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2017-03-25邹淑琴
邹淑琴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邹淑琴
目的探讨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20例为研究对象,对每例体检人员进行血液采集,采集量为5 ml,分别分配在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进行常规处理送检(常规组),另一支进行人工溶血送检(溶血组),送检过程严格控制质量标准,并由检验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筛查相关指标异常的患者。主要观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及血钾等。结果所观察的样品溶血组中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钾及总胆固醇含量高于常规组,碱性磷酸酶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三酰甘油、尿素氮、血糖、血尿酸及肌酐等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需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溶血现象的发生,把控好检验的相关环节,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对临床准确诊断疾病起到促进作用。
溶血现象;生化检验;预防措施;临床效果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3.049
溶血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使细胞内的物质进入血清中,导致血清呈现出红色[1]。引发溶血现象的因素主要为低渗溶液或机械性震荡等。若在血液的临床生化检验中出现溶血现象,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影响检验指标。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指标中的哪些指标会造成干扰,是临床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而针对溶血对生化检验造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生化检验的准确度,促进临床治疗效率。本研究就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液进行临床生化检验,分析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24~50岁,平均(39±10)岁。所有体检人员经临床检测为健康人员,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代谢性功能疾病,心、肝、肾等脏器正常,在近 1个月内无感染情况出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1.2 检验方法采集120例体检人员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别置于2支试管中,每支2.5 ml。其中1支试管采用人工方法让其产生溶血现象(溶血组),保证血清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在4 g/L左右,即使用无菌注射器将试管中血凝块快速进行抽吸再注入,10次左右便会出现溶血现象。另 1支试管中的静脉血置于肝素管中,放置于室温下进行自然分析(常规组),并对两支试管贴好标签。两支试管均没有肉眼可见的溶血、脂血及黄疸现象。将溶血组样品与常规组样品置于相同条件下进行离心处理,在室温下,设置每分钟100 r,离心时间设置为10 min,再将不溶血的血清进行分离,保存在4 ℃的冰箱中进行检测,同一种标本采用相同批号的试剂进行检测,保证在检测过程中仪器性能良好,保证质量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所有标本按照生化分析仪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将已经制备好的血清样本进行生化指标测定,测定过程需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检测。钾离子的测定采用电解质分析仪与配套的试剂进行测定,对正常血清与溶血血清分别进行10次鉴定[2],测定结果必须在两个标准误的范围内,并对各指标所测的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观察采用两种方法生化检验测定后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及血钾值。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指标情况以±s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溶血组样品中的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钾及总胆固醇含量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溶血组样品中的碱性磷酸酶含量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溶血组样品中的三酰甘油、尿素氮、血糖、血尿酸及肌酐的含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样本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样本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比较(±s)
指标 溶血组(n=120)常规组(n=120) t值 P值丙氨酸转移酶(U/L) 66.8±2.3 54.1±2.5 41.43 <0.05乳酸脱氢酶(U/L) 218±7 102±5 144.37 <0.05血钾(mmol/L) 5.8±1.0 3.9±0.9 15.67 <0.05总胆固醇(U/L) 7.2±1.2 4.9±1.5 13.04 <0.05碱性磷酸酶(U/L) 82±5 126±8 52.87 <0.05三酰甘油(mmol/L) 1.36±0.23 1.32±0.20 1.44 >0.05尿素氮(mmol/L) 5.4±1.0 5.4±1.0 0.15 >0.05血糖(mmol/L) 5.9±1.2 5.6±1.2 1.05 >0.05血尿酸(微mol/L) 360±23 357±22 1.22 >0.05肌酐(微mol/L) 85±7 84±6 1.24 >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3],溶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依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溶血现象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机体出现体内溶血现象是由于患者本自身的恶性疾病、人工心脏瓣膜、药物毒性反应等因素造成的;而体外溶血现象是由于患者的血液样本直接接触相关的表面活性剂、冰冻、机械性破坏等因素造成的。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必须要对血液标本进行溶血检查,且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钾及总胆固醇等物质在细胞内液的含量比细胞外液含量大23~120倍,若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则会严重影响这些生化指标。
本研究数据显示,溶血组样本中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钾及总胆固醇含量要高于常规组,且碱性磷酸酶要低于常规组,说明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若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主要生化指标为丙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血钾及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而溶血组与常规组样本的三酰甘油、尿素氮、血糖、血尿酸及肌酐指标进行对比差异并不明显,说明溶血现象的发生对血液指标中的三酰甘油、尿素氮、血糖、血尿酸及肌酐指标的影响不明显。以上数据提示,溶血现象的发生会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临床的诊断极易产生误导作用,因而需要在进行检验前先对血液标本进行溶血现象的检查,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关研究显示[4],针对检验过程或采集标本过程可能会导致溶血现象的因素进行预防,可以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断疾病的准确率,避免误诊及漏诊的现象。
由于溶血会对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而临床生化检验需要对溶血现象的发生进行预防。对溶血现象的预防,首先要加强对相关医务工作人员溶血培训的力度,提高血常规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加深检验人员对溶血的重视程度。采血技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保证采血机械的清洁、干燥及无菌,但是相关机械不能采用酒精进行消毒,应避免血液接触酒精引发溶血现象。止血带的松紧保持适宜即可。在进行抽血时,若患者出现回血情况则需将血液注入试管中,但是要控制血液注入试管的速度不能过快,血液注入试管后不能剧烈的震荡,不能过快将注射器的活塞拔出,避免血细胞破裂产生溶血。其次,在血液采集后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血清进行分离,避免血清存放时间过长或存放在冰箱的冷冻室中,以致血清融化后出现溶血现象。血液标本采集后需立即送检,避免消毒液或其他相关物质滴入血液标本,导致溶血现象。另外,若采集的血液标本出现了溶血现象,必须立即重新抽取患者血液或对溶血程度的轻重进行校正,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需要选择检验合格的器械,严格控制器械的产品质量[5]。
殷留静[6]研究采用溶血预防措施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实施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准确率要高于实施前。由其检验结果可知,针对血液标本可能出现的溶血现象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率,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指数,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对患者的病症做出明确诊断,细致化分析具体病情,对预后及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的出现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前,需要对血液检验标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溶血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检验质量,以提高检验报告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对正确诊断疾病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马巧蓉.探究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4)∶278-279.
[2] 繆守红.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6)∶103-104.
[3] 陈志平.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84-85.
[4] 郑楚.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6)∶111-112.
[5] 赵亚军,郭云霞,邢军.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4)∶62-63.
[6] 殷留静.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2)∶5224-5225.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梅州 514300