家长的检查签字。每一年家长都来观摩、参与我们的元旦文艺汇演、16 岁集体生日,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家校合力,达成家校的“和合共生”。

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走上街头宣传交通法规,检查不规范用字,走入社区去看望孤寡老人,走入老街去探寻历史遗迹,走近太湖去调查城市的水质变化。受教育者在学校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出学校融入社会、反哺社会。

截止到2016年,日本岛田第二中学校、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国家学校、德国巴伐利亚穆尔瑙中学先后和我们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我们每年也组织学生在暑假期间赴美国、英国游学,我们研讨合作学习的理念方法,我们交流学生社团的建设经验,请进来,走出去。

世界再大,远方再远,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校长是那胸怀教育诗意,脚踏一方土,瞭望远方的人。校长的领导力就是那高瞻远瞩后的风雨无阻,是点亮每一个人的心灯的教育情怀。

(作者: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7

C

1673-9949(2017)02-0061-04

猜你喜欢

共生校长学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